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釣魚的故事
釣魚時異響戶外活動,在釣魚過程中會發生很多事。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講一些。
篇1
兩個釣魚高手一起到魚池垂釣。
這兩個人各憑本事,隔不了多久的功夫,皆大有收穫。
忽然間,魚池附近來了十多名遊客。看到這兩位高手輕輕鬆鬆就把魚釣上來,不免感到有幾分羨慕,於是都到附近去買了一些釣竿來試試自己的運氣如何。
沒想到,這些不擅此道的遊客,怎麼釣也是豪無成果。
話說那兩位釣魚高手,二人個性相當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愛搭理別人,單享獨釣之樂;而另一位高手,卻是個熱心、豪放、愛交朋友的人。
愛交朋友的這位高手,看到遊客釣不到魚就說:“這樣吧,我來教你們釣魚,如果你們學會了我傳授的訣竅,而釣到一大堆魚時,每十尾就分給我一尾,不滿十尾就不必給我。”
雙方一拍即合,欣表同意。
教完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樣也傳授釣魚術,依然要求每釣十尾回饋給他一尾。
一天下來,這位熱心助人的釣魚高手,把所有時間都用於指導垂釣者,獲得的竟是滿滿一大籮魚,還認識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時,左一聲“老師”右一聲“老師”,備受尊崇。另一方面,同來的另一位釣魚高手,卻沒有享受到這種服務人們的樂趣。當大家圍繞著其同伴學釣魚時,那人更顯得孤單落寞。悶釣一整天,檢視竹簍裡的魚,收穫也遠沒有同伴的多。
啟示:
當你幫助別人獲得成功——釣到大魚之後,自然在助人為樂之餘而得到回饋。這麼美好的事情,有誰不願幹呢?我們的事業,就是這樣一種既幫助了別人又幫助自己的快樂事業。
篇2
2000年夏天,我剛開始學習臺釣。那時,我們也有一個“三人小組”,我們出釣的頻率平均為每兩週三次。在我們三人中,老海稍大,他學臺釣也比我和小龐早兩個月,應該說他即是我們的師兄,也是我們的半個師傅***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師傅***。
我和小龐在剛運用臺釣進行垂釣時,遇到疑難問題,都請他幫助解決。師兄就是師兄,他並不只體現在比我們多學了幾天臺釣上,而在整個2000年的垂釣季節裡,幾乎每次出釣,他的釣績都明顯高於我和小龐。對此,我和小龐從一開始就很習慣了,自己釣得比老海少,就是天經地義的。
2001年春天,我們市有幾個臺釣高手,好象是從北京的一家魚具店一共弄了5支高階浮漂,這種浮漂是可調節的,一支浮漂頂幾支,價格好象是100元。釣友老海不知通過什麼關係搞到了一支。他對此漂真是愛不釋手。買到此漂的當天下午,就用此漂到一魚塘試釣。
晚上給我打電話,稱讚此漂如何如何得心應手。在一段時間裡,見到任何一個釣友,他都要向釣友炫耀他的浮漂。說實在的,當時,我也很羨慕他得到如此好的一個“貴族漂”。
幾天以後,我們又一起到外縣一個野塘垂釣。這天除了我們三人,還有兩人,其中有我們臺釣的師傅,還有一個比我們學習臺釣更晚一點的釣友老尚。
我們垂釣的野塘在一個大山裡,塘裡沒有別的魚種,只有鯽魚,而且魚還不大,基本都在1——2兩之間。但對於我們運用臺釣操練,倒也不錯。
那天,我釣得挺爽。中午,大家清點戰果時,我釣了6——7斤魚,比我前幾次一整天的釣獲量還多;師傅的收穫和我差不多;老尚和小龐的收穫也不差上下,大約每人有4——5斤;只有老海出乎大家的預料,只釣了1斤多魚。
那天,老海好象沒有釣興,也沒有心情,大家吃完隨身攜帶的午餐,還準備繼續垂釣,但硬是讓老海給攪黃了。大家只好收竿回城。
又是一個週末,我們三人小組又到我們十分熟悉的一個水庫垂釣。由於我們以前經常到這裡垂釣,所以每人的釣位好象都已經固定了,儘管知道別人的釣位比自己的好***我和小龐都覺得老海的釣位好***,但也不好意思搶先去佔有別人的釣位,這天也是如此,各就各位,開始伸竿開戰。
那天的天氣很好,下了好幾天的雨,這是第一個晴天,天還不太熱。我伸竿不久,就開始上魚了。小龐也連連提竿,往魚護裡頻繁送魚。老海的釣位在小龐的那邊,離我較遠,我不時掃他一眼,那裡好像沒有什麼動靜。
快到中午了,我起身來到老海的身邊,詢問他的釣況。他比較懊喪地說:“我這裡好象也有魚,浮漂也有動作,但就是釣不上來魚!”我看一下他的魚護,裡面只有幾條魚在遊動,比我和小龐差多了。
下午,我和小龐雖然釣得不如上午那麼爽,但還是不錯。收竿時,我釣了將近10斤;小龐的收穫也有8——9斤;老海的收穫有5斤左右。好在他在下午掛上一條白鰱,有2斤半多,不然,老海的釣績就更差了。
老海第一次敗在我們兩個師弟手下時,我們並沒有感覺到什麼,只覺得這是偶然現象。但又一次出現這種狀況,我們兩個心裡就開始琢磨了:他這個高手***對我們而言***,怎麼連續兩次落敗了呢?最後,我們歸結到他的浮漂上,自從他用了這個浮漂,他的釣績就一落千丈了。但我們看他對那個浮漂那麼痴迷,我們也不好說什麼。
在後來的幾次垂釣過程中,老海的釣績仍然很不理想,沒有一次超過我的時候。最終,還是他自己說話了:“看來,我對這個浮漂就是弄不明白了!”從那以後,他的這個浮漂就成了他的收藏品了。他又使用起他原來的浮漂,他的釣績也跟著上來了。
上面說得是老海,我自己對浮漂的使用也有比較深刻地教訓。
我有一葦漂,在我剛學會臺釣不久就使用它,伴隨我兩年多的垂釣經歷,使用這個浮漂大概釣上了幾百斤魚。它的微小變化,我基本上都心知肚明。應該說,我讀懂了它。有一次,在外縣一個水庫垂釣,釣上了一條大鯉魚,釣友們都過來幫我忙活,結果一個釣友不慎一腳踩在浮漂上,當時簡直把我心疼壞了。
更換一個甚至是幾個浮漂以後,我怎麼也找不回原來的感覺,總是讀不懂新的浮漂,以後幾次垂釣的釣績明顯下降。經過好長時間的摸索,才漸漸適應新的浮漂語言。
其實,浮漂和人一樣,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也找不到兩個絕對相同的浮漂。儘管同一系列同一型號的浮漂效能差不多,但每一支浮漂都和另一支浮漂有所區別。所以,當我們較長時間使用某支浮漂、完全熟悉了它的動作語言的時候,一般情況下絕不要放棄它。使用它的時間越長,你對它瞭解的越深,它就會給你帶來越多的收穫,越多的快樂!
篇3
在江南陽曆十月正是魚肥蟹黃的時節。秋高氣爽、乍寒還暖的日子,許多人願意幹的一種戶外運動就是釣魚。我也是釣魚愛好者,在這裡願與大家一起來分享我的釣魚故事
我愛釣魚,最愛在十月回鄉下老家釣魚。和絢的陽光下,一大片金黃的稻田中間,一方平靜的魚塘。塘邊青草漸黃,密密麻麻地鋪滿了整個塘沿。一個人站著,頭頂個草帽,手提根釣竿,眼睛注視著水面上漂浮的那個紅浮漂,悠然地等待著魚兒來咬鉤。有魚上的時候,拋杆、提竿、遛魚、收魚、再上食後、再拋杆,讓人忙的不亦樂乎,人雖累點,但看到魚獲頗豐,心裡仍是美滋滋的。若遇魚情不好時,魚也不咬鉤,看浮漂也累了,我就乾脆將漁竿隨手一扔,屁股往地上一坐,然後從口袋裡掏出香菸點上,慢條斯理地吸吐著,讓嫋嫋的白煙緩緩地從眼前升騰,飄散。如果覺得坐著還不過癮,我還會倒在草地上,用草帽蓋在臉上,閉上眼,四仰八叉地躺著,聽著秋風刮過田野吹動稻穗的聲音,聞著秋天泥土和青草雜混的氣息,這時侯我就會覺得我正在擁抱著一片藍天白雲,整個田野、鄉村乃至整個世界都是我的了。就這樣,我就喜歡這種釣魚的氛圍、全身心地享受釣魚的過程,至於每次出去有無收穫並不重要,有更好,沒有魚亦挺滿足。
其實在我老家,釣魚並不是一件很體面的活。記得小時候,父母對我們幾個男孩看管得嚴格,常告誡我們說“好吃懶做、釣魚打銃”。因此在那時的老家,我們可以下河捕魚、幹塘抓魚,但絕不敢去釣魚。我鄰家小孩老大比較調皮,加上孩子多,其父母有時管不過來,開始只有他才會去釣魚。這小子先是在村後山的黃竹叢中選了一根大拇指粗的長竹子,砍了下來,立馬用柴刀削去枝杈和竹頂,拿回家後,接著是在杆頭接上與竹杆一樣長的蠶絲,蠶絲的另一頭則接一調鉤,然後尋一牙膏皮,剪一點卷在調鉤上端的蠶絲上做釣墜、從泡沫舊涼鞋剪一長條,也捆好在絲線上作釣漂,再然後從菜地裡翻上幾條活潑亂跳的蚯蚓,用個缺口碗裝著,就這樣一手提杆、一手拿著缺碗,來到村裡蓄水灌溉用的大過水塘釣起魚來。那時的鄉下魚真多,這麼簡單的釣具和釣餌都能釣到不少,並且各種各樣的魚都能釣上來,讓我們手都有點癢癢的。可好景不長,有一次這小子又去釣魚,結果釣了條兩斤多的甲魚回來,那時鄉下沒油吃,甲魚除了殼又沒多少肉,窮人家不喜歡這玩意,送人都沒人要,於是把它丟在院子裡裝滿水正在漂浸的米酒缸裡,就不管了。這小子四歲的弟弟一天去缸裡玩水,結果被這甲魚咬住了手指,哇哇直叫,他父親弄了半天才讓這甲魚鬆了口。於是,其第的哭聲剛停,他父親打他的聲音便接踵而來。有此案例,村裡和我同年代的小孩中,釣魚的事自然而然就沒人再敢幹了。
我開始學釣魚則是我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當時單身漢的我,大學畢業後分在在贛江邊上一所中學教書,單位離家遠不可能每個週末回家去幹農活。別人週末玩麻將、玩卡拉OK,可我也玩不起,工資低加上還要支援弟妹讀書。當看到學校一些退休老師去贛江釣魚時,我先是跟著去看,看來看去覺得有點意思,加上父親也監管不到,便自己也買了根甩杆,在不回家的週末跟著他們做起學徒來。
當然,任何一行都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隨著年齡增長、釣齡增加、經濟條件的改善,我不但成功添置了整套釣魚的行當,而且對釣魚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釣魚不再是開始時打發寂寞時光的專案,而是我的一種業餘愛好與樂趣。記得有一天,天氣不怎麼好,我還是準備和釣友們一道出發去釣魚時,我妻子嘮叨我,“你好不容易有個休息天,還跑到外面去櫛風沐雨,何苦呢” ?我告訴她:“這叫苦中作樂,樂在其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我近二十年的釣魚歷史裡,我在通過冬釣體驗過“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寒意,也曾為了“桃花流水鱖魚肥”幹過“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事情;也曾在“西風木落五湖秋”人生況境的時候,學著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一人獨釣一江秋”,想進入“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和“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的境界。但無奈我輩僅是凡夫俗子,終未修成正果。依然“煙波江上使人愁”後,用垂釣撫平了傷痛的心靈,去滿懷希望地迎接嶄新的每一天。
因為釣魚不但豐富了我家的餐桌,還豐富了我的業餘生活陶冶了我的愛好與情趣。我在家閒暇時會上上網,有時是查詢些相關釣魚知識,直接地增進了我的魚類知識、天文水利、甚至文學知識;有時是網上淘一淘釣魚的寶貝,補充新裝備和餌料;在外垂釣時常和釣友們交流釣魚技巧,分享釣魚收穫。我還因為釣魚和很多養魚戶、水庫管理員、河道巡視工交上了朋友,如今到哪裡釣魚就往往在哪裡享用免費的午餐,那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口味,吃起來特別的香。
最後,我覺得通過釣魚,我心態很好,有一點范仲淹的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覺。因為我不是簡單地為得魚而釣魚,我在乎的是那種釣魚過程中人與魚之間鬥智鬥勇的體驗、那種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感覺,它確實讓我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