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荀子有什麼不同

  孔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那麼孔子荀子有什麼不同?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孔子荀子異同,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荀子異同

  孔子與荀子雖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們在“禮”上所持有的觀點卻不同。

  孔子認為,禮在本質上是代表一種仁義的存在,禮中包含仁義之意。而禮與法律的關係卻不是很密切,並不像荀子主張的那樣,禮需要法律來進行約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張,禮與仁義的關係更為密切,要規範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觀觀念,就需要人的仁義。

  相對孔子的禮而言,荀子的禮便具有明顯的不同。荀子也非常重視禮的相關評論,在如何對禮進行約束和規範上,荀子更加傾向於用法律的手段對禮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張,禮與法的關係更為密切,要施禮必先起法。

  造成孔子與荀子在禮上所持觀點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原因。在禮論的形成過程中,孔子是基於國家實行“仁政”的前提之下,而荀子則是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中心,但同時又相容法家思想的精髓,將禮視為基本綱領,法作為基本準繩,主張禮法並用。

  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對於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實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長,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乃至影響至今。

  荀子簡介

  荀子是出生於公元前約313年,並逝世於公元前的238年,周朝戰國後期的趙國人。荀子是戰國時期的一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在政治方面、文學方面、哲學方面和教育上取得的成就都堪比卓著,至今仍對後人的相關研究具有深遠影響的人。

  荀子是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四處遊學的人。從其十五歲的時候就開始了遊學生涯,且在其十五歲至七十歲左右之間,曾三次遊學至齊國,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一職的人。荀子也是曾在楚國擔任蘭陵令,並最終逝於楚國的人。

  荀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引用“賦”的名稱,並在寫賦的時候第一個選用“問答體”的人,他同時也是被世人列為“辭賦之祖”之一的人。

  荀子是著作集《荀子》、《仁學》和《勸學》等著作的作者。“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被稱之為其名言名句而被世人所佳贊和引用。

  荀子是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的人。

  在人性問題的研究上,荀子是主張“性惡論”,強調“人性本惡”的本性,而對主體天生就被賦予的道德觀念持否定態度,並強調後天的培養和教育對人素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人。

  荀子是我國的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倡“尊師重教”價值觀念取向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天地君親師”的教育觀念流傳至今。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關係

  老子,***約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區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的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被後世稱為“道教始祖”。

  孟子,***約公元前372-2******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人***今山東鄒城***,是孔子的孫子的弟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和孔子並稱“孔孟”。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學說。並且反對楊朱,墨翟。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巴邑***今河南商丘市巴邑縣***。他的祖先和墨子一樣,都是商湯後裔,是歷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受業於老子,完整的構建了“德道”思想體系,主張“仁禮”,體現了人道精神,最高理想是“大同”。並且堅持“克己復禮”。被後人稱為“孔聖人”,“天縱之聖”。

  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詳,相傳是魯國人,長期在宋國居住,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自立門戶,創立了墨家學說,並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