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年級歷史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
八年級歷史下期中複習提綱
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中共八大召開的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1背景:20世紀5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為適應這種發展趨勢,基於對國內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
21956年
3內容:①大會分析了我國形勢的新變化,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生產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大會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4意義: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2、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1背景:八大以後,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黨中央主為經濟建設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2時間:1958年
3內容: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
3、“左”傾錯誤氾濫
1原因:①對國情認識不足;②缺乏建設經驗;③對社會主義建設急於求成;④忽視客觀經濟規律。
2表現: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3主要標誌: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
4、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中取得的成就:
1建設成就
①主要工業產品都有很大增長,石油工業尤為突出。大慶油田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原油和石油新產品全部自給。
②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2模範人物及其先進事蹟
①鄧稼先:為中國研製原子彈、氫彈,被譽為“兩彈元勳”
注:“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②王進喜:參加大慶油田會戰,為中國實現原油和石油產品自給作出貢獻,被譽為“鐵人”
③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治理風沙,被譽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黨的好乾部”
5、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有哪些成就和失誤?結合史實說明。
1成就: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發展生產力的任務,1961年春,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經濟發展成績斐然,特別是石油工業發展迅速。
2失誤:1958年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發展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急於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左”傾錯誤氾濫。
八年級歷史總複習知識點
★第十二課 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1.“一國兩制”
1提出者: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2含義:“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意義:“一國兩制”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瞭前景。
2.香港、澳門的迴歸
1香港迴歸: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2澳門迴歸: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行使主權。
3香港、澳門迴歸祖國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誌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1.四字構想:即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
2.八字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3.“三不”政策的調整:
1987年,臺灣調整“三不”政策,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4.“兩會”成立:
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5.“九二共識”:
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達成共識,稱為“九二共識”。
6.汪辜會談:
1993年,兩會領導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進協議,並就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達成共識。兩岸關係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提出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程序的八項主張,這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程序的指導思想。
8.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與基礎是:一箇中國原則。
★第十四課 鋼鐵長城
1.人民海軍的建立: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後,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南海三個艦隊。目前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範圍逐步擴大。
2.人民空軍是在陸軍基礎上建立起來,空軍剛誕生就面臨抗美援朝的考驗,在朝鮮戰場擊落敵機三百多架,取得了輝煌戰績。隨著科技發展,空軍裝備了一批新型飛機。
3.導彈部隊是現代化軍隊不可缺少的,又稱為第二炮兵,主要擔任核反擊任務。1966年,中國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導彈部隊陸續裝備了中程、遠端、洲際導彈核武器等,具有較強的戰鬥力。我國實行的是科技強軍戰略
★第十五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主要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共同倡導:1954年,周恩來、尼赫魯印度、吳努緬甸。
4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3萬隆會議亞非國際會議
1召開時間:1955年
2“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者:周恩來
3“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的意義:
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初二歷史知識的思維導圖欣賞:
初二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提綱
第四單元 偉大的抗日戰爭
√24.1931年9月18日夜,駐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炸燬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他們以此為藉口,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佔領瀋陽城。這就是“九·一八”事變。面對敵人的侵略,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 東北淪陷。
√25.▲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等八項主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派周恩來到西安談判,蔣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從此,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6.1937年7月7日夜間,日本侵略軍向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進攻,發動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隊奮起抵抗,這就是 “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從此日本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全國性的抗戰也由此拉開了序幕。1937年8月,日軍又對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史稱“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在那裡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達30萬人以上。
27.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中共通電全國,呼籲全面抗戰,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表示對日本的侵略給予抵抗,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9月下旬,國民黨公佈國共全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戰開始了。
√28.1938年春國民黨李宗仁將軍率軍血戰臺兒莊。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等指揮下發動“百團大戰”,是抗戰期間我軍發動的一次最大規模的進攻性戰役。
√29.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內容: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定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使中國共產黨在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30.★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放解放戰爭,扭轉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屢敗局面,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應用:
1、第二次國共合作是怎樣實現的?這次合作對抗戰起了什麼作用?
答: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實現的;標誌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初二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0-13課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運動
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是的失敗
時間:1919年5月4日
口號: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運動的中心:北京——上海 主力:學生——工人
經過: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援學生鬥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
意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成立: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意義: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3.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11課 北伐戰爭
1、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標誌著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
2.在蘇聯和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在廣州的黃埔創辦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未建立國民國民軍奠定了基礎。
3.北伐戰爭
時間: 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物件: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
結果: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4.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了。也是國民大革命失敗的直接原因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建軍節,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意義:開闢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由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6、兩次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鬥爭,建立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第13課
1、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佔遵義-四渡赤水體現了毛澤東的指揮才能-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誌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儲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目的: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
內容: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二鞏固練習
見《中考總複習》P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