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雅好長嘯當歌介紹

  在南京西善橋太崗寺南朝墓出土的拼鑲磚畫中,“竹林七賢”與春秋隱士榮啟期皆席地而坐,神態各異,其中的阮籍身著長袍,左手置於皮褥,右手靠在嘴邊作“長嘯”狀。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魏晉名士雅好長嘯當歌

  南朝離魏晉尚不遠,磚畫中所描繪的人物風貌大抵信而有徵。事實上,當年不拘禮法的魏晉名士,確實雅好在山野林間引吭“長嘯當歌”。

  吟嘯之俗較古老,《詩經》中便有「其嘯也歌」、「嘯歌傷懷」等描繪,但多為女子因憂怨而嘯,用通俗的說法就是用“吹口哨”,來消除心中的不平之氣。在古代的一些祭祀儀式上,則給嘯蒙上一層神祕的巫儺色彩,即用長嘯之聲給亡靈招魂或祈天降雨。

  大概至東漢時,嘯進入文人墨客的生活圈,其嘯聲已由原始的“吹口哨” 演化成旋律優美的雅音。《後漢書》說侍中向栩:【恆讀《老子》,狀如學道,不好語言,而喜長嘯】。

  魏晉時期,嘯便成為名士們的一種雅好,乃至“長嘯當歌”成為魏晉名士的一大風度。據《世說新語》記載:謝安隱居東山時,曾攜友人臨海觀潮,風起潮湧之際友人們興奮地唱歌吟詠,而謝安則“吟嘯不言”,用一段長嘯表達內心的愉悅。

  東晉大司馬桓溫之子桓玄,登臨江陵城南樓在作賦前:【吟嘯良久,隨而下筆。】

  《晉書》記載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聽聞吳中一士人家有一片好竹林便專程驅車前往觀賞,進入竹林先是一番吟詠,繼而就長嘯不止。敢於在大庭廣眾下長嘯當歌”,反映出魏晉名士超凡脫俗的一種孤傲清高心態!

  正如陶淵明《飲酒詩》所吟誦的:【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魏晉名士的長嘯無疑是一門高雅的藝術,體現著作為一個名士的風度。西晉成公綏作有《嘯賦》,記載嘯的發聲是【觸類感物,因歌隨吟】,【音韻不恆,曲無定製】其嘯音是【飄遊雲於泰清,集長風乎萬里】,【情既思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玄妙足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

  按成公綏的說法,這魏晉名士之嘯似乎跟玄學有所牽涉,故在當時更顯其魅力。

  古籍中記載阮籍的長嘯“與琴聲相諧”。可見阮籍應該是長嘯大師,但比阮籍更擅長嘯的是人稱“仙君”的隱士孫登。

  據《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曾經在蘇門山遇見孫登,便與他商討開天闢地之理和養性練氣之術,誰知那孫登一概不作應答。無奈的阮籍就長嘯一聲離開了,走到半山腰,阮籍聽到一種好像傳說中鸞鳳鳴叫聲迴響于山谷間,再細聽之卻是孫登在遠處的長嘯聲。

  阮籍似乎在這嘯聲中有所頓悟,回家後即寫出一篇《大人先生傳》,對當時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圖官圖名圖利之心態頗多挖苦之辭。並十分形象地說那些正人君子居於世間,與蝨子藏匿於褲子裡又有什麼不同呢?阮籍藉此表達自己長嘯當歌的胸襟與志趣。

  魏晉名士阮籍軼事典故

  醉酒避親

  司馬昭為了拉攏阮籍,就想和阮籍結為親家,阮籍為了躲避這門親事開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連60天,天天如此,那個奉命前來提親的人根本就沒法向他開口,最後,只好回稟司馬昭,司馬昭無可奈何地說:“唉,算了,這個醉鬼,由他去吧!” ***詳見《晉書·阮籍傳》***

  青白眼

  阮籍不經常說話,卻常常用眼睛當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對待討厭的人,用白眼;對待喜歡的人,用青眼。 據說,他的母親去世之後,嵇康的哥哥嵇喜來致哀,但因為嵇喜是在朝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禮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喪期間應有的禮節,就給嵇喜一個大白眼;後來嵇康帶著酒、夾著琴來,他便大喜,馬上由白眼轉為青眼。

  蔑視禮法

  阮籍好酒,他家旁邊就是酒店,女主人是個年輕漂亮的小媳婦。阮籍常和王戎去吃酒,醉了就若無其事地躺在人家旁邊睡著了,根本不避嫌。那家的丈夫也不認為他有什麼不軌的行為。魏晉時期,男女授受不親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阮籍全不放在眼裡。一次,他嫂子要回孃家,阮籍不僅為嫂子餞行,還特地送她上路。面對旁人的閒話、非議,阮籍說:“禮法難道是為我輩設的嗎?”

  阮籍遭喪母

  阮籍為母親服喪期間,在晉文王***司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隸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對文王說:“您正在以孝治國,而阮籍卻在母喪期間出席您的宴會,喝酒吃肉,應該把他流放到偏遠的地方,以正風俗教化。”文王說:“嗣宗如此悲傷消沉,你不能分擔他的憂愁,為什麼還這樣說呢?況且服喪時有病,可以喝酒吃肉,這也是符合喪禮的呀!”阮籍依舊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