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香的端午謝冕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謝冕作者筆下的端午非常有詩意,蘊含在這個節日儀式背後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氣味的,正是適應節候去瘟避邪的動機。下面由小編為你帶來關於香香的端午謝冕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香香的端午謝冕閱讀材料

  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飄萬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後來是雄黃酒,是年輕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裡充填著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後來就是竹葉包裹的粽子,滿街滿巷飄浮著粽葉的清香。進入五月,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浮動著端午特有的香氣,隱隱地、若有若無地散發在逐漸濃郁的節日的氣氛中。時序已是初夏,也許茉莉正在悄然開放,也許含笑正在蓓蕾,也許白玉蘭正在高處的枝葉間發出誘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著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氣。這是讓人著迷的香香的端午!

  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這節日恰在一年的中間,元宵以後,中秋以前,這是這一時段最盛大的節日。古時民間慶典,大抵總與節候有關,端午時節,天氣轉熱,百蟲萌動,百毒衍生,蘊含在這個節日儀式背後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氣味的,正是適應節候去瘟避邪的動機。端午到了,家家門楣插上紅紙圍束的艾蒿和菖蒲,說是門上懸劍,妖魔卻步,實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氣驅蟲。讓小孩們飲雄黃酒,給女孩們額前點硃砂痣,那些香囊中裝的也是一些中藥材的粉末。這些舉措,無不指向這個盛夏到來之前消毒驅蟲的實際,所謂的“菖蒲似劍斬千邪”即指此。

  ③我們的祖先是智慧的,他們能夠把實用的動機予以詩化,使人們在充滿詩意的儀式中享受節日的愉悅。記得幼時,節日臨近,家家都貼起對聯——在福州,對聯不光是春節張貼,一般節慶也都貼——記得一副對聯是:“海國中天傳令節,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時似懂非懂,倒是記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國”無疑,閩江貫穿福州城,說是“江城”,更是貼切。然而,農曆五月天,揮汗如雨,哪有什麼梅花?梅花又怎麼會 “落”?不懂了。後來讀唐詩,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漢樂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詩情遠不止這些,這個節日是為一位偉大的詩人而設,全中國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懷念屈原,但龍舟競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漢江上游的安康觀看過盛大的龍舟節。“扒龍船”***福州話***是為了尋找那位為理想投江的詩人——結果成就了一項驚天動地、萬民同樂的競技;包粽子,據說是給溺水的詩人送食物的,結果成就了一方傳統美食。全中國的人們都在這天包粽子紀念詩人,但全中國的人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廣西的枕頭粽,浙江的火腿粽,廈門和泉州的肉粽堪稱粽中極致,最為富麗堂皇——它是鹹肉粽:火腿、雞、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⑥在福州,母親包的粽子非常結實,她總是把專用的草繩固定在一處,一頭用牙咬著繩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緊緊的——母親此時有一種驚人的爆發力——因為母親的緣故,到了北方之後,常常感嘆他們包的粽子總鬆鬆垮垮的,好像總在敷衍,比母親的手藝差多了。福州粽子大體用花生或赤豆和著糯米做材料,不鹹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鹼***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黃色深到發暗,糯米鹼面的香氣,加上竹葉的香氣,非常的迷人。吃時蘸糖,與別處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閩都端午活動的重心是龍舟競渡。閩江流過城市中心,是極佳的競賽場所。競渡之前來自四鄉的龍舟分別在閩江各處整裝待發,龍潭角、鴨姆洲、倉霞洲各處都有健兒的身影。當然正式的比賽是在江面開闊處,萬壽橋下是中心,龍舟從上渡方向順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衝刺的時節,此時鑼鼓喧天千舟齊發,氣勢極為雄偉。當日我家住倉前山程浦頭,離江甚遠,也還是冒著夏日的酷暑前往觀戰。這時候熱辣辣的太陽直接照射著,毫無遮攔,即使如此,也不能減去我們的熱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詞寫的就是這個場面:

  涼船過處水生風,

  鰲鼓聲喧萬槳同。

  若個錦標先奪得,

  蒲葵扇系手巾紅。

  ⑧龍舟賽事緣起於悲苦的尋覓,而終於化成了民間的節日喜樂。漸至今日,不僅中國,遍及世界各處,成為一項體育專案。這是中國人偉大的創造。正如我在關於清明的那篇文字說的,我們的祖先能夠化解人間的苦難,將悲愴轉化為現世的享樂。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香香的端午謝冕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4分******  ******  ***

  A.文章開頭點題,寫出端午特有的香氣。這香氣來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葉、茉莉、含笑和白玉蘭等。

  B.“菖蒲似劍斬千邪”中的“似劍”,表面指菖蒲形狀像劍,實指它分泌的香氣有消毒驅蟲的功效。

  C.文章引用對聯“海國中天傳令節,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說明“我”嚴謹的治學態度。

  D.文章寫各地不同樣式的粽子,目的是襯托母親包的粽子結實,凸顯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E.謝冕的這篇文章,再現了家鄉的人文風俗並揭示其文化意蘊,寫出自己對故鄉、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小題2】作者的筆下,端午是詩意非常濃郁的節日。“端午的詩意”在文中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6分***

  【小題3】文中有兩處分別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詩句,請指出這兩處引用的作用。***5分***

  【小題4】 文中說“我們的祖先能夠化解人間的苦難,將悲愴轉化為現世的享樂”,作者為什麼這樣說?請聯絡你的生活經歷或閱讀體驗,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要求200字以上。***12分***

  香香的端午謝冕閱讀答案

  【小題1】B E

  【小題2】①蘊含在這個節日儀式背後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氣味的,正是適應節候去瘟避邪的動機。

  ②他們能夠把實用的動機予以詩化,使人們在充滿詩意的儀式中享受節日的愉悅。在福州,對聯不光是春節張貼,一般節慶也都貼。

  ③“扒龍船”***福州話***是為了尋找那位為理想投江的詩人——結果成就了一項驚天動地、萬民同樂的競技;包粽子,據說是給溺水的詩人送食物的,結果成就了一方傳統美食。

  【小題3】引用李白的詩,是為了證明福州對聯中的“梅花落”有出處,從而間接證明福州的節日儀式充滿詩意;引用董平章的詩,可以再現清朝的賽龍舟的場面,說明龍舟競渡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文章多處引用古詩,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學性。

  【小題4】包粽子給溺水的詩人送食,結果成就了傳統美食;賽龍舟尋覓悲苦的詩人,終於化成了民間的節日喜樂。我們的祖先能把原本是紀念苦難的活動儀式化、節日化,並逐漸賦予這儀式和節日以現世的積極健康喜樂人情化的內容。所以說“我們的祖先能夠化解人間的苦難,將悲愴轉化為現世的享樂”。其實這是我們民族“不忘過去,更著眼現世和未來”的生活觀的表現,體現出我們的智慧與達觀。春天是生命蓬勃生長的季節,但先人已去,我們難免思念,於是有了清明,祭祀祖先,這裡有一份莊重,但想念先人不是為了懲罰自己,而是要更好地生活,於是清明節我們踏青,親近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我們從各處回到自己祖先聚居的地方,兄弟姐妹相聚,讓散落各地的後輩子孫有一根親情線相連,讓我們更珍視生命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