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白雲山旅遊攻略

  白雲山,位於福安市西北部,距市區55公里,因白雲常繞而得名。白雲山後峰西坡有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的"冷水寺",後毀,1987年重建,寺前有"天池",盛產午時蓮。該蓮十分奇特,每日午時伸出水面開花,花開時噼啪有聲,花呈白色。白雲山氣候獨特,除千變萬化的雲海奇觀時常可見外,在仙頂峰還可看到罕見的"佛光"。山中氣溫低於外界6-8度,是旅遊避暑的好去處。白雲山為中心,周圍有鯉魚溪、八仙過海、九龍洞、鎖泉寺、太后公廳、五顯大帝宮等景點。景區中常有獼猴出沒,"九龍洞"處有一條二級瀑布,落差80來米,瀑布穿潭入石。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福安白雲山旅遊景點攻略

  一、秀麗無比的自然風景

  白雲山風景區以其風光秀美而傾倒了無數遊客、專家。景區內山峰雄偉挺拔,洞穴曲折幽深,峽谷險峻幽深,在其間漫步穿行,奇觀迭出,令人流連忘返。

  白雲山主峰是閩東的兩大高峰之一,海拔1488米,因白雲常繞其峰而得名。清光緒年間《福安縣誌》載:“白雲山……山最高,為閩東第一山。上有庵,常積雪不散。登絕頂俯瞰

  城邑川海,如在宇下。”

  如書中所云,白雲山群峰聳峙,氣勢磅礴。山腰間時常雲障霧繞,主峰繆仙峰則突兀蒼穹,登臨絕頂,三百里方圓一覽無餘。晴日遠望,如同仙姬下凡,擁翠裙綾羅婷婷玉立;臘月下雪,則好比仙姑降臨,紅妝素裹,分外妖嬈,南方雪景,唯此處可供。

  九龍洞景區石巖林立,遍佈四周,薄霧繚繞之時,能給人以身臨仙境之感。這裡的鬼斧神工,相傳為繆仙公收伏九龍之遺蹟。入洞觀之,彷彿進入一個迷宮般的世界,洞連洞,洞套洞,洞內藏潭,洞間有瀑布。洞間通道,有平展如鏡者,夏天行步其間,則暑氣全消,心曠神怡;有壁立數丈、羊腸逶迤,非有繩索系之,不敢攀援,縱有子龍之膽,亦令人驚悸汗滴。

  不僅如此,白雲山還有獨特的自然奇觀佛光和珍稀水生植物“午時蓮”令人嘆奇。

  圖片

  二、獨具特色的地質奇觀

  白雲山集火山岩、晶洞鹼長花崗岩地質地貌和峽谷深切曲流地貌、河床侵蝕地貌等多種典型獨特的地址景觀為一體,地質資源豐富奇特,是一座天然的地質公園。國土資源部地環司司長姜建軍在考察時,曾經讚歎:“這是一座百噸金礦!”對白雲山的推崇可想而知。

  據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專家的考察,白雲山的地質地貌集中體現了花崗岩、火山岩的河谷侵蝕地貌,其規模之巨大、種類之齊全、形態之豐富極為罕見。

  另有一些學者提出“壺穴”說,認為白雲山獨特的地質地貌是距今180萬年的遠古以來,經流水長期侵蝕逐漸形成的。學者們認為,蟾溪、龍亭溪河谷規模巨大、分佈集中、型別豐富、發育系統的河床侵蝕地貌,特別是形態各異的“壺穴”、流水沖蝕弧型凹槽及引人入勝的河谷洞穴奇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普價值,對於研究新構造運動、水動力學、流水侵蝕作用以及壺穴發育演化等都具有很高的地學研究價值。

  景區內的景觀都具有獨特的地質價值。景區中典型的中生代晚期酸性火山岩組成的火山研究巖山嶽地貌,白雲山破火山、筆架山穹狀火山地貌,發育於火山岩、晶洞花崗岩的峰叢、石柱、石脊、崖壁及各類肖形石等地貌,都獨具特色。龍亭溪罕見地發育於晶洞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的深切峽谷曲流地貌,峽深壁陡,垂直峭壁高差最大達400多米,水位落差近300米。

  三、引人入勝的人文景觀

  不僅自然風光旖旎迷人,在地質科學領域擁有獨特的地位,白雲山還擁有優雅古樸的人文景觀,以人文薈萃而聞名。

  中國南宋著名抗元愛國詩人謝翱,公元1249年生於曉陽鎮曉陽村的樟檀阪裡灣,是曉陽謝姓的第十世祖。謝翱的故居遺址就在曉陽村的池後。在曉陽村附近發現的宋元時代古墓葬群,據傳是謝翱的衣冠冢。

  謝翱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史稱“宋末詩人冠”、“南宋翹楚”,有《唏發集》等百餘卷傳世。謝翱的感人事蹟和愛國主義精神名垂史冊,而曉陽也因這位傲骨錚錚的愛國詩人而成為後人心中嚮往之地。

  曉陽還有著名的“兩後陳跡”,即謝太后和鴨母娘娘。謝太后是理宗的皇后,南宋末帝趙顯的太皇太太后。她在位時,因與曉陽村謝姓有神祕的同宗關係,賜建了曉陽的廣惠觀和太后公廳,後者現在是省內稀有的古建築。謝太后死後,曉陽謝姓為她舉行了“三十六葬”,近年來已尋得多處遺址。

  鴨母娘娘則是傳說中的人物。這位民間傳說中以天姿國色揚名的美女,和她的傳奇故事在曉陽流傳不衰。

  白雲山遺蹟攻略

  要是有人對你說,岩石在外界的壓力下會像麵糰一樣地發生塑性變形,你一定會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但是,福大地質專家施滿堂教授等人在福建省福安白雲山考察古冰川遺蹟時,發現了這一奇特的地質現象,而且還找到了岩石由於嚴重的塑性變形,發生褶皺、扭切,形成韌性剪下帶。

  專家指出,這對於判斷是否有古冰川遺蹟的存在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依據,即韌性剪下帶的存在就意味著曾發生古冰川活動。

  白雲山位於福安市的西北部,是閩東的次高峰,海拔高達1488米。周邊蟾溪、長洋溪等四條溪澗中,分佈著上千個奇形怪狀的巖洞。有的巖洞非常大,如九龍洞直徑約30米、深約60米,堪稱“世界奇觀”***如上圖,施滿堂攝***。2007年7月初,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教授和陳尚平教授應邀來福安考察後,認為這些巖洞是冰川或冰川下形成的急流冰川融水,攜帶石塊快速流動、旋轉***渦流***、衝擊基岩所形成的。

  為揭開這一“奇觀”的神祕面紗。2007年底,福安市邀請曾發現福建屏南白水洋古冰川遺蹟的福大地質專家施滿堂等對白雲山進行深入的考察。專家發現,這裡的巖洞有冰川侵蝕成因的各種證據,如洞壁上佈滿冰川擦痕、割痕、擦槽、新月形鑿口、新月形裂紋等等。

  考察巖洞時,施滿堂等人發現在冰蝕作用下,岩石的洞壁表層發生了嚴重的塑性變形,這裡的花崗岩和酸性火山熔岩等基岩,其長英質岩石的洞壁表層形成韌性剪下帶。

  研究中還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這裡的韌性剪下帶多出現在洞壁上,圍繞洞壁方位不同而變化,而且只發生在巖面上很淺的一層皮,這是冰川作用特有的構造,即表皮構造。為此,他們還在溪谷邊新的基岩山採集同一巖系的火山岩進行鏡下實驗比對,發現這些岩石結構依然保持典型的粒狀火山熔岩結構,排除了巖體在高溫高壓下會發生變質作用的可能性。

  這個發現進一步肯定了專家們以往在屏南白水洋和仙遊九鯉湖的考察報告中提出的:溪槽中通常所見到的巖洞並非壺穴,而是冰川侵蝕作用的產物。因此,這對福建是否有古冰川遺蹟的爭論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