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的經典名言佳句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人不可以無恥。出自:《孟子·盡心上》人不可沒有羞辱之心。—— ***《孟子·盡心上》***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仁者無敵於天下。—— ***《孟子》***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孟子》***


孟子

  仁者榮,不仁者辱。—— ***《孟子》***

  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仁人無敵於天下。—— ***《孟子·盡心下》***

  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

  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孟子***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孟子***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發—— ***孟子***

  吾善養浩然之氣。—— ***孟子***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孟子***

  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 ***孟子***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孟子***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養心莫善於寡慾。—— ***孟子***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的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孟子 289《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子思門人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的,“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鑑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後,這幾篇便相繼失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