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山沙丘遺址的介紹

  庵山沙丘遺址是福建省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青銅時代沙丘兼貝丘型別的聚落遺址,同時也是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該時期面積最大、儲存最好的沙丘遺址,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庵山沙丘遺址,歡迎大家閱讀!

  

  庵山沙丘遺址位於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坑邊村顏厝村民小組東北側,是福建省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青銅時代沙丘兼貝丘型別的聚落遺址,同時也是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該時期面積最大、儲存最好的沙丘遺址,推測其原有面積約20餘萬平方米。2007年4月被發現。遺址地層自上而下可分為7層。文化內涵主要是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可分為兩個時期,其中第5、6層為第一期,第4層為第二期。遺蹟有房址、灰坑等。出土的文化遺物種類繁多。出土的5件石範殘片對研究我國東南沿海青銅時代冶鑄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遺址對於研究數千年來庵山遺址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如何適應環境,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庵山沙丘遺址地理位置

  西北距晉江市23公里,東北距深滬鎮1.6公里,南連坑邊村,西南與顏厝自然村相接,東面與北面距深滬灣各為2公里和1公里。山頂海拔為27米,相對高度約20米,遺址西北側有顏厝溪由南向北匯入深滬灣。

  庵山是一座風積形成的低矮沙丘,地貌上屬海濱沙丘型別,近年被納入新開發的工業園區,遺址原有面積推測達20萬平方米以上,現大半面積已夷為平地,現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

  庵山沙丘遺址出土文物

  第一期

  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青銅器等文化遺物。此外,在其上部不同時期的文化層裡,還出土少量秦漢、唐宋和明清時期文化遺物。

  第二期

  第二期遺蹟也發現有房址、灰坑等。

  房址:包括兩座房址***F2、F3***。F2、F3位於南區東北部和東部。本期房基的做法與前期有所不同:它取第一期地層土作為臺基填土,夯築較規整的臺基,然後在臺基上挖淺坑夯築土墩,它延襲了前期以夯土墩為承重結構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建築臺基做得比前期更講究。F2、F3遺蹟均區域性揭露,平面佈局不清。

  灰坑:僅見1個灰坑***H3***。H3為第一、二期相延用的遺蹟,含大量灰燼、炭粒、燒土粒、細碎貝殼、魚骨和少量獸骨等,出土遺物還有陶片、石環、石玦、骨錐等。從深厚的灰燼層以及大量被燒烤過的魚骨、獸骨和細碎貝殼來看,H3可能是一處兩期延用的火膛遺蹟。

  庵山沙丘遺址歷史意義

  庵山遺址目前已發現的建築遺蹟和文化遺物,顯示出獨特的地域特點,它將大大豐富福建省乃至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內涵。從發掘成果分析,庵山第一期遺存與雲霄墓林山、惠安蟻山和音樓山、龍海許林頭以及最近在東山發現的白塘澳等貝丘遺址的文化內涵極為相似。

  據此,庵山第一期遺存廣泛分佈於閩南沿海地區青銅時代文化遺存。從以往閩南地區經正式發掘的遺址來看,該期遺存年代可能晚於東山大帽山遺址,而早於九龍江流域的“浮濱文化”和閩江下游的“黃土侖型別”文化。庵山第二期遺存與廣泛分佈於閩南、粵東地區的“浮濱文化”遺存和閩江流域的“黃土侖型別”文化遺存年代相當。

  從庵山遺址不同地層、遺蹟單位出土的5件石範殘片是福建省第一次發現,它填補了我省青銅時代冶鑄史考古的空白,對研究我國東南沿海青銅時代冶鑄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庵山是一處風積形成的沙丘,地貌始終受風沙的影響。從堆積情況看,地層儲存完整、沉積序列清楚,從新石器時代末期直至清代,前後長達4000多年之久;從古代聚落的演變與發展情況看,庵山的先民對於遺址的利用始終未間斷過,因此,對於研究數千年來庵山遺址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如何適應環境,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目前,廣東、香港地區發現的眾多沙丘遺址,均發現於水動力作用形成的沙丘或沙堤上,與庵山遺址有較大區別。因此,庵山遺址的發現不但對考古學本身有很高學術價值,而且對全新世以來東南沿海環境變遷的研究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重要地點。 風積沙丘遺址的發掘在福建省尚屬首次,對庵山遺址的考古發掘方法,為今後福建省同類遺址的發現、發掘與保護積累了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