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高度閱讀題答案

  《壓力與高度》這篇文章告訴我們這麼一個道理,沫蟬之所以能打破跳蚤的起跳紀錄,是因為它能忍受起跳時約為其體重400倍的巨大壓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壓力與高度》的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壓力與高度》閱讀原文:

  ①最近,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神奇的小昆蟲――沫蟬。

  ②沫蟬棲息在植物葉子上,分佈在世界各地。它的神奇之處在於跳起來的高度相當於它身高的100倍,這相當於一個人跳70層樓那麼高。因沫蟬的相對彈跳高度打破了跳蚤保持的紀錄,它被生物學家封為自然界新的“跳高冠軍”。

  ③研究認為沫蟬彈跳能力如此發達是為了逃避來自鳥和其他昆蟲的襲擊。

  ④從事此項研究的劍橋大學動物學家麥克羅姆說:“沫蟬的彈跳能力令人難以置信。這使它們幾乎不能被捕捉到。以前沒有人對它的彈跳進行過測量。”他在《自然》雜誌中描述:“就身體長度而言,沫蟬驚人的跳躍能力超過自然界任何一種昆蟲,跳躍高度超過了跳蚤,並且速度是跳蚤的4倍多。”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原來,它的後腿肌肉非常健壯,就像隨時待發的彈弓,可以在瞬間跳躍中爆發後腿蓄力。沫蟬在起跳前雙腿固定蓄力,起跳的初始速度為每秒3.1米,三倍於跳蚤的起跳速度。沫蟬起跳時承受的重力約為其體重的400倍。而有經驗的噴氣式飛機的駕駛員在起飛時最多隻能承受其體重7倍的重力。相比之下,跳蚤的力量只是重力的135倍。

  ⑦沫蟬之所以能打破跳蚤的起跳紀錄,是因為它能忍受起跳時約為其體重400倍的巨大壓力。

  ⑧這一現象足以讓我們反思:人世間,人和人所處的“高度”千差萬別,就在於他們對待壓力的態度不同。面對壓力,有人畏首畏尾,退縮不前,致使一生擔驚受怕,一事無成;有人從容不迫,堅強面對,於是在現實和眾人的“擠壓”下成就了人生的輝煌。

  《壓力與高度》閱讀題目:

  1.選文第②段加線句綜合運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2.選文第④段引用動物學家麥克羅姆的話有什麼用意?

  3.結合上下文,在第⑤段橫線上補寫恰當的句子。

  4.選文帶給你怎樣的啟示?

  5.選文語言生動形象,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壓力與高度》閱讀答案:

  1.列數字、作比較。真實具體地突出了沫蟬在跳躍上的神奇能力。

  2.引用動物學家麥克羅姆這位專家的話意在強調沫蟬神奇的跳躍能力,使說明更真實、更具權威性。

  3.示例:沫蟬為什麼能跳這麼高呢?

  4.示例一:壓力越大,能力越強;示例二:對待壓力的態度不同,所處的“高度”也千差萬別;示例三:科學發現無止境。

  5.運用擬人,將“小昆蟲沫蟬”人格化,使說明語言生動活潑;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說明語言生動形象。

  《辯證看壓力》閱讀原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歡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極少有人願意為他人所逼、受環境所迫.但是,外界壓力是客觀存在的,一般來說不受人的主觀意願支配,具有某種必然性.換個角度,用發展的、辯證的觀點看,外界壓力也有可能是人們獲得發展與成就的機遇和先導,並不一定都是壞事.

  ②從歷史上看,生存壓力帶給人類發展進步.在惡劣環境下,有巢氏“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鑽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飢餓之下,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農作”.可見,外在壓力迫使人類學會了 、 種糧食.人類社會能有今天這樣發達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克服外來壓力的奮鬥過程相關.

  ③對於做學問來說,壓力之下能產生出重大成就.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曹植的七步詩,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壓力下產生的.曹植富於才學,受其父曹操賞識,然而卻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稱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於七步之內成一詩,否則處死.曹植於悲憤之下,寫成了著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面對生死而成就的詩,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為中國文壇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諱言,如果沒有外界的種種壓力,許多人生活的基本軌跡就是循規蹈矩、安於現狀,而不是改變現狀、推陳出新.鐵人王進喜當年說過:“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有了壓力,就有了革命、創造、發明與發憤的動力,就有了創作和改變的願望與毅力.壓力能夠使人明確前進的方向.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壓力能夠讓人生髮出超常的毅力.被動和逆境給人寶貴的磨鍊機會,使人更能堅強不屈,表現出堅韌的美德.因此,壓力能夠激發出人們平常難以顯現的智慧和創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對壓力會有不同的態度,當然結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樣面對苦難和不幸,有的奮力抗爭,成了強者、智者、英雄;有的則被壓垮,成了乞丐、懦夫、失敗者.如同巴爾扎克所說“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面對壓力,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抓住機遇,有效應對,使壓力變動力,從而激發出創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潛力.

  《辯證看壓力》閱讀題目:

  1.***1***閱讀理解第二段劃線句,在空格處寫上相對應的內容.

  ***2***關於第三段,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段畫線句中三個分號“;”運用的錯誤,應該為頓號“、”

  B.本段畫線句運用排比修辭手法,強調對做學問來說,壓力下產生重大成就的例子有很多.

  C.本段畫線句屬於事實論據.

  D.曹植的七步詩不屬於理論論據.

  2.第①段劃線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3.請談談你對第④段中劃線句子“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的理解.

  4.第⑤段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作用是什麼

  5.***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5、 ***用發展的、辯證的觀點看,***外界壓力***也***有可能是人們獲得發展與成就的機遇和先導,並不一定都是壞事.

  ***2***本文的論證結構是*** ***

  A.總分總結構 B.並列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對比式結構

  《辯證看壓力》閱讀答案:

  1、***1***在惡劣環境下,有巢氏“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鑽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飢餓之下,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農作”.外在壓力迫使人類學會了蓋房子、煮食物、種糧食.

  ***2***A

  2、強調外在壓力的客觀存在,且給人以逼迫感,無人喜歡.從而為辯證看壓力做鋪墊,自然引出***中心***論點,並照應標題中的“辯證”.

  3、只有在順境中看到隱患,在逆境中看到希望,明確前進的方向,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或:真正的強者善於在順境中自我加壓,發現隱患,在壓力之下尋找脫困的出路,把握前進的方向.***

  4、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作用是形象有力,褒貶鮮明地使作者的觀點“不同的人面對壓力會有不同的態度,當然結果也就大不相同”一目瞭然,增強了說服力.

  5、***1******用發展的、辯證的觀點看,***外界壓力***也***有可能是人們獲得發展與成就的機遇和先導,並不一定都是壞事.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