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衡散文精選讀後感

  樑衡 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現任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記得在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曾推薦樑衡先生的《把欄杆拍遍》,她曾經說樑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但由於當時沒有太多的時間,到了大學的時候才有了空餘的時間來看一下,看過之後有了很多的感想。

  樑先生說過看一篇文章,應該注意裡面的知識和思想內容以及審美,我們看一本書,雖然不是上政治課,但其中的思想也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會構成我們認識社會、人生的參照系。

  從中我感覺當我們看一本書時,要學會審視其中的內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學會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學其精華,這樣才算真正的讀一本書。這些使我認識到了讀書的真正的意圖和方法。原來我讀書就只是看一下,不會走太多的內心,只是名符其實的讀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時,不會太深入內心。雖然和樑先生講的有點出入,但也相當於沒讀。但這不禁使我想到現在的好多讀者,他們讀了一本書,情緒太過於投入其中,使得他們感覺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從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觀所惑,對整個現實的世界都有了錯誤的認知,從而釀成了許多悲劇。這就正如樑先生所說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觀點或建造的文學世界,要學會批判的接受,學會審視。這樣才能真正的從書中汲取到營養,不算白讀一本書,不正確的閱讀只會適得其反。

  樑先生在《晉祠》中寫的古晉名勝晉祠,在文中他說晉祠的山美、樹美、人美,使我對現今的另一非常熱門的現象——旅遊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現在的人們很喜歡旅遊,一到假期或者空閒的時候就會去旅遊。但現在的旅遊我感覺更是一種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勝古蹟去照個像留個影記個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區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參觀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作者說“旅遊最重要的是尋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鬆心情,讓靈魂得以昇華,而不是隻是一個任務,讓旅遊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義”。

  對此我深感認同。如今太多的已經不懂得發現美,只是麻木的去景點照相,留念,彷彿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務似的。現在的人們太浮躁,不會真正的靜下心來去真正的感受我們的生活,更別談去發現美,人們只會麻木的照相取景,不會真正放鬆心情,感受自然,昇華靈魂。正如樑先生在晉祠的感受:春來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入秋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抬級登山都清悅神爽。樑先生真正的在景區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鬆了心情,又昇華了靈魂,是真正的旅遊者,大自然的欣賞者,是我們都應該做到的。

  最後,樑先生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為國王》。一開始其便寫了國王的權高位重,一國之財任其所用,一國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標。

  但接著樑先生就說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的時候長短並不是絕對的,王亦有侷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當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為王,有的人只喜歡遊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權勢而折腰。但其實如今的社會是多元的,國王也是多元的,每個人在其行業中在其領域內都可成為王。接著告誡我們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稱王。正如北宋的劉永,雖被仁宗貶謫,但其在他的領域——詞域中成為了他的王。所以我們不要自暴自棄,埋怨社會的不公平,只要我們肯努力,就會成為自己的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也不用自卑,更無須驕傲,努力便可成為自己心中的王。

  這就是我讀樑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後我會真正的學會讀書,學會發現美,學會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將會更加美好。

  篇二

  《夏感》的作者並沒有把他的鏡頭僅僅停留在夏的景觀上,而是讓自己的視角漸次由表層進入肌裡,對準了我們這個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裡生命在交替,夏日裡作物向秋的終點最後“衝刺”,這種生機勃勃的運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恆代序的機制,但不可不論的是,自從人類參與其間後,它多半已成了作為萬物靈長的我們之意志的物件化,成了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體現。

  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塗染者;也正是人,撥響了夏的緊張的旋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麥子打完了,該鬆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經心,信筆寫來,與前面一絲不苟的刻鏤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給人一種拙訥淺陋之感。

  其實,白描的語言形式正契合著質樸的內容,如果把一連串形容詞堆在這些普通勞動者身上,也許形成的倒是一種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處的不施鉛華,實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筆。 那麼,作品的藝術濡染力如何強化呢?樑衡同志所運用的妙著是——細節。“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風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這幾個細節,與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澆水之類在敘述特色上一脈相承,構成了該段文字恬淡平實的整體風格。

  這幾個細節,乍一看似乎有點司空見慣,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獨有的韻味。“聽聽窗紙”,“看看窗外”,在夏的緊張旋律的側寫,是夏的快節奏***,也是作者運用間接表現手法推出的心理鏡頭。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的款款心曲,使我們在想象的空間看到了他們急切的目光、企盼豐收的焦灼以及與夏的律動所共鳴的人的感情律動。在幾個細節,極其平易而又極易其傳神,明麗天然而又活靈活現,用“看似平常最奇崛”來形容它,是一點兒也不過分的。可以說,如果換一個其他細節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會大大削弱。 有趣的是,樑衡同志的《夏感》,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這在今天,恐怕是難得的短文了。

  然而,樑衡同志卻憑藉這為數不多的文字,構築起如此精美的世界。它,使我們想到玲瓏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絹,一塊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麗的山花。過去評價散文之美,有所謂“人生寶、智慧寶、美麗寶”一說,而“六六”,在我們民族習慣中,向有和順、如意、吉祥之意諧意。《夏感》正是這樣一篇三寶兼具蘊藉著和順、如意、吉祥美好等含茹的傑作。

  篇三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爐子上的一鍋泠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輕飛慢舞的 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的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 湧著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 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 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花色——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 交替的旺季。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衝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 起晚睡已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了,該鬆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閒月, 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有閒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金黃的夏季.

  篇四

  我讀了粱衡的《夏感》後,知道了這是一篇作者對金黃的夏季的讚美,讓我們一起認識了作者的眼中獨特的夏天。

  《夏感》這篇文章並沒有只把主角放在夏的這個景觀上,而是讓視角更深層次的刺進肌裡,而是通過人來襯托這個獨特的夏天。在夏天裡生命有的在交替,在夏天裡農作物,莊稼都在向秋的終點最後“衝刺”。這種生機勃勃的運作,固然是有大自然中永恆代序的機制的,但是自從人們參與其中後,就成了人們本質力量的一種體現,我覺得人們才是真正夏的色彩的塗染者,同時,也正是人們,拔響了夏的緊張的旋律。

  這一篇文章中運用了很多的細節描寫,構成了文章恬淡平實的風格,它使我們在讀文章的想象中彷彿看到田間農民那急切.企盼豐收的目光。在這幾個小小的細節中,極其平易.而又明麗天然.活靈活現.從而使文章更加的生動,讓作者在喜歡夏的同時,讓我們也深深喜歡上他那個獨特.忙碌.充滿活力的夏天。

  在詩人作家筆下,夏並不是一個受到青睞的季節。也許,春的百卉萌發能給人一種再生的愉悅,春的永珍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暢快的釋放吧;也許,秋的收穫能給人一種成熟的滿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緒得到淋漓的渲洩吧;所以,吟春詠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幾乎趨若過江之鯽。

  而夏呢?也許它太熱太釅太稠密太有點“濃得化不開”了,因此,總不免給人一種失和-諧超力度負荷過重之感.我們感受到了夏天的“獨特”:它的急促、它的金色、它的生機勃發、它的承前啟後、它的生命交替、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荊少年時,正如自然界的夏天一般,希望大家在這個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的時期汲取知識,提升自身能力,迎接下一個收穫的季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