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如何評價洋務運動?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首先
必須搞清楚洋務運動的起因和目的。洋務就是夷務,就是指和外國交涉的一切事物。在清朝的檔案上,籌辦夷務就是辦理洋務之意。洋務運動就是指清朝政府中以奕□、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僚發起的購買或仿造外國洋槍洋炮的活動,目的主要是為了挽救和維護搖搖欲墜的清朝封建統治,對付當時爆發的太平天國和捻軍等農民起義軍。奕□、文祥等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是“心腹之害”,外國列強只不過是“肘腋之憂”、“肢體之患”,故“滅發***指太平軍——引者***捻為先”。非常清楚,洋務運動的起因並不是為了對付外國侵略者,恰恰相反,洋務運動是中國封建勢力勾結外國侵略者共同鎮壓中國人民革命的罪惡產物。歷史事實的確如此。從1861年開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辦“洋務”,購買外國軍火、裝備並訓練“新軍”,建造一些近代化的軍械所、槍炮廠和造船廠。他們利用這些新式武器,與法國、美國的洋槍隊勾結在一起,血腥地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眾所周知,曾、左、李都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大劊子手,尤其是李鴻章更是多次地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賣國賊。而李時嶽、胡濱二同志的文章卻說什麼曾、左、李是“近繼林、龔、魏”,“把向西方學習的富國強兵之道付諸實踐”。拋開洋務運動的原委,這恐怕不合適吧?!
第二
李、胡在他們文章的末尾,提出一個重要結論,就是“主張學習西方還是反對學習西方,成為評價近代中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重要試金石之一。”我認為這種不看目的、只看是否向西方學習就作為評判人物或事件的標準的提法,也是不確切的。在中國近代史上,為“救國救民”而向西方國家學習進步思想和科學知識的先進人物,如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等,將永遠值得人們稱道。如前所述,洋務派官僚並非象李、胡所說是“為國家富強而向西方學習”,他們所標榜的“自強”,是通過建立軍火工業,加強清朝封建國家的武裝力量;他們的所謂“求富”,決不是求國家民族之富,而是要使李鴻章一夥封建買辦性官僚集團發財之富。至於李、胡文章中說,曾、左、李拼命訓練新式軍隊,是“暗地裡或客觀上為中國的獨立和進步積累著物質力量”,這說法也是不對的。曾、左、李在暗地裡“積累”的是個人的實力,他們互相抗衡,目的是為了爭奪統治權。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一味避戰求和,他怕毀掉自己苦心經營的北洋海軍,而不怕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去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就是明顯的例證。
第三
李、胡二同志說洋務派是“有識之士”,“企圖在封建根基上嫁接點資本主義,還應該說是一種進步的傾向,開明的表現”。固然,洋務派要比那些視近代大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雕蟲小技”的封建頑固派要“開明”些,但是他們的真正“企圖”,絕不是“嫁接”,更不是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維護沒落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我們說洋務派是反動的,並非指他們辦的近代企業,而是說他們的“賣國鎮民”的反動目的。至於洋務派所興辦的軍事工業及其附帶建立的民用企業,只能說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並非洋務派的主觀願望,而是洋務活動導致的必然結果。
最後
不容忽視的是,洋務派官僚給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發展設定了重重障礙,比如,***一***在稅則方面,洋商輕,華商重;在厘金***釐是1%的意思,厘金就是值百抽一稅***方面,華商有,洋商無。***二***在洋務派興辦的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近代民用企業中,實行經濟壟斷。李鴻章在試辦織布局折中就說:“十年以內,只准華商附股搭辦,不準另行設局”,在其他如輪船招商局等行業,也是“不準另樹一幟”。***三***在這些企業中,實權都操縱在政府派來的總辦、幫辦、坐辦和提調等大小洋務派官僚手中,商股則處於根本無權的地位,商人不敢投資官商合辦企業。***四***洋務派頭目曾、左、李都是背後有外國列強作後臺的大官僚。正是因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政權的重重壓迫和束縛,從而決定了它的命運只能是在坎坷不平的崎嶇小路上緩慢而又艱難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