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的晚年生活閱讀答案

  于右任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 。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于右任的晚年生活》閱讀材料

  于右任到臺灣之初,髮妻高仲林及長女於芝秀在原籍,幼子於中令及其母沈建華留居上海***中令時年僅十餘歲,後送去臺***,大兒子兒媳又在南美洲,一家人分居大陸、臺灣、南美數處,音訊阻隔,頗以為苦。

  于右任晚年在臺灣,除了為亡友寫序、寫墓誌銘,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參加詩會外,其餘時間便是讀書、看望朋友。後來由於腿有寒症,朋友上門的多,他到朋友家去的少,但也有幾位老友是經常走動的。

  于右任在臺灣的官邸,坐落在臺北市和平東路青田街,它是戰前日本人建造的一座住宅,以木質結構為主。大門是綠色油漆的,院落不大,有幾株老樹,還有幾盆海棠點綴其間。于右任的書房名叫“老學齋”。

  由於來訪的客人太多,開支也大,加上每月總會碰到幾位窮朋友前來告貸求援,因此,到了每月下旬,薪俸用光了,就鬧起“饑荒”來。向人去借吧,堂堂的“院長”,既難啟齒,也諸多不便,所以這類難辦的差事常讓老副官宋子才去辦。宋從大陸跟隨他到臺灣,對老“院長”的為人十分了解,曾勸過老人,也在經濟上卡過老人,但都不生效果。到緊要關頭只得把自己的一點積蓄也貼上,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最後只好到處借債度日。

  有一年,著名畫家張大千由國外回到臺灣***張一直在巴西、美國居住,1977年始回臺灣定居***,得知老人經濟很困難,主動接濟他一筆錢。老人和張大千是很要好的朋友。據說,這筆錢後來償還了宋子才平日所墊付的款項。

  1962年元旦,于右任在“監察院”參加了開國紀念會以後,回首半個世紀以前的往事,不禁黯然神傷。他在日記中寫下了對身後事的意見:

  1月12日:“我百年後,願葬於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在這一段日記旁自注:“山要最高者,樹要大者。”***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13日:“早想辭職,種種事故,做不清楚,滯留而又滯留,謂之何哉!”22日:“葬我在臺北近處高山之上亦可,但是山要最高者。”可見死的問題經常在他腦際縈繞。又過了兩天***1月24日***,一夜未眠的老人,在天微微明時,寫下了《望大陸》這首使人愴然涕下的悲歌: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老人寫了這首摧肝裂肺的哀歌之後,在人世間生活了兩年零九個月又十七天。

  1964年5月1日,是他在世上度過的最後一個生日。

  這一年的7月2日上午11時,老人支撐著病體,應臺灣大專學校本屆畢業僑生之約,會見了12名僑生代表,同這些青年人談了“立志”的問題。

  不久,他生病住院。在醫院的三個月裡,于右任曾試圖寫份遺囑,據身邊的人說他寫過好幾次,因心緒不寧,寫了又撕,撕了再寫。在那種情況下,能寫點什麼呢?所以最後于右任沒有能夠留下遺囑。

  11月10日晨,他的血壓開始下降,心音減弱,心跳不規則,脈搏及呼吸先快後慢,身邊的人呼喚他不再有任何反應,醫院施用各種方法搶救,已氣息微弱。

  當晚8點正,于右任先生與世長辭。

  ***節選自許有成《于右任傳》***

  《于右任的晚年生活》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選文開篇寫于右任一家分居各地,意在點出他痛苦的原因,也為下文寫他思念故鄉作鋪墊。

  B.于右任晚年在臺灣,除了寫序、寫墓誌銘、參加詩會和讀書外,只跟幾位老朋友保持聯絡和來往。

  C.于右任去世的那一年,他還抱病同臺灣大專學校的12名本屆畢業僑生代表談“立志”的問題。

  D.于右任在他人生最後的兩三年裡,雖然沒有立下遺囑,但在日記中寫下了他對身後事的意見。

  E.選文通過生動感人的事件和惟妙惟肖的細節描寫,形象地刻畫了于右任這一著名歷史人物。

  小題2:文中寫出于右任的日記內容,有何作用?請簡要說明。***4分***

  答:

  小題3:于右任為何多次表明死後要葬在高山之上?請結合原文進行探究。***6分***

  答:

  《于右任的晚年生活》閱讀答案

  小題:***5分*** BE

  小題:***4分*** 真實記錄于右任的內心世界,表現晚年于右任的思鄉之情;豐富文章的內容,體現傳記的真實性。***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作答,答對一點得2分***

  小題:***6分***答案示例:由於種種原因,于右任無法迴歸故里,也無法歸葬故里,他對此耿耿於懷,對故鄉更是念念不忘。所以,他想死後葬在臺灣高山上,好讓自己時時遠望大陸,以慰藉心中的遺憾,表達自己無盡的哀思。***如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