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形成京劇的時期是什麼時候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京劇的形成時間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囉囉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釐。”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京劇的介紹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型別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京劇的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唸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京劇的行當分類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佔行***、淨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臺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裡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臺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裡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

  生

  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紅生 、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

  淨

  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淨”主要分為文淨、武淨兩大類。文淨又分正淨***重唱功,稱銅錘花臉、黑頭***、副淨***重工架表演,稱架子花臉***,武淨分重把子工架的武花、重跌撲摔打的武花***也被稱為摔打花臉***、油花***一稱毛淨***。

  醜

  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文丑***分方巾醜、袍帶醜、老醜、榮衣醜,併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唸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