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張飛武器

  劉備長阪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據水斷橋,是一位擅長使矛的名將,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要說張飛的長相,影視劇中形象實在和美搭不上半毫。然而,2004年文物部門在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現的一個石人頭像,使一些專家學者對三國名將張飛的外貌,產生了新的看法。

  據說,該石像大約高四米、寬三米多。當地人傳說,這是唐代工匠為紀念“五虎”張飛,在當年張飛紮寨處專門雕塑的。該“張飛”慈眉善目,耳長脣厚,臉上竟沒有一根鬍鬚,與《三國演義》和人們心目中的那個張飛形象大相徑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專門為頭像做過測量和鑑定,發現該石像的確建於唐代。對於它是否就是張飛,雖然考古專家沒有給出答案,但該石像的發現,使人們對張飛的真實面容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證。《三國志》裡對劉備“大耳垂肩,雙手過膝”、關羽“美髯公”、“相貌堂堂”等均作過比較詳細的描述,獨獨對張飛的長相卻隻字未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正因為這樣,也就使羅貫中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在《三國演義》裡,他對張飛的形象不惜筆墨大肆誇張,說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活脫脫就是另一個鐘魁。而在戲劇裡張飛不僅是豹頭環眼、燕頷虎鬚,更給張飛增加了一張黑臉,這完全出於藝術創作的需要。

  張飛有兩個女兒,先後都嫁給後主劉禪。能夠當上皇后,在講究后妃美貌的古代,她們的相貌至少應該算是不錯的。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她們的父親、張飛本人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由於缺少正史的記載,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的,還是簡陽張飛營山張飛,哪一個才是張飛真實的相貌?這是一個待解之謎。

  多年前,鄧拓在《由張飛的書畫談起》一文裡說:“我國書法家並不限於文人,武將中也不少,如岳飛、張飛等”,有位讀者,去信問說:“張飛是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長阪坡一聲吼,喝斷了橋樑水倒流的人物,怎麼也會是書法家呢?”對於這樣的疑問,鄧拓引了幾本古書中關於張飛書法的記載來佐證。

  有關張飛書法的記載,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樑人陶巨集影的《刀劍錄》。他寫道:“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後被範疆殺之,將此刀人於吳。”這個《新亭侯刀銘》便是張飛的書法作品。

  《蜀中名勝記》第二十八卷中記載順慶府渠縣八濛山的故事,劉繼興認為,《蜀中名勝記》的作者是明代文獻學家、曾任四川右參政的曹學,此人當時既有文化地位,又有政治地位,他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清代人趙一清所寫的《稿本三國志注補》中,引自《方輿紀要》上的話也說:八濛山“山下有勒石雲: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立馬勒石。蓋張飛所親書也”。

  明代的《丹鉛總錄》中,也有一條關於張飛書法的記載:“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張士環詩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瞞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據三分國;宇宙威名丈八矛。江上祠常嚴劍珮;人間刁斗見銀鉤。空餘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復為劉”。“飛所書也”,說明這個銘文是張飛所書。

  陸游青年時代曾有“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沖天之志,沒想到早在三國時代就有張飛替他真正做到了。元吳鎮《張翼德祠》詩作雲:“關侯諷左氏,車騎更工書。文武趣雖別,古人嘗有餘。橫矛思腕力,繇像恐難如。”意思是張飛的書法很有造詣,連三國著名的書法家——魏國的鐘繇、吳國的皇像都比不上他。

  在古代,書畫往往不分家。張飛不僅書法作品甚佳,而且還很愛畫畫,尤其喜歡畫美人。據明代卓爾昌編的《畫髓元詮》載:“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張飛的書法真跡尚有存世者,可惜的是張飛畫的真跡卻至今尚未發現,這也是歷史的一個小小的遺憾。

  一直有說法是張飛身葬閬中,頭葬雲陽,但是該說法是從何時提起的不得而知。四川省社科院三國文化研究專家沈伯俊教授說,根據史料記載,張飛在閬中呆了7年,被殺後,頭顱被部下帶至雲陽,被雲陽人所葬,但身體沒有理由被帶走。綜合古代官員安葬制度等,張飛身被葬閬中不應該有爭議。

  對於閬中張飛墓安葬的是身軀,而重慶雲陽縣鳳凰山上的張飛墓安葬的是其人頭之說,閬中文管所長鄭勇德表示認同,他還希望,兩處張飛廟結為“秦晉之好”,早日將張飛的頭和身軀安放在一起,讓張飛“身首合一”。

  鄭勇德說,專家運用“物探技術”對張飛墓地進行了全方位“物探”,經探測後根據地磁場反映資料,對墓地結構勾勒出大致輪廓,初步判斷:墓地內的墓穴有墓門、墓道、左右耳室、墓室等結構。同時探明還有兩處比較明顯的“反應”,測定墓道口有“擾亂”現象,證實了40多年前一群人掘墓時留下的痕跡;另一處“擾亂”點在墓中的東北角處,有早期***明清***“擾亂”現象。

  鄭勇德說,張飛墓地歷代備受重視,而現代物探技術證實張飛墓地除了兩個“擾亂”點外,一切原貌尚存,充分證實了張飛墓完好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