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學論和教師教育研究等教育學領域重點研究的課題。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本節課所教學的“統計”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能按照不同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和排列;在比較、分類、排列的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依照這一理念,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動物王國運動會的情境串,並提供了具有開放性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爭論、比較的過程中,體會統計的生活意義,抽象出合理的統計方法。

  1. 創設故事情境

  在課的一開始,向學生呈現了一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這幅畫面既富有現實生活的氣息,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一下子就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仔細看圖,你看到了什麼?想知道什麼?”從而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統計問題上來。

  2.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一個完整的分類統計過程。

  新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並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知識和方法。這樣表述,其實是看到了過去我們在教學統計識時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然而 ,設計怎樣的教學過程才算是讓學生真正親身經歷了呢?我認為就是要讓學生體驗統計的方法,感受其中的複雜性,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其解決問題的策略。於是我就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提出不同的問題,感知按不同標準分類是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比比這些不同就體會到了問題和統計活動是相關的,問題決定統計活動,統計活動服從於、服務於要解決的問題。

  接著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根據對所得資料的分析整理,完成統計表的填寫。就是根據學生完成的統計圖表,啟發學生思考:從這份統計圖表中,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討論彙報的過程中,解決學生們剛才所提出的問題。

  兩張統計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過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統計標準雖不同,但總數不變。

  最後,讓學生根據廚師小熊和裁判長小象的問題分別為它們選擇合適的統計表,讓學生知道統計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以及用途。

  課後的練習通過讓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鍊,並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後我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

  其一,在介入統計表時目標不是很明確,直接進入課題。應該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這樣就自然地進入了統計,在統計完成後,再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既完成了統計,又讓學生明確了統計的作用。

  其二,雖然也進行了一些為什麼進行統計的教學,但是沒有把這種教學形成統計教學的習慣,即教師缺乏這種統計鏈的意識。雖然按目標達成了對統計圖的理解,但是學生卻因為獲得統計方面的知識的不完整性,使得學生缺乏應用於生活中的意識。

  這樣看來,要想較好的進行統計教學,不僅要理解課本的設計意圖,還要能夠跳出課本,在對相關知識有一個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尋找最適合學生的突破口。這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篇二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蘊涵豐富的童話故事,跟隨作者的文字,你會走進一個和諧相處、充滿無限情誼的自然界的角落。題目本身就能引起人們很多的聯想,生活的經驗和文字產生的碰撞激起求知的慾望。

  課文分兩部分,一根“情”線緊緊貫穿全文。第一部分是春天的早晨,小鳥和小樹的初遇。在小鳥看來,那“小樹”是金色的,又回“走來走去”,便產生了好奇,而小樹則表現了出乎小鳥意料的關愛之情,不但同意了小鳥的要求,還帶著它去過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小鳥和小樹的重逢。不過與前次不同的是小鳥長成了大鳥,它能感到出現在面前的不是金色的小樹而是美麗的小鹿,不是樹的枝杈而是金色的鹿角。小樹也變了,它是原來的大鹿的兒子。按理說,它們也是初識,但“會走路的樹”則勾起了他們的舊情,“你也是”、“你大概就是”這些話表現了他們隱藏在心中的懷念之情。接下來他們有一段對話,其中“叫起來”、“激動起來”,是感情的噴薄而出。完全可以想象,到了小鹿的家裡,重敘舊情,再生新情是必然的。本人通過上課發現了有如下反思之處;

  一、“問題”牽引課堂

  我在教學時力求突破課文的這兩個難點來進行的:一是感悟馴鹿和小鳥的“情”;二是理解“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為了達到目標、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問答,理解。綜觀我的全課堂,都是以問題匯入,並用問題牢牢地牽住了整個課堂,同查也牽住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學習第1小節時,我用這兩個問題匯入:小鳥在樹林裡看到了奇怪地一幕是什麼呢?小鳥為什麼感到很奇怪?學習2、3小節時,用的是小樹答應小鳥了嗎?你覺得小樹對小鳥怎樣?學習5~9小節時問同學:小鳥回來後看到了什麼?它找到了“會走路的樹了嗎”?“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呢?

  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它們的作用都是我想來匯入下面的課文,讓學生去讀課文。其實這些問題有的小朋友在讀過一遍課文後就已經能回答了,而我還在這裡卻作為課文研究的重點讓學生在讀中找答案。課堂上看似熱鬧了,但多是淺層次的“碎問碎答”,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力得不到鍛鍊,只會是高耗低效。不僅如此,仔細研究我的問題,發現有的問題意思都一樣的,而我還在課上要求了一遍又一遍。我的課堂已進入了專家們所說的新課程教學課堂誤區之一:以問題牽引全文。經過陳校長的評課點撥,我覺得我以後上課還是要多注意,儘量不要用問題來引入下文。其實有些問題完全可以換一種說話的方式,也可以達到引入下文的效果。問題上課並不是不需要,要善於設定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提問應該能促進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應該具有挑戰性,激起學生思維風暴:或豁然開朗,或浮想聯翩、或悠然心會,或怦然心動,或各抒己見,或敏於發現……從而培養它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開啟學生的心智。

  二、說話設計脫離生活實際。

  語文是生活的形式,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憑藉語言文字理解、學習、享受生活,交流、記錄、表達生活。我在課堂中為體現這一理念,在教學“小鳥跟著小樹到了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這句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訓練:小鳥跟著小樹到了_____,看到_____。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激發他們的想象,把他們的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想通過文字來表述出來。根據一年級學生特點,為降低難度我出示了一幅大海的圖畫,讓他們看著畫面說一說。備課時只顧重視自己的設計與理念相匹配,而忘了最根本的與生活實際相符合。馴鹿和小鳥生活在樹林裡,而且它們當時又那麼小,它們的生活範圍只可能是在那一片樹林,它們到達的地方也只有可能的樹林裡的小溪邊,可能看到小熊、小猴等……而我卻出示了一幅它們不可能達到的地方:大海,從而給學生以一個錯誤的導向,接下來有的學生說它們來到了草原,來到了沙漠等,這些都是錯誤的,脫離了生活的實際。

  而我也在錯誤中也深深地體會到:教學是一項嚴謹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我們在課上說的每句話,每個詞,出示的每一樣東西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因為這些都有可能影響我們孩子的一生。

  三、教學設計偏離重點

  我在教學設計時把重點放在感悟小鹿和小鳥的友情和理解“會走路的樹”上,而忽視了低年級段的最重要的一個重點:識字和寫字。沒有寫字的閱讀教學不是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在我的課上只重視學生朗讀、理解、感悟課文,當一節課結束時還沒來得及識字寫字。試問,這樣的低年級閱讀課合格嗎?

  一次公開課,讓我發現了我許多不足,也學到了很多很多。上課的過程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篇三

  《木蘭從軍》是一篇歷史傳說故事,講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事,讚揚了花木蘭尊老愛幼、熱愛祖國的優秀品質。我執教的是《木蘭從軍》第一課時,讀通課文,走近木蘭,感悟她愛國愛家的優秀品質是我這一課時定下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花木蘭愛國愛家的女英雄形象呢?

  一、識字方法多樣,激發興趣。

  在教學“病”字用一個順口溜讓孩子輕鬆記住了“病”字的字形和字義;教學“男“字時利用字理知識幫助孩子體會決心女扮男裝的不易;”“焦急”這兩個字雖然不是我們要學習的生字,讓孩子抓住下面四點底表示火,和急字的心字底,可幫助孩子理解木蘭焦急似火的心情。

  二、發揮想象,促進理解

  課文語言精練,同時也留下一些值得學生想象的“空白”。教學時利用這些“空白”之處引導學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蘭的品質,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如在教學第二小節時,讓學生想象、表演木蘭是如何說服自己的父親、母親、弟弟的,這個拓展性訓練讓學生深入揣摩花木蘭的心理活動,不僅可以感悟她為國為家,敢於自我犧牲的可貴之處,而且有助於學生主動閱讀,把書讀活,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性的閱讀能力。其次,第三小節的一連串動詞短語濃縮了木蘭南征北戰、奮勇殺敵的艱辛,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木蘭奔赴前線路上的情形以及在戰場上的表現,再現了這些悲壯的場面,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再次,讓學生想象當將士們看到一身女裝的木蘭會想些什麼,也更有利於學生體會木蘭女扮男裝、屢建戰功的不易。

  三、抓住中心,愛家愛國

  圍繞木蘭愛國愛家的品質,結合文字,我主要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體會。父親年老多病,弟弟又小,木蘭替父從軍,是因為她愛家;國家有難緊急徵兵,木蘭從軍為國分憂,說明她愛國;木蘭在奔赴前線的路上,歷盡千辛萬苦,依然勇往直前,她馳騁沙場,立下戰功,為的是保家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