七七事變簡介

  七七事變的發生震驚全國,此次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浴血奮戰全面抗日的起點。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七七事變分析

  中文名稱:七七事變

  參戰部隊:國軍、日軍

  戰爭結果: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

  時  間:1937年7月7日

  地  點:北平***今北京***

  人  物:宋哲元 佟麟閣 田代皖一郎 香月清司

  七七事變詳情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遭中國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鬥,一面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在盧溝橋戰鬥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佔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到1937年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後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七七事變後續

  事變發生後中日、國共各方都對事變的起因各執一詞,當事人關於盧溝橋事變的回憶中也常有互不相符的細節。

  根據蔣中正的傳記《蔣中正》中收錄的《何***應欽***上事報告》一文,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記錄的秦德純的證詞: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時,駐紮在豐臺的日本軍隊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並之後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理由,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當時駐紮在盧溝橋的是國民革命軍第37師219團吉星文部隊的一營,營長是金振中。由於時間已是深夜,中國駐軍拒絕了日軍的要求。之後日軍包圍了盧溝橋,雙方都同意天亮後派出代表去現場調查。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堅持日軍入城搜尋的要求,在中方回絕這一要求後,日軍開始從東西兩門外炮擊城內,城內守軍未予反擊。在日軍強化攻擊後,中方守軍以正當防衛為目的開始反擊,雙方互有傷亡。隨後盧溝橋北方進入相持狀態。”

  而根據日本陸軍1937年發表的訊息,“1937年7月7日晚10時40分許,日本陸軍中國駐紮步兵第一連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北平西南12公里的盧溝橋北側,永定河左岸荒地進行了夜間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在河畔的龍王廟方向突然響了三發槍聲。隨後清水節郎中隊長,野地第一小隊長等人看到在河畔和盧溝橋城牆之間,有人用手電筒發出明暗交替的光亮,隨即判斷為中方軍隊士兵在用暗號互相聯絡。之後又有十幾發子彈從龍王廟方向射出,日軍未予以反擊。清水中隊長派遣巖谷曹長和兩名傳令兵馬上向豐臺駐軍報告。收到報告的牟田口廉也第一連隊長在聯絡北平特務機關後,決定在天亮後與宛平縣王冷齋一同前往事發現場。

  隨後清水中隊長率隊向東面的西五里店轉移,與從豐臺趕來的第三大隊在一文字山會合。凌晨3時25分,龍王廟方向又有3發射擊。牟田口連隊長認為頻頻出現的射擊目的在於進攻日本軍隊,於是在4時20分下達了戰鬥命令。

  此時之前由森田中佐帶領的對中談判代表到達了該地區,森田中佐作為代理連隊長命令禁止裝填子彈。日軍代表隨即要求中方將集結在盧溝橋周圍的部隊撤走,但該地區的中方部隊已開始從龍王廟附近及長辛店高地方向開始對日軍陣地進行迫擊炮炮擊。日軍開始還擊的時間是1937年7月8日凌晨5點30分。戰鬥開始後,日軍殲滅了龍王廟附近的中方部隊,進入永定河右岸,包圍了盧溝橋。從被擊斃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證件表明,該士兵屬於二十九軍正規軍。至此中方戰死20名,負傷60名左右。

  5時30分,日軍第8中隊開始向中方軍隊進攻,雙方進入全面衝突,戰鬥持續2個小時後逐漸沉靜。

  上午9點半,中方提出停戰,雙方進入僵持狀態。”

  僵持階段持續到7月9日凌晨2點左右,此間雙方互有射擊,但並無重大沖突。7月9日凌晨2點,中日交戰雙方對“日軍佔領永定河東岸,中方佔領永定河西岸,日方撤走交戰軍隊”達成一致,開始撤軍,直到當日12時20分撤軍完畢。

  7月9日之後,交戰雙方開始進入談判,主要圍繞“相關地區撤軍”,“今後的治安保障”,“中方對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締當地抗日活動”展開爭論。同時日軍也開始加緊對華北地區派兵,以增加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壓力。這一派兵的舉動客觀上增加了華北地區的反日情緒,為以後的大規模衝突埋下了伏筆。

  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7月17日在廬山上宣佈準備應戰和必要時守土抗戰到底的決心。7月19日,蔣中正發表了《最後的關頭》的演說,正式宣佈開始全面抗戰。隨後,7月25日發生廊坊事件,7月26日發生廣安門事件,7月29日、7月30日,日軍相繼佔領北平、天津。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