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條如何使用

  艾灸條能夠幫助人體全面溫通經絡,溫補元氣,調和氣血,潤澤面色,散發健康神采。而艾灸條應該如何使用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艾灸條的用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艾灸條的用法

  艾條灸簡稱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艾灸、區域性艾薰和全身艾薰。施灸時離面板10~30mm,至面板溫熱發紅。

  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薰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鐘左右,至面板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面板為宜,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薰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面板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覆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面板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區域性艾薰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面板10~30mm,上下來回艾薰。

  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薰小腹至肚臍,一週2次,一次30~40分鐘,促進小腹的血液迴圈。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鐘左右。在艾薰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

  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薰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遺尿,同時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白等症狀,可以用1~2根艾條薰肚臍及周圍,薰5~10分鐘,然後再到背後薰脊柱及腎,可以補氣、補腎、祛腎寒。

  如有口臭,舌質暗紫或者舌苔發黑,說明脾胃寒氣非常重並伴有經絡淤阻,可以用3~5根艾條薰小腹到肚臍周圍,每天20分鐘,隔天一次,堅持一週,口臭就會消失。

  全身艾薰

  ***1***全身薰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養生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鐘,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2***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

  ***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

  ***4***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薰30~40分鐘。

  ***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薰20~30分鐘。

  ***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薰30~50下。

  家庭灸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面板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面板3~4釐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髮紅卻不灼痛,區域性、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鐘,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艾灸經驗:

  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太慢。

  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迴旋移動艾條,以連續地溫熱刺激穴位。

  為區域性面板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張開,放在受者穴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區域性受熱度,隨時調節。當患者有癢、發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家庭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裡。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飢餓時不宜灸,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使用艾灸條的注意事項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溼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鐘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4、如果你想懷孕,剛剛灸後就不要馬上同房,這時的女性體內環境還很熱,不利於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後24-48小時候再進行,不過也是因人而異。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5、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太飢、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極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不燥,比較柔和,便於點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麼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7、施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沒有時間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臨睡前施灸有助於睡眠。

  8、很多人問,艾灸後是否可以馬上洗澡。如果是熱水,可以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鐘後,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9、施灸的反應,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面板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祕,尿黃,出汗,牙痛,耳鳴,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裡引火下行,還可以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10、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麼性質的?屬寒還是屬溫,如果艾灸過程中,你邊吃邊艾灸,對於胃氣也是一個挑戰。有胃腸疾病的人千萬不要這麼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現象,在艾灸的過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見效,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這要看是什麼疾病病長多久另外人與人也不同,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個症狀,同一種表現。

  有返病現象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

  春秋季艾灸條保健方法

  1、勿受風寒,故宜室內施灸並確保室內溫度與環境清靜。

  2、取平臥式,蓋好被子,暴露出施灸部位。

  3、按取穴法選好穴位,用酒精棉常規消毒施灸穴位***許多人直接炙,不消毒,呵,還是消毒一下為好***。

  4、薑片放置在穴位上,再艾柱放在薑片上面,然後點燃香火,用香火點著艾柱尖端,待艾柱快燃盡或燃盡,便更換新艾柱,如此循灸,面板呈現出微紅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