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黨爭有什麼影響

  牛李黨爭,通常是指唐代統治後期的九世紀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看看吧。

  牛李黨爭的影響介紹

  牛李黨爭,指的是唐代統治後期以牛增儒、李宗閔等人為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人為首的李黨之間的鬥爭。這場鬥爭是開始於唐憲宗時期,一直到唐宣宗時期才正式結束,這場鬥爭持續時間將近40年,最後以牛黨勝利才結束。這也導致了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的感嘆。那麼這場牛李黨爭的影響是什麼呢?

  牛李黨爭對於唐代的政治局面有很大的影響,這場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直接導致了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並且開始趨向於白熱化,加深了對唐朝後期的政治統治危機,是原本就腐朽衰落的王朝走向了滅亡。這也是牛李黨爭間接所造成的結果。

  牛李黨爭不但影響了中晚唐政治的格局、政治文化的演變,同時也塑造了中晚唐的詩風,在牛李黨爭中產生了一種具有攻擊傾向的文學作品。所以,總的來說,牛李黨爭對於唐代的統治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這是一種政治腐敗、衰落的表現。從表面上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庶族官僚與士族官僚之間的權力鬥爭,但實際上這兩黨在政治上也有著深厚的分歧!而兩黨分歧的焦點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通過何種途徑來選取官僚;第二個是如何來看待藩鎮的問題。牛李黨爭是唐朝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同時也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

  唐文宗時代牛李黨爭揭祕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朝廷大臣之間的鬥爭,是以牛增儒為代表的牛黨和李德裕為代表的李黨之間的鬥爭。這場鬥爭持續時間長達四十年之久,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一次有名的朋黨之間的鬥爭。這場鬥爭是由進士考試而引起的。

  在唐憲宗時期,有一年舉行進士考試來選拔人才,舉人牛增儒和李宗閔在考卷中批判了朝政。考官認為這兩個人符合標準,於是就將他們推薦給唐憲宗。這件事被傳到李吉甫的耳裡,他見這兩人對自己不利,於是就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人與考官有私情,唐憲宗信以為真,於是就將考官降了職,而牛增儒和李宗閔也沒有被提拔,大臣們也為他們鳴冤叫屈,迫於壓力,唐憲宗也只能將李吉甫降職,因此這樣就分成了兩個派別。

  一直到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德裕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宰相裴度推薦李德裕擔任宰相,但沒有成功。而李宗閔通過宦官的關係當上了宰相,將剛剛入朝的李德裕又調出。在唐太宗四年的時候,李宗閔推薦牛增儒為宰相,而裴度出使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在唐文宗七年的時候,李德裕出任宰相,不久,李宗閔被出任為山南西節度使。唐文宗八年,由於當權的李訓和鄭注為了排擠李德裕,再次推薦李宗閔入相,李德裕被降職。

  在唐穆宗到唐文宗這三朝中,兩黨一直是交替進退與朝廷,因此唐文宗就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

  揭祕牛李黨爭是由什麼考試而起

  牛李黨爭發生在唐朝,是指唐代統治後期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為領袖的牛黨,和李德裕、鄭覃等人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這場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憲宗時期才得以結束,這場鬥爭持續時間將近40年,最終以牛黨獲勝結束。那麼牛李黨爭是由什麼考試而起的呢?

  牛李黨爭是由進士考試而引起的。唐憲宗在位期間,有一年長安舉行了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裡批判了朝政。考官認為這兩人十分符合選擇的條件,於是就將他們兩人推薦給了唐憲宗。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的耳裡,李吉甫見他們兩人批判了朝廷,對他十分的不利,所以就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人與考官有關係,唐宣宗信以為真,於是就將他們降職,所以牛僧孺、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這讓他們的十分憤怒。於是在朝廷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

  在唐穆宗即位以後,又舉行了進士考試。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於是又將錢徽降職,這使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職到外地去。李宗閔認為這是李德裕誠心排擠他,於是就憎恨李德裕。而牛僧孺也十分同情李宗閔,所以他們就結成了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結成了一派,這兩派明爭暗鬥的十分厲害。

  直到40年以後,以牛黨獲勝最終結束了這場鬥爭。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表現,這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

  牛李黨爭與詩人李商隱什麼關係

  牛李黨爭,是我國中晚唐時期以牛增儒、李宗閔為代表的一方和以李德裕、鄭覃為代表的一方之間的鬥爭。根據《舊唐書·李宗閔傳》中的記載,這兩黨之間相互挾持、傾軋,使這場鬥爭的時間持續了四十年之久。而在這四十年中,也正是唐朝詩人李商隱求學幹祿的時候,應試考試和宦官浮沉的時期。那麼牛李黨爭和李商隱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關於李商隱和牛李黨爭的關係,這從五代開始一直到北宋以來,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說他是李黨,也有人說他是牛黨,更是有人說他既不是李黨也不是牛黨,而是在兩黨之間的夾縫中求生存。但有一點是可以達成共識的,那就是李商隱捲入黨爭是從牛黨中的人物令狐楚死後,轉入李黨,成為李黨一派眾多王茂元幕府以及成為他的女婿。但是對於這一個共識,在20世紀80年代,又有學者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王茂元不是李黨,也不是牛黨,所以李商隱進入王茂元府也不存在捲入黨爭鬥爭的問題。

  陳寅恪認為李商隱是先牛黨後李黨,出入於兩黨之間。他說:“李商隱本是出自新興階級,本應該是屬於牛黨的,正合當時社會階級的道德。他和李黨王茂元女兒結婚,是以圖仕進。不僅牛黨目以方利背恩,恐李黨亦鄙其輕薄無操。”

  所以說,對於李商隱是哪個黨派的評價還是有待商榷,他並不是一個只知道夾縫在牛李黨中求生存的懦弱文人。

  牛李黨爭到底是怎麼回事

  牛李黨爭,指唐代統治後期的九世紀前半期中以牛增儒、李宗閔等人為首的牛黨和李德裕、鄭覃等人為首的李黨之間的鬥爭。這場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一直到唐宣宗時期才得以結束,持續時間為40年,最後以牛黨獲勝結束。那麼牛李黨爭是怎麼回事呢?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這也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這場鬥爭的背景是在唐太宗時期,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一種濃厚的“民主”氛圍和很多敢於直言極諫,專折廷爭之臣。

  在武則天時期的高壓政策,使這種“民主”制度一再的受到損害,在皇族與戚族之間發生了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官僚集團內部的矛盾也變得日益激化。之後以張柬之為首的一派最終消滅了張昌宗等人一派。姚崇為首的集團掌握了政權,使皇帝的權威又一次得到了恢復,封建統治重新出現了團結的局面,“民主”機制又重新得以執行。

  天寶年間,唐宣宗的進取精神減退,他只是一味的追求享樂,又沉浸在道教和佛教之中,於是就出現了李林甫一人獨裁的局面。

  在李林甫執政的晚期,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鬥爭再次激化,隨著眾多傑出的政治人物被殺而使皇帝的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權力大大削弱。到了李林甫死後,楊國忠任命宰相,唐玄宗權力逐漸衰落,一切政務都由楊國忠來行使最高權力。唐太宗時期的“民主”遺風被進一步破壞。“民主”的缺失,為牛李黨爭提供了政治前提。

  對牛李黨爭的評價

  牛李黨爭是以牛增儒為首的一派和李德裕為首的一派,兩派之間的鬥爭,這場鬥爭持續了40年之久,最終以牛增儒為首的一派獲勝才得以告終。那麼這場持續40年的牛李黨爭的評價是怎樣的呢?

  牛李兩黨之間的政治爭奪戰,開始於唐憲宗,具體來說,是唐穆宗和唐敬宗兩朝成為牛黨得勢的時候。到了唐文宗時期,牛李黨爭達到最為激烈的地步。唐武宗時期,是李黨全盛的時期;在唐宣宗時期,則是牛黨全盛的時期,唐宣宗以後牛李黨爭便不復載於史冊了。牛李黨爭的性質是權力的鬥爭,兩黨的差異在於出身背景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對邊患和藩鎮問題的爭議,他們的主戰的不同。

  牛李黨爭雖然和內廷宦官派的之爭互為表裡,但是在甘露之變以後,宦官們自成一氣,不再讓外朝的大臣有所依附,所以使得牛李黨爭從唐宣宗以後就不再出現了,然而這卻使得外朝大臣投向了依附擁有地方兵權的藩鎮,最終造成了崔胤聯合朱全忠殺盡宦官的舉動,從此朝政大權落入藩鎮手中,這也加速了唐朝走上滅亡之路。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宗派鬥爭,這是一種政治腐敗的表現。從表面上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士族官僚與庶族官僚之間的權力鬥爭,但實際上兩黨在政治上也是有深刻的分歧!兩黨分歧的重點主要在這兩個:一是通過何種途徑來選拔官僚;二是如何看待藩鎮。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