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必備的短篇小說

  平均篇幅在萬言左右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短篇小說在現代甚為流行。以下是小編介紹給大家的關於,希望大家喜歡!

  :

  1. 安妮·普魯:《斷背山》

  選自《近距離:懷俄明故事》

  一個女人的文字可以有力到何種程度?近距離是我所見的、所能想象的極致。

  懷俄明的荒涼大地,黑暗依附著光亮,長風從不停息。生於此地的人何等堅韌,其命運等同於樹木,荒草。個體常常毀滅,族群卻風吹再生。普魯的冷峻和節制,是鏡頭朝向這片土地的最適宜的力度。這鏡頭對人傾注了無限悲憫,卻不露聲色。

  《身居地域,但求杯水》是我最喜歡的,也最慘烈。《斷臂山》在粗糙的環境中抓到牛仔內心的不可抑止的慾望溫情,曲折無絕,自然有其傳播的理由。一向喜愛美國短篇。近距離再次滿足了我。——朝南陽臺,出版人

  2. 卡爾維諾:《一切於一點》

  選自《宇宙奇趣集》

  有時候在想,這本《宇宙奇趣全集》本身就是一本自由之書,故事全都以迴歸的形式開頭,或者是萬物鴻蒙天地一色的混沌,或者是沒有進化的人類,或者是月亮與地球距離並不遙遠的年代,我們走進這童話世界的同時,早已經被卡爾維

  諾還原了,那麼我們從中所感受到的自由,又是不是這種迴歸的功效?——錢佳楠,作家

  3. 米蘭達·裘麗:《樓梯上的男人》

  選自《沒有人比你更屬於這裡》

  《沒有人比你更屬於這裡》是一份邀請,是寫給都市人看的當代生活的小傳奇。如果你在這一幅幅內心圖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那些焦慮、瘋狂、苦悶、無奈、 孤獨之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緒,與這些稀奇古怪的性場景、變幻的性向及身份感同深受,在主人公古靈精怪的觀察及思考之中看見了幻想的光澤、體會到了智性的愉 悅;那麼,這些故事便是為你而寫的。沒有人比你更屬於這裡。——btr,書評人

  4. 洛麗·摩爾:《房產》

  《房產》選自短篇小說集《美國鳥人》

  在《美國鳥人》這部短篇小說集裡,洛麗·摩爾通過不適、不幸、尷尬和迷失等展現人生戲劇的方式,深深叩擊城市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恐懼,以及人們無時不在 為擺脫這種恐懼而做的努力與徒勞,成功地刻畫出一系列不滿社會、活無目標、情無著落的當代美國人形象。《美國鳥人》窺視到了所有美國人最惆悵的心靈深處, 被《紐約時報》讚譽為“最詼諧、最生動的剖析人間愛情與人性弱點的作品之一。”其內容之廣度、情感之深度和黑色幽默及語言力量,均奠定了洛麗·摩爾作為美 國當今最優秀小說家之一的地位。

  5. 喬伊斯:《死者》

  選自《都柏林人》

  如果讓我選出自己最喜愛的小說家,一定有喬伊斯;如果讓我選出自己最喜愛的中短篇小說,一定有喬伊斯的《死者》、《阿拉比》和《沉痛的往事》,這是三個值得背誦的小說。他的語言那樣簡潔、優美,人物高貴、感情豐富。《死

  者》不被人提起的開頭和它那著名的結尾一樣讓我難忘-----“莉莉簡直是在飛跑”,當那個年輕的小說家隨口問這個姑娘是否有了心上人時,姑娘突然冒出一

  句:“男人只會說些廢話,他們把你的一切奪去,然後就把你拋棄”。讓人眼花繚亂的冗長、庸俗的宴會,小小的冷清的旅館的房間,多年前曾站在一棵蘋果樹下的

  早亡的十七歲的少年,地老天荒的愛情,籠罩了整個愛爾蘭整個世界的雪、死亡和希望。——瓦當,作家

  6. 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說者》

  選自小說集《疾病解說者》

  故事和故事是不同的。那些急迫的、緊張的、扣人心絃的故事,可以從第一行起就抓住你的心,讓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每一點情節的發展;但也有那麼一類故事,一開始是平淡如水,可字裡行間卻孕育著某些難以名狀的情緒,而且這些

  情緒會隨著閱讀的過程靜靜地增長,直到有一行觸動心靈的文字出現,這些情緒就會像決了堤的洪水一樣噴薄而出,不可收拾。——丁丁蟲,科幻文學評論者

  7. J·塞林格:《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

  選自《九故事》

  這樣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必然會有多種讀法。儘管這些小說是先後發表的,但從結集後次序安排,仍能看出塞林格對整體結構是早有考慮的。它不是九個短篇的簡單 聚合,而是一個精心構建的整體。第一篇作品,也就是被納博科夫稱讚為偉大小說的《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寫的是青年西蒙-格拉斯的死。最後一篇作品《特 迪》,寫的是一個早慧得有某種特異思維與領悟力、有某種先知意味的孩子的死,他預見到了自己的死,甚至包括具體的時間,但他毫無憂慮地走了過去,接受了 它。一個身心俱傷的青年人的死,跟一個領悟了人世道理的孩子的死,構成了整部小說集的首與尾。兩種死顯然是處在不同的層面上的,但最後無疑它們是重合在一 起

  的,這就使這部小說集有了一個環形的結構。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圓滿的結果,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歸零的狀態。——趙鬆,書評人

  8. 珍妮弗·伊根:《野遊》

  選自《惡棍來訪》

  詹妮弗•伊根對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細緻把握、對不同時代美國社會的敏銳

  觀察、在場景、對話描寫方面的紮實功力讓人很難將本書簡單歸結為一本“炫技之作”。事實上,作者筆下的人物有靈魂,故事的背後有感情。作者在書中借不止一

  位人物之口說:“時間是一條惡棍。”***Time is a

  goon.***。而這部小說的主題也許正是“時間”。翻閱本書,讀者看到時間這條“惡棍”依次造訪這些故事裡的主人公,青春逐漸消逝,夢想消耗殆盡,在時間

  這條長河的岸邊回望逝去的激情、愛情、友情、遺憾、創傷,不禁令人唏噓。——比目魚,書評人

  9. 弗蘭納裡·奧康納:《流離失所的人》

  《流離失所的人》選自小說集《好人難尋》

  在弗蘭納裡·奧康納的小說裡,儘管大部分時間故事裡的人物都被墮落、自私、愚昧、自負、欺騙或冷漠所掌控,但是,總有那麼一個時刻***往往在接近小說結尾 處***,奧康納會安排上帝的恩惠***或曰天惠***降臨到他們身上。在這聖靈顯現的一瞬間,這些人物突然受到某種精神上的啟迪,進而達到某種“頓悟”,他們也許會 接受這一天惠,也許會拒絕它,但不管怎樣,這一靈光閃現的“天惠時刻”會使他們的內心發生改變。——比目魚,書評人

  10. 朱諾•迪亞斯:《沉溺》

  選自小說集《沉溺》

  《沉溺》裡面的九個小短篇和一個準中篇都是以朱諾•迪亞斯自己和他的家庭的真實經歷為藍本書寫出來的半自傳作品,它所處理的是一個移民家族心靈史上最特殊 的時段:移民前在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等待期和移民初期在美國的無望歲月。朱諾•迪亞斯在寫這些“少作”的時候,還沒有獲得他後來的作品中羅伯特•波拉尼奧式 的噴薄的語言強度,但這種語流清淺、句法簡樸的寫法與作者的青春期原型所附體的敘述者尤尼爾非常合拍:如此“低限度”的風格,恰好能夠為那些在生理、心理 與地理的轉換交接處所蟄伏的晦暗不明的能量提供隨機釋放的可能性。——胡續東,作家

  好看的短篇小說集推薦

  《臺北人》

  作者:白先勇

  這本《臺北人》所講述的其實是外省人在臺北的故事,是“憂患重重的時代”的接續,關鍵是,寫的非常好。

  《虛構集》

  作者:博爾赫斯

  對虛構的虛構,以及另外一種想象力。

  《逃離》

  作者:愛麗絲·門羅

  門羅的主角總是女人,各色各樣的女人,她們在普通生活中的心靈暗湧,構成了許多迷人故事。

  《香椿樹街故事》

  作者:蘇童

  小說中故事全部以香椿樹街為背景,在這本書裡,蘇童用文字虛構了一條南方潮溼小鎮上敗壞墜墮的街道,街道上的人和故事,那些從年輕到年老,一代又一代擠在房子裡做自己的事說別人好壞的潰爛人生。蘇童的文字當然是好的,但是灰色佈滿了香椿樹街,我們一路往裡走,最後霧霾深處,什麼也看不清。

  《天橋上的魔術師》

  作者:吳明益

  說到底,這是一本成長小說,不過不是從小到大一路成長,而是如今這般之後的回憶,時間拉開了敘事的場域,故事空間輕盈起來,魔術師正好上場。

  《Zoo》

  作者:乙一

  純文學讀多了,可以試試乙一的恐怖小說。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作者:卡佛

  卡佛寫的總是那些生活中的失敗者,普通女工、服務員、年輕人,他們酗酒、養孩子、出軌,每一篇小說都在描述他們對於這個世界和整個生命的無力感。 這是一本灰色的小說,它說了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說。

  《好人難尋》

  作者:奧康納

  奧康納的小說是哥特城堡衣櫃裡舊衣服,一件件佈滿陰暗怪誕的褶皺。小說中涼颼颼的故事,看似平常緩慢進行,但總在某個時刻趁你不注意而發生意外,收錄在《好人難尋》中的十篇小說,沒有一篇不讓人感到夏季午後山雨欲來的壓抑氛圍。

  《最初的愛情 最後的儀式》

  作者:麥克尤恩

  性涼,色調灰暗,結構完美,《蝴蝶》尤佳。

  《十一種孤獨》

  作者:理查德·耶茨

  有人說卡佛受到過耶茨的影響,畢竟卡佛也是一個灰色調子的作家,他的小說裡處處展現著中產階級主人公的尷尬和無聊,那種無法交流的無力感,以及瀰漫於其中的孤獨。但耶茨比卡佛更冷,他幾乎不給主人公一點溫暖色彩,任每個人隔絕在自己的孤獨中,品嚐失敗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