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方劑_常用的清熱方劑有哪些

  熱證中有熱在氣分、營分、血分、以及虛熱、實熱等證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為清熱瀉火藥、清熱涼血藥、清熱解毒藥、清熱燥溼藥四種;別附;清虛熱、清臟腑熱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熱方劑,供大家閱讀!

  清熱方劑

  竹葉石膏湯

  【組成】

  竹葉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麥門冬20克,人蔘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主治】

  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本方常用於流腦後期、夏季熱、中暑等屬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者。糖尿病的乾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亦可應用。***

  【正文】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本方清涼質潤,如內有痰溼,或陽虛發熱,均應忌用。

  方解:

  本方證乃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不和所致。熱病後期,高熱雖除,但餘熱留戀氣分,故見身熱有汗不解、脈數;餘熱內擾,故心胸煩悶;口乾,舌紅少苔是陰傷之兆;氣短神疲,脈虛是氣虛之徵;胃失和降,乃致氣逆欲嘔。氣分餘熱宜清,氣津兩傷宜補。治當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餘熱,除煩止渴為君。人蔘配麥冬補氣養陰生津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嘔逆為佐。甘草、粳米和脾養胃以為使。全方清熱與益氣養陰並用,祛邪扶正兼顧,清而不寒,補而不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本方實為一首清補兩顧之劑,使熱清煩除、氣津得復,諸症自愈,正如《醫宗金鑑》說:“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

  本方由白虎湯化裁而來。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本證為熱勢已衰,餘熱未盡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潤的知母,加人蔘、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其中半夏雖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於輸轉津液,使參、麥補而不滯,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傷寒論》中治“傷寒解後,虛瀛少氣,氣逆欲吐”證。在實際運用中,凡熱病過程中見氣津已傷、身熱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對於暑溫病發熱氣津已傷者,尤為適合。

  涼膈散

  【組成】

  川大黃、朴硝、甘草各20克,山梔子仁、薄荷葉***去梗***、黃芩各10克,連翹40克。

  【主治】

  上、中二焦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脣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大便祕結,小便熱赤,以及小兒驚風,舌紅苔黃,脈滑數。

  【正文】

  用法:上研為粗末。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葉7片,蜜少許。

  功用:涼膈瀉熱。

  禁忌:體虛患者及孕婦,忌用或慎用本方。

  普濟消毒飲

  【組成】

  黃芩15克,黃連15克,陳皮6克,甘草6克,玄蔘6克,柴胡6克,桔梗6克,連翹3克,板藍根3克,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殭蠶2克,升麻2克。

  【主治】

  大頭瘟。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灼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有力。***本方常用於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伴淋巴管迴流障礙等屬風熱邪毒為患者。***

  【正文】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主治大頭瘟***原書稱大頭天行***,乃感受風熱疫毒之邪,壅於上焦,發於頭面所致。風熱疫毒上攻頭面,氣血壅滯,乃致頭面紅腫熱痛,甚則目不能開;溫毒壅滯咽喉,則咽喉紅腫而痛;裡熱熾盛,津液被灼,則口渴;初起風熱時毒侵襲肌表,衛陽被鬱,正邪相爭,故惡寒發熱;舌苔黃燥,脈數有力均為裡熱熾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風熱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勢利導。疏散上焦之風熱,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當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熱解毒為主。方中重用酒連、酒芩清熱瀉火,祛上焦頭面熱毒為君。以牛蒡子、連翹、薄荷、殭蠶辛涼疏散頭面風熱為臣。玄蔘、馬勃、板藍根有加強清熱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陳皮理氣疏壅,以散邪熱鬱結,共為佐藥。升麻、柴胡疏散風熱,並引諸藥上達頭面,且寓“火鬱發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諸藥配伍,共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

  左金丸

  【組成】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

  【主治】

  肝火犯胃證。脅肋疼痛,嘈雜吞酸,嘔吐口音,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常用於胃炎、食道炎、胃潰瘍等屬肝火犯胃者。***

  【正文】

  功用: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用法:為末,水泛為丸,每服2-3克,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參考原方比例酌定。

  禁忌:斟酌。

  方解:

  本方證是由肝鬱化火,橫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經脈佈於脅肋,肝經自病則脅肋脹痛;犯胃則胃失和降,故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乃肝經火鬱之候。《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火熱當清,氣逆當降,故治宜清瀉肝火為主,兼以降逆止嘔。方中重用黃連為君,清瀉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橫逆犯胃;黃連亦善清瀉胃熱,胃火降則其氣自和,一藥而兩清肝胃,標本兼顧。然氣鬱化火之證,純用大苦大寒既恐鬱結不開,又慮折傷中陽,故又少佐辛熱之吳茱萸,一者疏肝解鬱,以使肝氣條達,鬱結得開;一者反佐以制黃連之寒,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氣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領黃連入肝經。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為佐使。二藥合用,共收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辛開苦降,肝胃同治,瀉火而不至涼遏,降逆而不礙火鬱,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氣得降,則諸症自愈。

  常用的清熱方劑

  瀉白散

  【組成】

  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主治】

  肺熱喘咳證。氣喘咳嗽,面板蒸熱,日哺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可用於小兒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氣管炎等屬肺中伏火鬱熱者。***

  【正文】

  功用: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用法:上藥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本方藥性平和,尤宜於正氣未傷,伏火不甚者。風寒咳嗽或肺虛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鬱熱之證。肺主氣,宜清肅下降,火熱鬱結於肺,則氣逆不降而為喘咳;肺合皮毛,肺熱則外蒸於皮毛,故面板蒸熱;此熱不屬於外感,乃伏熱漸傷陰分所致,故熱以午後為甚,其特點是輕按覺熱、久按若無,與陽明之蒸蒸發熱、愈按愈盛者有別;舌紅苔黃,脈象細數是熱邪漸傷陰分之候。治宜清瀉肺中鬱熱,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專入肺經,清瀉肺熱,平喘止咳,故以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藥清降肺中伏火,為臣藥。君臣相合,清瀉肺熱,以使金清氣肅。炙甘草、粳米養胃和中以扶肺氣,共為佐使。四藥合用,共奏瀉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點是清中有潤、瀉中有補,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其標,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其本,而是清瀉肺中伏火以消鬱熱,對小兒“稚陰”之體具有標本兼顧之功,與肺為嬌髒、不耐寒熱之生理特點亦甚吻合。

  清胃散

  【組成】

  生地黃6克,當歸身6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升麻9克。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脣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本方常用於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屬胃火上攻者。***

  【正文】

  功用:清胃涼血。

  用法:上藥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禁忌:牙痛屬風寒及腎虛火炎者不宜。

  方解:本方證是由胃有積熱,循經上攻所致。足陽明胃經循鼻入上齒,手陽明大腸經上項貫頰入下齒,胃中熱盛,循上衝則口氣熱臭;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每致血分亦熱,血絡受傷,故牙宣出血,甚則牙齦潰爛;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俱為胃熱津傷之候。治宜清胃涼血。方用苦寒瀉火之黃連為君,直折胃腑之熱。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熱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輕清升散透發,可宣達鬱遏之伏火,有“火鬱發之”之意。黃連得升麻,降中寓升,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胃熱盛已侵及血分,進而耗傷陰血,故以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藥。當歸養血活血,以助消腫止痛,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熱得除,於是循經外發諸症,皆可因熱毒內徹而解。
 

清熱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