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

  在《我與地壇》一文中,除了我們在節選為課文的部分裡所見到的內容外,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參閱。

  篇一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為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著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著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著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於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裡——這個人,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說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彷彿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為我準備好早餐,想起了她週末時還不辭辛勞外出工作,想起了她四處奔波為我買回參考書……難道母親來到這世上就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最近,母親對我說他的心臟有些不好,我聽了心中不由得大大的吃了一驚,連忙讓她多多保重身體。母親還年輕呀,不會有事的,我暗暗地安慰自己,但是看到母親日漸憔悴的面龐,日益增多的白髮,我還是明白了——她把自己最寶貴的精力都獻給了她的兒子呀!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為,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援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篇二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著,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篇三

  在胃癌晚期人是生不如死的。這種情況下,作者陸幼青卻沒有放棄對生命的渴望,堅強地走過了最後的100天。他說:“死神在每個人的最後時刻都安排了一段孤獨的時光。我已經走上了那條灰色的長地毯,何懼之有?我倒是覺得,正在做的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我能記錄的可能很有限,但至少,我在這麼做,記錄一些真實的事情。生命是因為有結局才絢麗的,我堅信這一點。猶豫過後,我對自己說:寫吧。”書出版後,封面是一朵象徵生命美好和渴望的金色向日葵。

  彌留的人尚且如此,有何況那些無病無災的人呢?我想,面對死亡時陸幼青的痛苦不會比那些作家少吧。

  “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顛佈散熱烈朝暉之時。”——《我與地壇》

  每一個生命,就是每一顆太陽。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價值和光輝,就算暫時或長久地處於人生的低谷,也應當盡力地點燃希望,而不應該輕生。不管是作家,還是從事其他行業的人,都是如此吧。

  所以千萬不要把失落和痛苦長久地留在心裡。那樣你就像領了一個惡媳婦回家,什麼時候有人需要離家出走,準是你而不是她。

  假如我能使一顆心免於破碎,我便沒有白活一場;假如我能消除一個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個人的悲傷,或者幫助一隻昏迷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它的巢中,我便沒有虛度此生。因為如此,在一年的365天,無論微笑或痛苦,我都會快樂地活下去!人的生命就像一束光線,肯定會碰壁,肯定會有曲折。但只要不放棄前進的勇氣,就一定能夠到達心儀的彼岸!

  也許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東西,比如愛情和信仰。為這些而死是值得的,但請不要因為自己而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