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茶道的禮儀

  中國人愛喝茶,常常以茶會友。但泡茶也很講究禮儀的,泡茶的小小細節錯誤,就很有可能毀掉別人對你的好感。所以要多注意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儀容儀表

  泡茶的時候,女性要把長髮挽起,以免頭髮掉落到茶湯裡,而且妝容要以淡雅為主,不要過於濃妝豔抹;手上不宜配到過多首飾,會影響泡茶的美感;服裝以配合茶會氣氛或者茶具茶席為主,穿得樸素大方就好。

  泡茶姿勢

  泡茶時屁股坐在凳子的三分之一處,身體要坐正、腰桿要挺直,在泡茶過程中也要保持身體的端正,不要因為倒水、持壺而把身體歪到一邊。另外在泡茶過程中要放鬆全身的肌肉,不要因為緊張而顯得過於拘謹,當你心情和身體都放鬆下來的話,泡茶的動作才會顯得優美,有一氣呵成的感覺。

  清潔茶具

  在泡茶之前,要先清潔茶具。就算茶具在之前已經清洗過了,還是得當著客人的面再清洗一遍。清潔茶具時不要用手觸控茶杯,而是用茶夾夾取茶杯用沸水進行清潔。

  賞茶聞香

  清潔完茶具後,把幹茶倒進茶荷中,雙手端起茶荷遞給客人,讓客人觀賞一下幹茶的外形香氣。在茶藝表演中,一般會有聞香這一步,讓客人聞香的時候,也是用雙手拿起聞香杯優雅地遞給客人進行聞香。

  泡茶倒茶

  在泡茶的時候,有很多小細節需要注意,比如茶壺的壺嘴、公道杯的杯嘴還有隨手泡的壺嘴都是不能對著客人的,一般都是橫放;泡茶的過程動作不能太大,不要發出過大的碰撞聲。

  在倒茶的時候要把公道杯用茶巾擦拭一下,然後再倒給客人,倒茶一般七分滿就好,而且要按照輩分來倒,長者為先。

  奉茶添茶

  奉茶也是有講究的,不僅僅是雙手端給客人就行了。奉茶的時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端茶的時候手要平而且要穩,確保客人拿到茶的姿勢是舒服的。當客人杯裡的茶空了的話,得及時添上,不能讓客人的茶杯空,除非客人表示不用再添茶了。

  自己品嚐

  泡茶並不是只能讓客人喝,自己不喝,泡茶者也是需要品嚐每一道茶湯的滋味。茶湯若是淡了或者濃了,可以適當改變沖泡的時間,以沖泡出最佳品質的茶湯。

  更換茶葉

  當茶葉泡得很淡,沒有味道的時候,就需要及時更換新的茶葉了,否則客人會認為你在下逐客令。除非你接下來真的有事,而客人又一直不走,那就可以以不更換茶葉來暗示客人該離開了。

  中國傳統茶道文化

  一、茶道簡史

  茶是中國的國飲,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之國粹。遠古時期,老百姓就已發現和利用茶樹,如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我國巴蜀就有以茶葉為“貢品”的記載。茶道發源於中國,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曆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

  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二、茶諺詩詞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歷代文人們或著述或賦詩以贊茶之功能及妙賞,以茶為詩者難以計數,其中尤以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為人稱道。全詩如下:“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此詩道盡飲茶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