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生平的介紹

  蕭紅是民國時期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女作家,她的有名不僅僅在於她的作品,例如《呼蘭河傳》的優秀讓人大加讚賞。還在於她和當時的名人之間的,千絲萬縷的瓜葛聯絡。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蕭紅生平是非常令人瞠目結舌的。她是一個有個性的女子,因為反對包辦婚姻所以就逃婚了,後來生活困難又和未婚夫生活在了一起。可是因為欠下了鉅額債務,在旅店還不上住宿費,所以未婚夫就把當時已經懷孕的她給拋棄了,自己回了家。而蕭紅本人卻是有家不能回,因為自己的任性,已經讓家裡和自己斷絕了關係。

  在蕭紅生平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男人,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小小紅軍”裡面的另一個——蕭軍。那個時候蕭軍孩子報社工作,蕭紅寄給報社的求助信,就趁著哈爾濱一次發大水,把蕭紅給救了出來。如果說蕭軍最初對面前的這個女人只是憐憫,那麼後來就有了敬佩,再後來就產生了愛情。他們兩個人惺惺相惜,在文學的道路上相互促進,一起離開東北前往上海。

  這個時候,出現了蕭紅生平裡的另一個重要的男人——魯迅。在上海,他和他的妻子對待蕭紅夫婦亦師亦友,蕭紅受到了他們很大的幫助。可是因為和蕭軍的性格問題,兩個人最終分手了。蕭紅重新找了詩人端木,在生活不久之後,蕭紅因為肺癌死掉了,結束了她短暫的一生。

  蕭紅坎坷的一生

  蕭紅從理論上來講,蕭紅的婚姻是有兩段的,但是因為她特殊的人生經歷,也可以說她是經歷了兩段半婚姻。因為她的第一段感情,只是一個關於婚姻的半成品,並沒有真正的明媒正娶,連一張結婚證明都沒有。

  蕭紅的第一段感情談的曲曲折折,更像是她在現實打擊下的屈服。他本來是她的未婚夫,她看不上他,就逃了。在她青黃不接的時候,他出現了,她就跟了他。後來,他讓她懷孕了,卻不管她了。而她,已經成了家鄉的笑柄,再也沒有臉回去。

  下面就是第一段婚姻。在蕭紅懷著別的男人孩子的時候,有一個男人告訴她說我娶你。蕭紅喜歡這個男人,因為他有才,她覺得他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而這個男人身上有一種北方男人的擔當,那是蕭紅需要的安全感。“小小紅軍”,從此,她是紅,他是軍。最好的時候那麼好,最差的時候,翻臉不認人,公說公有理,不知道到底是誰出軌,誰是先背叛的那一個。到了最後,也只能說一句只是性格不合。

  最後一段婚姻,是大詩人端木蕻良。他可以寫很深情的情詩,可以知道很多的歷史典故,可是他還是像個孩子一樣。他的性格中有懦弱的成分,需要女人的保護。蕭紅雖然母性情懷很多,可是有時候脆弱極了就會想起蕭軍。當初端木為了她的病四處借錢,她想要見到自己的丈夫都見不到,很可憐。

  蕭紅的文學成就

  1935年月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從而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場》原名《麥場》,後由胡風改名為《生死場》,是她以蕭紅為筆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場》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讚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

  《生死場》的發表,符合時代的要求,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堅定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鬥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蕭紅在作品中大膽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願望,抒發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魯迅在為《生死場》所作的序言中稱讚蕭紅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生死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社會影響很大。蕭紅也因此成為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知名的女作家,從而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呼蘭河傳》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也是蕭紅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這是作者在現實生活陷入極度困惑和迷茫時,企圖以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喚回一縷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與慰藉。所以作者刻意採用一種回憶性的溫馨浪漫的語調,童稚化的爛漫天真的視角,展開了故鄉呼蘭河城充滿詩情畫意的風土人情。因為作者感情的強力貫注,這其中的人和事與《生死場》中判若兩樣。雖然作者對故土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仍不乏批判的意識,但都顯得漫不經心和微不足道。同時,孤僻“自閉”的影子也映在了童年的自我身上,卻遠沒有所曾享有的生活的溫馨安穩來得沁人肺腑。

  蕭紅的《呼蘭河傳》乃至她後期的全部創作由於偏離了左翼文學的政治化的軌道,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個人性、自我化之路。這在左翼陣營中招致批評和非議乃是不足為怪的。但亦如茅盾所說,與她在“情調”、“思想”上的缺失相對應的,是她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功。當然,這也不是純藝術的技巧化的成功,而是一種源於作者短促生命和悽美個性的悲劇性的成功。這且說明,政治理想的貫注和技巧性的錘鍊之外,真正藝術的成功在於生命的投入與付出。

  《呼蘭河傳》回憶錄: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了作者對舊中國的扭曲人性和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茅盾曾說:“《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這不像之外,還有別的東西,一寫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生死場》到《呼蘭河傳》孕育並造就了一種蕭紅式的獨特的小說文體。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其意義在於“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準確地說,是把傳統文學中最高雅的部分——詩和“文”***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