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你的名字觀後感

  你的名字中國內地於2016年12月3日上映,分為日語原聲中文字幕版和中文配音版2種版本。作品講述了男女高中生在夢中相遇的幻想故事。本文是小編整理的,供你參考!

  篇1

  新海誠最知名的作品,在《你的名字》之前,《秒速五釐米》毫無疑問的排在最前。新海誠從那個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半輩子的舉動,在我們感慨他富二代的身份同時,也一起迎來了他在2016年的這次成功。

  這部《你的名字》,伴隨著眾多頭銜與榮譽,終於風塵僕僕的來到中國觀眾面前。

  從計劃上映,到盜版事件,從配額用完,到扎堆救市。二次元宅們翹首期盼著給誠哥一張電影票,也使得眾多吃瓜群眾被帶上了節奏,《你的名字》到底是何方神聖。

  能說的話題太多,說點最膚淺的,說愛情吧。

  純愛電影,連滴眼淚都沒讓人流,這就成功了?

  跟眾多中二時期的孩子一樣,瀧和三葉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談不上混混沌沌,卻都有想要向遠方吶喊的渴望。終於有一天,做夢一般的場景出現。兩個靈魂都發現,自己會在某些日子過上跟自己身體所處的時空完全不相同的生活。從此,兩個相隔千里的人生開始並肩前行。在還沒有意識到與自己已“融為一體”的生命體不但是有空間相隔之外,立花和宮水這兩個少男少女都安然的度過著這種十分中二的交換人生。直到,意識到這已經不是交換,而是一種互相愛戀的倆人,突然有一天,交集停止,交換消失。

  你有沒有曾經在某個時刻覺得——這個場景很熟悉,這件事我經歷過,這個人我好像在哪裡見過。

  心裡總有某種牽動的男主,終於按耐不住這份中二的悸動,他踏上了旅途,去尋找彷彿是夢境裡存在過、只有真實感覺卻無比模糊的記憶。在這場找尋中,漸漸讓他意識到,曾經那個“夢”,相隔的何止是千里之遙的距離,更是三年之久的時間。

  如果《秒速》中隔在倆人之間,是無法言說的bug,那麼現在隔在瀧和三葉面前的變成了更大的“bug”——時空。更何況,他倆連對方是誰、叫什麼,都不知道。

  在這樣一場未知中,倆人開始了找尋。這不是慣用的二次元宅思維,讓強大的女性來努力就好了,無論是從EVA還是到現在四月的友人A,總有一個努力拯救世界的女孩子。而男孩子是沒那麼容易有結果的,比如可能我們都想幫遠野貴樹炸了那輛電車。

  而這一次,誠哥終於親手炸死了世界系中那種莫名其妙的***孤獨,黃昏之時,瀧和三葉得以相見。

  之後的故事,我們看見的是兩個人努力,原來這場努力,早在三年前就已經開始,“原來三年前,你來找過我。”

  何止是三年前。兩個人為什麼會互動身體,誠哥沒說。但是這種奇妙的經歷卻是三葉一家的“慣例”。因為日本的女子隨夫姓,所以為了塑造三葉家族的命運感,只能使用了一葉、二葉、三葉、四葉這種甚至有點***的傳承方式。外婆說,你、你的媽媽還有我,在年輕的時候,夢裡都有那麼一個男孩。那樣的一個男孩,從三葉家族哪一代開始出現,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這種夢裡親近的身份交換,在這場彗星到來之後,三葉家族與“夢裡男孩”的交換將會停止。至於那個男孩是不是都來自立花家,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種むすび牽連起了三葉和瀧,讓他們決定為兩個人的命運而改變,為了更多的人去改變命運。

  所以,不是尋你千千萬萬遍。

  也不是,無論你是誰、你在哪裡,我都要找到你。

  也不是所有的邂逅都是久別的重逢。

  不是那麼簡單而已。

  那是對美好的堅持和對愛的勇敢。一輩子一輩子的迴圈之中,每一代三葉家在青春時期都有過的美好的夢,即將在這場彗星來臨之後消失不見,瀧和三葉是這一代代迴圈中,第一個站出來的人,也是最後一次站出來的人,因為無論他們是否努力,這樣的むすび都將停留在這一代,不再繼續。比起“無論怎樣行動都會有人受傷,不如什麼都不做”的小情小愛、自憐自哀,這一對少男少女終於向命運發起挑戰——既然你給了我們緣,那麼就為之遠行到底。

  於是呈現給我們的,不僅是兩個少男少女對愛情的追求,我看到的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屬於三葉家的少女夢,一個最好最暖的結局。

  新海誠的《你的名字》正在拯救了日本觀眾對東寶的信心,對自己國家動畫的信心,也在拯救世界系宅對自己的信心。

  世界不會因為你我而毀滅,但是世界毀滅將再也沒有你我。

  對什麼都無所謂、都不在乎的少男少女們,你看看他倆談個戀愛都這麼困難了,我們看待這個灰暗毫無干勁的世界何必這麼悲觀;他倆連時空都克服了,我們就不能爬起來,去邀請個男神或者妹子,一起去看個電影,吃頓火鍋,聊個人生嗎。

  一個小鎮,1200年被彗星砸中兩次。這個小鎮連這種事情都沒錯過。我們好意思錯過一場電影、一頓火鍋和一次已經來了卻還沒過出個模樣的人生?

  ***我不敢妄自推斷三葉家的夢境是從1200年這場彗星光顧開始的,但如果看到這裡的你也跟我一樣這樣想,那麼這一場為了1200年間這麼多代家族命運的追逐,就更顯得認真和真誠***

  世界的美好有很多種,不僅是桌布狂魔給我們的配色,給我們畫出來的二次元世界,畢竟中國的觀眾大部分也無法體會看著現實世界裡的新宿站、代代木站、四ツ谷站出現在眼前的驚喜***我也很想看看岐阜縣的飛彈市那個漂亮的天坑湖***。那些有趣、美好、值得奮鬥的,都在人與人之間的むすび中慢慢展開。人活於世上,都不可能是獨立的個體,走自己的人生,會遇見夢中那個熟悉自己的人。嗯,我好像在哪裡,見過你。

  至少在我12月2日,坐在滿座的電影院裡,跟那麼多人一起看四葉目睹自己姐姐驚訝的摸著她自己的歐派時,同時爆發了歡樂的笑聲。***對這是十年來我進電影院的經歷裡,坐的最滿的一次。上一次還是十年前的《英雄》,我爸單位包場看的***當我看著跟我走出電影院有穿著校服的學生情侶、有談論著各種話題的二次元宅、有下班趕來的上班族時,覺得這部電影能上映是真的不容易,但也感覺到這些陌生人給我帶來的溫暖感。

  能擁有同三次元生活平行的二次元是我們的幸運,能擁有這種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在動漫業的大家們,是我們的福氣。回想著大熒幕的字幕上一個個熟悉的名字,無論是新海誠還是安藤雅司、田中將賀,無論是RADWIMPS還是他們背後的野田洋次郎,或是神木DD和東寶甜心長澤雅美,能在中國的銀幕上看見你們的名字出現在一起,還是跟做夢一樣。

  那晚上我也在想,我會不會在夢裡,也跟誰交換過身體,為什麼那一切都那麼熟悉。

  篇2

  新海誠的愛情總是這麼青澀,這麼年輕。記得看巖井俊二的情書時感動的眼淚鼻涕一大把,看秒速五釐米時心裡堵著什麼都說不出來。愛情究竟是什麼,記得自己很愛過一個人,但那個人卻說不懂愛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愛我,我就開始問自己難道我懂嗎?

  想找到答案,翻閱了很多心理學的書,卻發現剖析開來看,這個搖曳著誘人身姿的愛情卻是那般赤裸裸。為什麼這麼多人歌頌愛情為什麼這麼多人追逐著愛情?如果愛情只是你戀母/戀父情結的投射,如果愛情只是潛意識要繁衍後代的工具,如果愛情只是來自最原始的性衝動,只不過被社會性給美化了,只不過我們想將自己與禽獸區別開而妄加給自己的外衣,那愛情還會美好嗎?

  新海誠的作品總在輕輕地吟唱繁華背後的落寞,喧鬧背後的冷寂,忙碌背後的蒼涼,總有那麼一絲會撥動心裡的某根弦,與他同唱一曲冷冷的歌。

  每個人都有瘋狂的愛過某個人的經歷吧,同樣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是能深深吸引,然後猜忌然後埋怨然後分開,潛意識總是驅使我們保護自己,得不到滿足就拼命作死,然後就有了心痛有了記掛。

  作品中瀧和三葉在黃昏之時終於穿越了時空,可是命運總是唏噓,手上的名字只寫了一筆三葉就消失了,三葉拼命想記起瀧的名字開啟手掌,卻發現瀧寫的是我喜歡你,彼此都記得那份愛曾是如何灌滿了心間,但無論如何都想不起心愛的人的名字,因為愛的人和自己並不在一個時空,也許是夢,也許是潛意識,三葉渴望去到大城市,去一個有咖啡館的地方,但自己所在的小鎮卻有著奪人心魄的美,大自然的美,古典的美,淳樸的美,在繁華的東京的瀧,他的日子真的美好嗎?他隨時都能到咖啡館坐著喝咖啡,他房間的窗外就是高樓林立燈火闌珊的夜景,可是他要打幾份工,也不敢對心儀的女神表白。

  為什麼瀧和三葉會相愛?因為彼此住進了對方的身體嗎?因為交換了身體,因為難分你我因為靈魂相交了……

  愛情有時就是這麼空洞,一個莫名的原因就相愛了,然後拼命想在一起拼命想永不忘記,也許某天我都忘記了你的模樣,忘記了你的名字,想起那時我這麼執著地愛過你,再看到你,沉默地忍著淚水。那就夠了,愛情有時就是這麼空洞,因為生活也好像是這樣,不知道原因,不知道目的,只是庸庸碌碌地活著,愛情,很多時候是愛自己為一段沒有結果的事情的執著,到最後……我們愛上的只是愛情的感覺……至於是誰可能還是重要,但估計誰也無法說得清為什麼。

  春嬌與志明裡志明說我小時候就很喜歡便利店的肉醬意粉,很多人都問我,你為什麼喜歡吃?它真的是有點鹹,肉也不多,喜歡就是喜歡。我喜歡她是因為,我覺得她好,她什麼都好。

  情感總是沒法與邏輯共存,羨慕一些把自己的生活計算得很精準的人,何時戀愛,與誰戀愛,都有自己的公式,他們也許才知道生活的意義,而我卻一直在徘徊……

  想回歸自然想回到過去純真而質樸的年代想永遠留住自己在沒有被這現代生活而侵蝕的時候的感動一直是新海誠想做的吧……

  那你的感動還在嗎?生活把你變成鹹魚了嗎?

  篇3

  看過全智賢女神演的《觸不到的戀人》,再來看新海誠的《你的名字》就會有一種十分熟悉的感覺。兩個故事整體都很像,故事推動也基本相同,只是在新海誠的作品裡將男女主角換作了一對高中生,讓我這些學生更有代入感。

  同樣是講一對男女生陰差陽錯地在不同時空裡相識相愛。《觸不到的戀人》裡的全智賢和李政宰並沒像《你的名字》裡瀧與三葉相互交換身體,或許這也是新海誠這部新作裡的高明之處,他開始在動畫長片里加入有趣的地方,再渲染一種傷情的同時有了別樣的映襯。

  有關注新海誠作品的,大都知道其在畫面、環境的渲染上能做到極致,但這也導致了他往期作品的一大缺陷——缺少對人物的直面描述。在《我的名字》裡,可以看到新海誠在手法上的變化。是瀧變換身體後的摸胸梗,還是三葉幫瀧追前輩的過程,都能看到男女主角內心裡的那份溫情和稚氣。

  回到劇情上,編排可能還沒有完美,我在電影院裡時不時能聽到情侶的對話——“誒,他們現在換了沒有”“啊,好迷啊…” 但對整體線索的鋪墊,已經做得十分好,在瀧還能換身體時就能夠由三葉奶奶交代好時空交錯的祕密。***當然,這也是國產動畫要學習的地方,像《大魚海棠》***那對觸不到的戀人,幸好在八年後重逢,在八年後沒糟蹋觀眾的眼淚,哈。

  看完全片,大概用一句詞可概之——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