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始末是怎麼回事

  淝水之戰,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淝水之戰始末的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淝水之戰,是中國北方的前秦與南方的東晉之間的一場著名戰役。據史料記載,這次戰役最後以8萬晉軍大勝80多萬前秦軍而告終。但有人對這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提出了質疑:淝水之戰真是以少勝多嗎?

  有人提出:淝水之戰可能是一場雙方軍力旗鼓相當的戰役。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史料中記載的前秦80萬兵力可能是虛數。據當時前秦的國力來看,能達到80萬已經是相當驚人了。即使有,前秦苻堅至少也要留一部分駐守各地。據史料提供,當苻堅到達彭城時,涼州、幽冀、蜀漢的兵力都沒有到達,也就是說,這些被包括在80萬以內的幾處兵力,根本沒有參加淝水之戰。

  2、苻堅的弟弟苻融當時率領的30萬兵力也沒有投入戰鬥,這30萬兵力被分佈在西到鄖城、東到洛澗之間500多千米長的戰線,駐紮在靠近淝水的壽陽一帶的兵力最多不過10萬,再加上苻堅帶來的“輕騎八千”,也仍是10多萬人。

  3、再來看晉軍,晉軍8萬除了劉牢之率領的5000人轉向洛澗外,其他都參加了戰鬥。當時,晉軍本來就在長江中游一帶駐紮了不少兵力,再加上新投入的8萬人馬,兵力很有可能在20萬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說淝水之戰是以東晉8萬兵力大勝前秦80萬兵力還合適嗎?這是讓史學家們感到困惑而且難解的。只有解開這個難題,才能解開淝水之戰的真相。

  淝水之戰前秦的失敗原因

  第一,淝水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後的六七年進行的。當時,前秦只是軍事上的統一,內部統治不穩,更沒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苻堅連年征戰,致使人民厭戰,軍隊的士氣不高,缺乏群眾基礎。正如恩格斯所說,“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南征前,太子苻巨集曾對苻堅說,東晉是應該伐的,但是,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厲兵積慄,以待暴主”。苻堅本應接受這一意見,繼續恢復、發展北方經濟,以便使本不穩固的軍事行政聯合的統一政權建立在較深厚的基礎上,然後統一全國才有希望。然而,由於驟勝而日益驕傲的苻堅卻不顧主客觀條件,匆匆忙忙地發動攻晉戰爭,徵兵百萬,給北方各族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因而不得人心,戰鬥力低,以致於與東晉軍隊區域性接觸便使前秦數十萬軍隊全線潰敗。

  第二,苻堅用人不擇賢愚,賞罰失明,又是其在淝水之戰中遭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苻堅寵信投降前秦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忠奸並蓄,而對於一心忠於他的漢族官員卻存有戒心,不加重用。即使是王猛,雖然符堅說他們的關係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也是對之存有戒心的。王猛死後,苻堅自以為是英主,更加驕傲,任人更是不擇賢愚,群臣的逆耳忠言再也聽不進去,對順耳的阿談奉承之語卻倍加讚賞。在伐晉向題上,他拒絕聽取臣下的一切有益的勸阻,反而聽信懷有野心的慕容垂等人的讒言,一意孤行,“愎諫違謀”,“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這樣就沒能組成一個堅強的團結的領導集團,其兵敗淝水是可以預見的。

  第三,苻堅好大喜功,缺乏冷樸的客觀分析,戰前沒有周密的戰略部署,臨戰時又犯了一系列戰術指揮上的錯誤,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苻堅不顧主客觀條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認為征服東晉“若商風之隕秋籜,貿然遠征。他報有僥倖求勝心理,戰略上驕傲輕敵。在其前鋒軍樑成所率五萬人被東晉大將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士氣大傷,苻堅為之震動,開始產生了畏晉思想。所以,當他與前鋒軍統帥特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於是,苻堅由輕敵變為怕敵,由冒進轉為敗逃,終子落了個“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可悲結局。

  第四,雙方交戰的兵力相當,但東晉的北府兵的戰鬥力遠勝於前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