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精準扶貧的調研報告

  縱觀中國的扶貧歷程,雖然中國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扶貧資源瞄準偏離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1:

  按照選派辦、扶貧辦部署,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程序,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到了17個生產隊,對全村精準幫扶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趙橋村概況

  趙橋村隸屬肥西縣豐樂鎮,北臨合安路,東靠花新路,南接四豐路,西瀕趙小河。趙橋村總佔地面積約3960畝,有劉大郢等17個生產隊,總人口1682 人,總戶數408戶,總勞力896人,黨員40人***其中外出務工勞力478人,黨員23人***,20XX年人均純收入8189元,貧困戶15戶44人,五保 13戶,低保11戶31人。總耕地2615畝,退耕還林365畝,當家水塘35口,佔地約800畝,溝渠41條,總長約12600米。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比較優勢

  當前趙橋村存在的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設施裝置落後,與發展現代農業有很大差距,發展後勁不足。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涉及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清潔能源亟待解決,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尚需提高。三是農民的思想觀念不能完全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文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不適宜的生活方式和風氣習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帶頭人缺失,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殘孕。五是村發展源動力不足,由於村集體經濟積累幾乎為零,對村裡基礎建設的投入能力不足,黨員平均年齡55歲,無新鮮血液輸入。

  當前趙橋村存在優勢:一是交通優勢顯著。往北距離省際公路10公里不到,緊挨著花崗鎮通往新倉的縣級公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二是村兩委班子十分團結。眾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濟開大船。班子團結是幹事業的基礎、幹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員心往一處想,就一定能為群眾謀來福祉。

  對推進精準扶貧的建議

  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推進 一村一品 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趙大郢、任郢、潘郢、萬郢、豐收、馬郢、東西基塘,加強農田基本建設,著力打造優質糧生產基地,使其成為農產品龍頭企業的生產車間和原料基地;在臨近花新公路的王崗、楊灣、下灣、王圩、一棵樹、吳崗,突出發展設施農業#from 關於***3篇***來自學優網 end#,著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現代養殖專業村,努力使其向肥西三崗花木市場看齊,促其成為合肥市民的下一個菜籃子;在緊鄰花新公路的劉大郢、椿郢,依靠毗鄰的7個當家塘及緊鄰公路的優勢,積極開發鄉村旅遊,發展 農家樂 旅遊產品,著力打造旅遊農業專業村,帶動整個趙橋村的經濟發展。同時,注意集約利用和生態保護,嚴格執行土地利用規劃,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村居環境。加快推進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展以整治 髒、亂、差 為主要內容的 三線三邊 綜合整治工作,促進人畜糞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汙水的有效整治,推進家居生活清潔化。堅持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依靠群眾,發展成果由群眾共享,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深入普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引入村級衛生所,健全衛生服務體系。聯絡熱心公益的企業共建,幫扶品學兼優的學子,扶持他們完成學業,減輕農村家庭負擔。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貧困老人的救助機制。

  提高農民素質,塑造文明新風尚。以培養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新型農民為目標,以培養 種養 能手、經營能人和鄉村科技人員為重點,多層面、多渠道培養農村實用技術專門人才。建立政府幫扶、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以各級職業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技推廣機構為依託,加強對農民的農業技術、職業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和轉崗轉產的能力。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開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衛生進村活動,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勇創家業。

  加緊成立合作組織,培養現代新農民。堅持從群眾願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成立生產合作組織,實現整村推進。注意研究市場,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耕種農作物,做到不跟風,防止市場供大於求,給農民帶來損失。

  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營造農村平安和諧環境。努力吸收年富力強、致富能手加入黨組織,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提升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致富的造血能力。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建立健全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機制,認真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各項制度。深入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增強農民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和自覺履行義務的責任感。鼓勵、引導和支援發展各種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推進社會治安打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完善村民規約,廣泛開展建立平安鄉村、和諧鄉村活動,構建靈活多樣的群防群治網路,建立良好社會治安環境。

  篇2:

  按照中央和省、市關於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近期,我就永昌縣焦家莊鄉南沿溝村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集中專題調研。

  基本情況

  南沿溝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肅省建檔立卡的15個重度貧困村之一,20XX年全村貧困面為14%,目前下降到5.2%。該村屬祁連山冷涼灌區,耕地面積 4726畝,人均耕地約2畝,有9個村民小組649戶2394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約佔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為患病人群和 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溝村主導產業為種植、養殖和務工,以務工為主業的約1000人,佔勞動力總數的90%以上。20XX年貧困人口收入中種植業收入佔8.69%、養殖業收入佔13.88%、務工收入佔73.22%、其他收入佔4.21%。

  調研過程

  這次調研,總體分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集中調研。我先利用三天時間集中調研了南沿溝村精準扶貧工作,先後走訪30多典型貧困戶,之後又抽調6人組成工作組,利用7天時間駐村蹲點進行了專題調研,全面瞭解南沿溝村及97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等。第二階段,甄別確認。對照國家關於貧困戶的確認標準,對97戶貧困戶逐一進行了甄別確認。最後確定,南沿溝村20XX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336人,20XX年脫貧64戶221人,現有貧困戶 33戶124人。第三階段,制訂措施。針對該村確定了八項幫扶措施,逐項明確了幫扶的主要任務、工作目標、責任單位及責任領導、配合單位和完成時限;針對貧困戶逐一制定了幫扶措施,分別明確了脫貧時限、幫扶責任人。第四階段,集中交辦。現場召開面對面集中交辦會,屬於面上的幫扶措施由政府有關部門認領限期辦理,屬於貧困戶個體的由聯戶幹部認領限期辦理,並張貼上牆,掛圖作戰。

  致貧原因分析

  因病致貧。長期以來,許多村民就近在螢石礦、煤礦務工,因工作環境、防塵條件比較差,患上了嚴重的塵肺、矽肺、內風溼等職業病,致使勞動能力喪失,就醫成本上升。目前,97戶貧困戶336人中因該類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貧的佔35.07%。

  因學致貧。受教育佈局調整影響,初中和高中學生全部在縣城或金昌市區就讀,家長租房陪讀現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經調查,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的佔貧困戶的17.5%。

  要素缺乏致貧。一是南沿溝村水資源短缺,灌溉條件差,以大麥和小麥為主的種植業收入有限。二是貧困人口中有近90%的勞動力年輕人習慣於首選背礦石、打隧道等傳統的苦力型工種,思想觀念陳舊,務工技能缺乏。三是貧困農戶貸款難問題比較突出,成為制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

  自然規律致貧。村內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養老方式就是土地養老、社會保障養老,有的連生活自理都很困難,養老問題令人堪憂。由於務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養學生,不僅敬奉父母的生活費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經濟能力非常微弱,同時內心還承受著對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獨寂寞的煎熬。

  精準扶貧計劃

  開展醫療服務。組織塵肺、矽肺及風溼類關節炎等職業病醫療組,開展職業病普查,提供醫療防控措施和治療建議,普及職業病防治知識。

  開展科技幫扶。一是組織貧困群眾參加務工技能培訓班,提高創業就業能力。二是組織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農民的種養殖能力。三是組織開展電子商務知識培訓,適時建立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建設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維修改造渠道***公里,修建蓄水池1個並配套其他設施,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00畝。

  發展富民產業。扶持以湖羊為主的舍飼養殖業,新增30只以上養殖戶10戶以上,優質牧草種植1000畝,為留守農民不離鄉不離業增加收入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專案。整合農村危舊房改造、貧困戶建房等政策,建設40平方米左右居家養老型集中居住點1個,規模50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