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勝吳哥窟位於哪個國家
吳哥窟的裝飾浮雕豐富多彩,顯示了高棉民族虔誠的宗教信仰和獨特的藝術傾向,但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它在哪個國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世界名勝吳哥窟位置,歡迎閱讀。
世界名勝吳哥窟的位置
柬埔寨。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在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溼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巨集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它是吳哥古蹟中儲存得最完好的建築,以建築巨集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蹟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遊名片
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世界名勝吳哥窟的歷史
蘇利耶跋摩二世
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溼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毗溼奴,名之為“毗溼奴神殿”。宋代趙汝適著諸蕃志記載,當時的國都名字“祿厄”。祿厄***Lokor***來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 Wat”;“Angkor”,來自nagara,Wat是高棉語中的“寺廟”,“Angkor Wat”即“寺廟都城”。元成宗鐵穆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西沙群島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今洞裡薩湖***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
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據有三:
1、與吳哥大多數其他寺廟朝東,面對朝陽不同,吳哥窟正門朝西,面向日暮。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殯葬風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廟則朝東。
2、畫廊浮雕逆時針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3、吳哥窟畫廊中蘇耶跋摩二世與毗溼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昇天成毗溼奴長駐毗溼奴神殿之意。
中國史書記載
根據中國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1225年著《諸蕃志》記載:“真臘……其地約方七千餘里,國都號祿厄。官民悉編竹復茅為屋,維國王鐫石為室,有青石蓮花池沼之勝,跨金橋,約三十餘丈。殿宇雄壯,侈麗特甚”。祿厄***Lokor***來自梵文nagara,後音變為“吳哥”即都城之意。元成宗鐵莫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使團在1296年二月二十日取海路從溫州開洋,順東北貿易風,經七洲洋***西沙群島海面***,三月十五日抵達占城,前後26日;由占城逆風而行、經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今洞裡薩湖***,經四個多月,至七月才到吳哥國碼頭***“幹傍”***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撰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魯般墓在南門外一里許,周圍可十里,石屋數百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歷吳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這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改為佛寺。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綬出使真臘。尹綬從廣州出發從海道經占城,過淡水湖***今洞裡薩湖***、菩提薩州、經吳哥窟抵達真臘。尹綬回國後將真臘國的山川、地理和吳哥都城所見,繪畫成圖上呈,明成祖大喜。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巨集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蹟多不為世人所知。
吳哥窟的廢棄過程
1431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巨集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蹟多不為世人所知。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 Wat”;“Angkor”,來自nagara***都城***,Wat是高棉語中的“廟”,“Angkor Wat”即“都城廟”。
1586年,方濟各會修士和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遊歷吳哥,並向葡萄牙歷史學家蒂歐格·都·科託報告其遊歷吳哥的見聞:“城為方形,有四門有護城河環繞……建築之獨特無以倫比,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但達·馬格達連那的報告,被世人目為天外奇談,一笑置之。
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
1866年艾米爾·基瑟爾拍攝的吳哥窟照片
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巨集偉驚人的古廟遺蹟,並著書《暹羅柬埔寨寮國諸王國旅行記》,大肆渲染,他說“此地廟宇之巨集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這才使世人對吳哥刮目相看。
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1866年他發表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
修復工程
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蹟進行為期數十年的精心細緻的修復工程。吳哥窟的190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屏 障,阻擋森林的圍困,因此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蹟,儲存得最完整。但仍然雜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建築物的紅壤磚縫隙,逐漸將縫隙擴大,最後將紅壤磚推落,使建築物坍塌。修復工程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清除雜草、樹林、積土、白蟻,穩定地基,支撐搖搖欲墜的建築物,然後運用考古學家在希臘雅典和印度尼西亞、爪哇等地古蹟重建工作中發展起來的分析重建術,運用在吳哥古蹟的重建上。清理吳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30年代,開始用分析重建術復原吳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須用遺址的原來材料,按原來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復原遺址,只有在原物無存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使用代替物。這項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盪而停頓,於1990年代重新展開。吳哥寺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續至今。
身世之謎
吳哥窟是由—個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東南亞民族所建,時間大概從公元802年起,那時闊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輝煌的高棉帝國,繁榮昌盛達6百年之久。
在12世紀時,吳哥建築達到了藝術上的高潮。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的牆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個平臺的周圍都有面向四方的長廊,連線著神殿、角塔和階梯,即使長廊的牆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浮雕。吳哥廟不僅本身規模巨集大無比,廟宇的外面還有一條將近10米寬的堤路。直通廟宇的大門,堤路的兩邊也都豎立著巨大威嚴的那伽蛇神像。—般說來,世界各國所有的廟宇都是坐西朝東,而唯獨吳哥廟大門朝西,這使後來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學家百思不解。此後,吳哥王朝的歷代國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
吳哥文明的建築之精美令人望之興嘆,然而卻在15世紀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吳哥地區又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只有—座曾經輝煌的古城隱藏在其中。直到19世紀穆奧發現這個遺蹟以前,連柬埔寨當地的居民對此都—無所知。
按說任何—個民族的文化都應有它的延續性,何況吳哥是—個曾經繁榮過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斷、忽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據考察,在吳哥地區過去曾有一百萬人口以上居住,這個民族和這些人們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真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不過經專家推測,極有可能是因為外敵的入侵,但外敵入侵。這可能導致王朝的改朝換代,但卻無法使—個民族的人民統統消失。
地理交通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約5.5公里,即北緯13°24′45″,東經103°52′0″。
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代號:REP***有航班直達曼谷、新加坡、吉隆坡、胡志明市、臺北、廣州、成都等各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然後由陸路搭長途汽車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離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蹟。在吳哥窟北2公里是吳哥王朝的最後國都大吳哥***Angkor Thom***;巴雲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吳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東北4公里有豆蔻寺、茶膠寺等古蹟。人到吳哥窟旅遊,Tuk Tuk和摩托是柬埔寨最常見的短途交通工具。所謂Tuk Tuk,就是摩托三輪車。單人做摩托車最快速,但如果帶行李,或者多人出行,坐Tuk Tuk更佳。Tuk Tuk車速度大約與普通小轎車差不多。
氣候
吳哥窟地處低緯度地區,屬熱帶氣候,11月至4月是柬埔寨的冬季,吹較乾涼的東北季風,平均氣溫為25℃~32℃,是最佳旅遊季節。5月至10月是夏季,因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氣溫徘徊在33℃左右,加上雨量充沛,相對溼度高達90%。11月至次年3月是柬埔寨的旱季,天天麗日藍天,氣溫涼爽。5—9月是雨季,酷熱潮溼不宜。
整體佈局
吳哥窟的整體佈局,從空中乘坐熱氣球就可以一目瞭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
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線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那裡的臺階陡峭,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只有一條建了扶手,因為在殖民時期有一位官員的夫人就是從這個樓梯摔下去世。[3]
外觀輪廓
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如口字,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350米,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200米,寬12米,上鋪砂岩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東西方向長1025米,南北方向闊802米,高4.5米。圍牆正面中段是230米長的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畫廊外側***西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裝飾著蓮花和玫瑰花圖案。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遊覽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可容大象通過,又名象門。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仍然像一個山字形,多少保留著原來比例,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圍牆的其他三面的塔門,較小和簡單,而且只有小徑可通,很少人去。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溼奴雕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溼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櫺窗。畫廊壁朝
吳哥窟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
門南的一尊飛天女神浮雕,是寺廟內獨一無二露齒微笑的飛天女神。由圍牆包圍的寺廟大廣場,佔地面積82公頃。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廟,這一片廣場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王宮遺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宮都蕩然無存,滿地被森林覆蓋,只遺留下一些街道的輪廓。
由寺廟圍牆西塔門通寺廟西山門的大路,寬9.5米,長約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鋪砌;石路左右兩邊排列著七頭眼鏡蛇保護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為藏經閣的建築物,其每個基點上都有出***。往東,路北,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有一片荷塘,綻放各色荷花;路南對稱位置的水塘,則是清水一泓。路段盡頭是一條通吳哥寺廟山門的十字陽臺,稱為王臺。王臺左右有獅子守護。水塘和王臺都是後人新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