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母的三巴掌記敘文閱讀原文附答案

  後母的三巴掌,對作者是一生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後母的三巴掌》記敘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後母的三巴掌》記敘文閱讀原文

  從六歲至今,跟後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裡磨不掉的是後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歲那年夏天,我同夥伴從賣甜瓜的老頭兒筐裡偷了一隻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門後頭吃。

  “哪來的?”後母看出不對勁兒了。

  “偷的。”我還覺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後母二話沒說,把我拽過去照準屁股就是一巴掌,又響又幹脆。疼得我腿肚兒直轉筋,咧開嘴半天沒哭出音來。

  “做賊!與老鼠一個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許吃!給,給老頭兒送錢去!”後母那嚴酷的表情是我從沒見過的,我怕極了,不敢哭,接過兩毛錢扔了瓜咧著嘴給賣瓜的送錢去。

  從此,別人多稀罕的東西都沒動過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歲那年。

  要過年了,父親交給後母一沓錢說:“準備過年,再給二小買幾袋奶粉,別光喝炒麵糊糊了。”

  二小是我剛出生的弟弟,後母沒奶水,老喂他炒麵糊糊。

  我看見後母將錢壓在席底下。

  “阿巧”,前鄰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開我家門,喘著粗氣在院子裡跟後母說話,“章媳婦要生孩子生不出來得送醫院,你手頭有錢不?”

  “有。”我聽見後母只說了一個字便往屋裡跑。我趕緊把席底下的錢換了地方。

  “嗯?”後母揭開席一怔。“興許是他爹又換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醫院,我去找他爹,隨後給你送去,200塊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祕兮兮地把錢給後母看:“過年呢,不借給她。”

  後母二話沒說,一把把我從被窩裡薅出來,照準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卻奪過錢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學理性,誰還能沒個病災的,等自己陷在坑裡就找不著道兒了。”後母回來後並不哄我,還瞪著眼訓我。

  父親知道了,說該把屁股打碎。

  從此,“幫”字在我的理解裡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義。

  第三巴掌是我14歲那年。

  我考上了縣裡的重點初中,但吃住自理家裡負擔不了。

  “我不上了,幫娘餵豬吧。借人求人多難。”我吃飯時說。

  後母二話沒說,把我揪起來照準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鑽心,但我沒哭,因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聽後母巴掌後的教訓才重要。

  “一指頭年紀,還沒見事就先低頭!抬起來!不念書,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還用你費心!再有這想法眼睛摳出來餵豬!”

  我哭了,不是因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後母一片心血之後感動得哭了。我在內心發誓:“等我會寫文章時,一定先寫後母。”

  《後母的三巴掌》記敘文閱讀題目

  1.文章的一條清晰的線索是:以_________為線索。本文描寫人物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是:_______描寫。

  2.簡要概括引出“後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後母的三巴掌”給“我”的深刻教益分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三次細寫了“我”捱打後的感受,試分析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表達作用。

  “疼得我腿肚兒直轉筋,咧開嘴半天沒哭出音來。”“疼得我直蹦高,她卻奪過錢跑出去了。”“疼得直鑽心,但我沒哭,因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聽後母巴掌後的教訓才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簡析後母的性格特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後母的教子方法正確嗎?為什麼?***請結合你的成長經歷談談,不少於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母的三巴掌》記敘文閱讀答案

  1.後母的三巴掌***或時間線索*** 語言

  2.偷瓜;藏錢;不想念書***抓住大意即可,允許靈活表達***

  3.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幫助他人的含義;唸書的重要性***言之成理即可,也可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4.這些詞語細膩的描繪出我捱打後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後母給我的教訓之深刻,寫出了後母的嚴厲***“痛苦感受”“深刻教訓”“後母嚴厲”答出一條即可視為正確***

  5.愛子心切,教子嚴厲***必須抓住“嚴厲”來回答***

  6.“略”。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