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差異論文

  隨著社會的轉型、家庭結構的變化,我國家庭教育又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中美兩國教育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國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異也日漸突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中美家庭教育風格的差異》

  【摘要】本文針對中美家庭教育教育風格的不同表現,來查詢中美家庭教育風格不同的原因,從而得出了中美家庭教育風格不同的教育結果。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人才培養的第一站應該是家庭,而培養的效果是要取決於父母對小孩早期的投入和影響。借鑑其他國家在家庭教育中有價值的實踐,對走出我國家庭教育的誤區將有很好的啟發和警醒作用。

  【關鍵詞】中美家庭;教育風格;父母

  中美兩國不但相距遙遠,而且家庭教育風格相差更遠。就拿《龜兔賽跑》這個非常經典的寓言故事來說,中國家長在給孩子讀故事時,要讓孩子明白:由於兔子過於驕傲而輸了和烏龜賽跑,即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而美國家長在給他們的小孩讀美國作家理查得.斯卡利的《小兔子之書》時,要讓孩子知道兔子比烏龜跑得快是一個客觀存在。所以中國的家長更願意讓他們的小孩從故事中悟出深刻的含義和哲學道理;而美國的家長們卻更注重要孩子們去學到兔子比烏龜跑得更快的科學知識。

  當今,我們正處在一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的第一站應該是家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才的培養是要取決於父母對小孩早期的投入和影響。從免和烏龜的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借鑑其他國家在家庭教育中有價值的實踐,對走出我國家庭教育的誤區將有很好的啟發和警醒作用。

  本文擬就中國與美國的家庭教育作一粗淺比較,並從比較中得到一些啟示。

  1 中國家庭教育風格不同的表現

  1.1 中國家庭的親子教育風格不一樣。作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愛,這是中國和美國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同,中國人更加含蓄、內在、有的時候這種愛有些沉重,而美國人直白、外在、浪漫。

  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在用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愛的方式上,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採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來說,小孩從剛生下來開始,很少聽到中國父母對孩子說一句“我愛你”或“我想念你”之類的話。他們寧願採取間接或至少非口頭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孩子深深的愛。比如說,為孩子縫補衣服或做頓他***她***最喜歡吃的飯菜等。比較而言,美國父母經常會告訴孩子,他們有多愛他***她***、有多關心他***她***。睡覺之前或通話結束前說出類似的話,對他們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事。總體來講,美國父母不僅通過行動,同時也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愛,而且幾乎天天如此,能夠說一句“我愛你”或“我想念你”之類的話。

  同樣,和美國父母相比,中國的父母也不太習慣通過身體的接觸,如用擁抱或親吻來表達對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關心,我們很少看到中國父母親吻剛放學回來的孩子,或者擁抱週末回家吃飯的已成年子女。但是,這類表達方式在美國父母看來,卻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晚安之吻”可以說是美國一直延續下來的傳統,即使孩子成年後也是如此。這種中美兩國父母在親子風格方面的言傳身教不同,使得他們的孩子在對外處事的方法也大相徑庭。

  1.2 家庭教育在道德規範上的教育風格不同。在家庭道德教育的風格上中國與美國各有千秋。中國的傳統思想更重視“家教”,而中國父母尤擅長曆史教育,一則古往今來的聖賢多強調“厚德載物”和人際和諧,“對國盡忠,對家盡孝”;二則作為家訓的書籍、篇章數不勝數;三則是歷代道德楷模在人們心中樹立不可磨滅的豐碑。中國渾厚的傳統歷史文化薰陶著每一個家庭。所以,中國家長更多的是強調一種既定的規範或模式,讓他們的孩子去執行或站在他們的起點上往前走,他們力圖使孩子不走或少走他們的彎路。而且父母非常懂得運用在家庭中的權威來爭取孩子,也擅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而,中國的孩子,從小尊重長輩,尊重經驗,從而也就墨守成規,循規蹈矩。

  不可否認美國有自己許多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教育,在美國家庭道德教育中,宗教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去做禮拜,在餐桌前祈禱,成了一種生活方式,難以把它和被認為是這個民主國家中家庭的特殊責任的道德教育分開。在現代社會,父母依然希望共同的上帝始終在內心深處把孤立的人類統一在一起。

  但是,美國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種共識,那就是父母、教師不應給孩子灌輸某種既定的規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各自的價值觀去選擇,教育的重要職能在於引導他們怎樣進行選擇,“交給他們開門的鑰匙比帶他們進入房間更為合適”。 因而,美國父母教給孩子的往往是開門的鑰匙。

  1.3 家庭教育在處事問題的教育風格上的不同。由於兩國的歷史和地理等因素,使得中國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的處事問題上與美國家長的教育風格有很大不同。有以下幾個方面:

  1.3.1 在學習上的過於嚴厲。中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高,望子成龍思想心切,達到一種近乎苛刻的程度。平時,孩子在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後又讓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練習題以求鞏固,弄得孩子精疲力盡。另外,中國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個人要求時,往往和學習成績聯絡起來,一旦孩子辜負了他們的期望,那隻能通過打罵這一招來解“恨鐵不成鋼”之怒。美國家長大都對孩子的學習不施加太多壓力。他們的觀點是:孩子對感興趣的知識自然會努力去學。為什麼要強制他們去做他們不願做的事情呢?強拗著去做,反而會傷害孩子的感情與個性。

  1.3.2 在生話上的包辦代替。中國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話上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包辦代替,不讓孩子幹家務話。這種包辦橫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縱向延伸到孩子長大成人。於是出現了小學生還要家長接送,中學生還要家長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還要家長護送。而美國的家長往往從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出發,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讓他們從小就有存放個人衣服、玩具和學習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整房間,佈置屬於他們自己的小天地。父母決不替孩子包辦,頂多在一旁提醒參謀。而且父母經常設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鍊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各種環境中勞動中得到充分的鍛鍊。如一個美國家庭中有三個上小學的孩子他們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9歲的男孩週末負責幫父親割草、澆花、掃掃院庭;11歲的女孩能根據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點心;12歲的小女孩會編織五顏六色的茶杯墊。美國中小學生兼報童的例子,更是不勝列舉。

  1.3.3 在社交上的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於是限制孩子與外界的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之間發生爭執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採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其他孩子的辦法。美國家長在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絕不聽之任之,更不袒護,而是設法教孩子自己知錯改錯。

  1.3.4 在經濟上的放任。中國父母比美國父母更容易嬌慣孩子,因此社會上才會產生“小皇帝”或“小公主”。中國父母願意給孩子準備好一切,不少中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連經濟拮据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褲帶省下錢來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小學生都擁有手機、數碼相機、IP3等高檔消費品。而美國父母更傾向於教育孩子為自己做些事情,並通過這種方式培養他們的獨立性。美國許多家庭對孩子的零花錢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基木原則是:定期發給,數額多少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

  2 中美家庭教育風格不同的原因

  2.1 傳統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儘管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但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下,以農耕經濟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人們滿足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社會再生產的能力,因而社會執行緩慢遲滯。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則是“求久”的觀念。如:董仲舒的“天下變,道亦不變”,孔子的“樂天知命”、和“祖宗之法不可變”都是這種觀念的典型表達。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總是意味著權威,作為統治者在家庭處於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是長不大的,一切要由父母做主,強呼叫誘惑和壓制的手法迫使兒童循規蹈矩,順從聽話。至今中國人在評價孩子時,聽話、穩重仍是一大優點。這種教育養成了學生遵紀守法的習慣,服從聽話的習慣和自我約束的習慣,我國學生犯罪率比美國學生低,學生的組織紀律性較好,與這種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如果說中國是內陸文化,那麼美國則是典型的邊疆文化。美國是一個歷史比較短的移民國家,且大部分公民來自歐洲大陸,他們大多數受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影響,有不少是思想激進的持各種創新見地的人,這些人個性很強、人格獨立、思想解放、喜歡新奇且富於創新和冒險,“求變”是他們普遍的文化心理。美國人的背永遠朝著過去,而面孔總是向著未來,他們隨時都會棄舊圖新。

  所以,在美國家庭教育中,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父母注重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自信、富於探索等個性品格,讓孩子學會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自己做決定,獨立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2.2 人生的價值取向不同。中國人重“名”輕“利”,“名”即名分、聲望、名譽,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重理論輕實踐,這是宗法制度下的產物。許多家長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學習,以便將來出人頭地。特別是生活在農村的孩子,生活之困難,讀書之艱辛,這種思想更為嚴重。所以,在價值取向中,中國人喜歡講共性的價值觀,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中國家庭中,父母喪失自我,也不尊重子女的自我。父母把孩子視為自身價值的延續,將孩子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體化感覺。

  美國人則更重“利”,重視物質利益,追求效率和效益。這與其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早期的北美移民正是通過自己的個人奮鬥,開拓進取,克服環境與惡劣的條件獲得生存,聚斂起則富。在他們比較追求物質利益,追求最人的效益、效率,個人價值的最大實現。因此,美國家庭強調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因,認為人類天生具有學習的內在潛能,任何正常人都能自己教育自己,發揮自己的最人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日標。

  2.3 社會生活條件的不同。中國經濟落後,生存壓力大,是個“學歷社會”,行業流動性差,所以中國人往往把一生的幸福都壓在某種職業上,選擇面窄。中國父母認為學業成績好,找到好工作,求得一生安穩,是一個人最好的出路。因此,中國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學業成績優秀,能考上好學校,能獲得高學歷。而且,由於經濟條件比較差,社會養老保障不健全和一些舊有的觀念問題,對孩子的教育從個人養老或個人榮譽面子角度考慮得比較多,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來看待,要孩子知恩圖報,因而在教養的方式和方法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不少家長把打罵孩子看作是家庭內部私事,任何人無權干涉,更談不上法律約束了。

  而美國生產力先進,商品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生存壓力小,而且美國是個“能力社會”,用人機制健全,勞動力流通自由,跳槽機會多,所以美國人擇業觀開放,職業選擇面寬。因此,美國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育“人”,更為巨集觀、寬泛,以不變應萬變。而且,由於經濟條件好,社會養老保障健全。父母不認為養兒就是為了防老,自己老了可以進養老院,無後顧之憂。因而把孩子培養到18歲,併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有責任心和同情心的人就算盡到了自己的義務,完成了養育孩子的任務,孩子將來的路如何走,全靠他自己去奮鬥,將來能否光宗耀祖升官發財,父母考慮並不多。

  3 中美家庭教育風格不同的教育結果

  由於文化背景、價值取向和社會條件的不同,其結果也表現出明顯不同。美國兒童、少年從小就表現突出:

  3.1 由於美國家長注重孩子獨立的人格,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尊重孩子的想法、個性,積極鼓勵引導孩子大膽設想,因此美國孩子性格傾向積極,遇事鎮定沉著,能與人和諧相處,開朗、膽大,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創新精神。

  3.2 美國孩子18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自立能力強,即使在讀的中、小學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補助自身的消費需用,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

  3.3 美國一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了精打細算的習慣。因而具有很強的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

  3.4 美國的青少年由於從小的艱苦磨鍊,不怕苦,善於克服困難,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因而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社會活動能力強。

  反觀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上不亞於美國,但家庭總是包攬一切,孩子形成了習慣性的,依賴性的思維定勢,不會自己做決定,遇事等待觀望,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缺乏適應環境的能力。

  所以,針對中美家庭教育的風格的差異,我們國家和每個家庭要一致行動起來,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和方法漸漸改變這一現狀,比如:變目標單一型教育為綜合型素質教育,變知識型教育為能力型教育,採用利學的教育模式推進家庭教育的轉型。只有吸收美國家庭教育風格的優點,去掉我國家庭教育風格的缺點,才能使我們國家的人才培養形成良性的人才培養鏈,才能在未來人才的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才能逐漸適應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