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小失大的典故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
戰國中後期,燕昭王即位之後,勵精圖治,希望振興國家。他曾築黃金臺廣招天下賢才,以增強國家的實力。趙人樂毅原本在魏國當官,由於不被統治者信任而離開魏國,投奔到燕國來,向燕王縱論兵法,深得燕王賞識,被拜為亞卿。樂毅忠肝義膽,為燕國盡職盡責,竭盡所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燕國實力越來越強,而它的仇敵齊國卻越來越不景氣。因此,燕王就委任樂毅為大將,聯合秦、韓、魏、趙四國的軍隊,一起進攻齊國。
齊王獲悉這一訊息後,急忙調兵遣將,任命觸子為先鋒官,在濟水一帶迎戰。觸子見聯軍雄赳赳、氣昂昂,為了避其鋒芒,挫其銳氣,堅守壁壘不戰。他認為,聯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五國之間都有嫌隙,時間長了肯定要出現摩擦。更何況,五國聯軍遠道而來,糧食等物資都要從很遠的國內長途運輸,長此以往,拖也能把聯軍拖死。因此,雖然天天有聯軍的兵士們前去罵陣,但齊軍就是聽而不聞,樂毅這邊也沒有相應的應付之策。
正在樂毅一籌莫展的時候,糊塗的齊王卻幫了聯軍的大忙。他見觸子只守不攻,覺得有損齊國威風,於是命他趕緊出兵。觸子沒有辦法,只得被迫抗敵,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不知所終。幸虧還有齊將達子引領殘軍且戰且退,一路上又被樂毅的伏兵截殺,從濟水狂奔幾百裡,一直退到齊都臨淄以西的一個叫做秦周的地方才停下來,準備死守臨淄城。
齊軍戰敗後,很是憋屈,士氣不振。達子是個老實人,心裡著急,他想犒勞士卒以振奮士氣,可是又沒有錢,於是就去求齊王,希望他能發放城內國庫的金幣犒賞三軍。齊王本來對達子的敗退就很惱火,一聽還要他庫房裡的金幣,更是火氣不打一處來,他拍案大罵道:“達子你這個殘兵敗將,仗沒有打好,還妄想要我的賞踢!你馬上給我出去死戰,否則提著你的項上人頭來見我!”
聽完齊王的這番話後,達子不由自主地仰天長嘆,心想:昏君不知審時度勢,必然沒有好下場,齊國肯定沒有希望了。於是,他只能率領殘部衝進敵陣,拼力搏殺,結果不幸戰死沙場。達子一死,五國聯軍長驅直入,殺進臨淄,搶走了齊國宗廟裡的重器,還闖進齊王藏金的美唐***地名***,將其洗劫一空。就這樣,齊王因貪圖少許金幣而使得國家蒙受巨大損失,結果自己也只好逃離齊國避難。
上述情景史料記載:“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這便是成語“貪小失大”的由來。
——《呂氏春秋·權勳》
延伸點撥:
燕昭王勵精圖治,遠見卓識,築黃金臺,招徠賢士,使小小的燕國由弱變強。齊王昏庸吝嗇,視財如命,鼠目寸光,結果這個一毛不拔的“守財奴”貪小失大,將整個國家都拱手送給了對手。日常生活中因貪小便宜而蒙受重大損失的事例屢見不鮮,我們一定要避免重蹈齊王“貪小失大”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