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感恩事蹟範文

  學會感恩應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國傳統的孝文化是實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資源。營造感恩氣氛,培養感恩意識,學會感恩,是當代小學生應該重視的問題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1

  高家店鎮中心校

  辛 穎

  2011.06

  小學生感恩教育成果及案例分析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開學初,學校根據德育十二五規劃,把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教育目標,以德育教育為主陣地,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密切家校聯絡,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積極開展“感恩在心、感恩父母”系列德育活動,努力為學生的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

  作為班主任,我不但組織學生參加了學校的各項活動,而且根據本班情況開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

  一、積極宣傳,樹立學生的感恩意識

  在實施感恩教育活動中,我從宣傳教育轉變思想入手,教育學生要感謝祖國、感謝社會、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他人。

  1、及時制訂感恩教育活動方案。

  2、全員發動,向學生宣讀《感恩教育倡議書》,。

  3、張貼標語、懸掛條幅進行宣傳,如“感恩,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知恩於心,感恩於行”等。

  4、向學生播放和推薦感恩歌曲、詩文。如歌曲:《感恩的心》、《燭光裡的媽媽》、《春天的故事》、《常回家看看》等,詩文如《遊子吟》、《弟子規》《百孝篇》等。

  5、利用講故事、班隊會、結合語文書上的課文等全方位多層次地進行感恩教育的宣傳。

  6、圍繞“感恩在心、感恩父母”主題召開了班會,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感恩。

  二、認真組織,在活動中加強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重在活動,在活動中樹立學生的感恩意識。

  1、開展了“感謝父母養育我”活動。一是組織學生開展“算算親情帳,感知父母恩”的主題班會。二是佈置愛心家庭作業:每天至少為家裡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打掃衛生、洗碗、疊被、整理房間等。做一件令父母感動的事,如: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腳。在母親節和父親節向父母說一聲“謝謝”,道一聲“辛苦了”,送一句溫馨的祝福,記住並祝賀父母的生日。

  2、開展了“感謝老師教育我”活動。一是班級開展“我和我的老師”講故事活動。二是開展“尊師重教活動”:使每個學生都會講文明禮貌用語,見到老師主動問好、行禮。要求每個學生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學生守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3、開展了“感謝同學幫助我”活動。召開了一次以“牽手同學、共同進步”為中心的主題班會活動,倡導同學之間相互幫助,掀起同學之間互幫、互助、互學、互進的熱潮,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4、開展“感謝社會關愛我”活動。開展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的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更加努力,勤奮讀書,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5、開展“感謝自然賜予我”活動。結合實際,開展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6、利用節假日、紀念日開展各項活動。如清明節祭掃、緬懷革命先烈活動,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合唱、演講、講故事比賽,激發學生愛國、愛黨、愛家的情感。

  7、大力實施校本課程——經典誦讀。以“讀經典,做感恩人”為主題,通過班隊活動、師生參與以及家校互動等多種途徑和形式,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一是把經典誦讀排進課程表,每週開設一節國學經典誦讀課,主要內容有《弟子規》、《三字經》、《百孝篇》、《千字文》、《增廣賢文》、唐詩宋詞。靈活引導學生進行經典吟誦、演講、唱讀等親近經典活動。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我還倡導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誦讀方法,做到四個一***一誦、一聽、一看、一寫***。“一誦”是充分利用每天課前三分鐘,開展“課前一吟”活動。“一聽”是在每節課後的2—3分鐘時間,讓尖子生朗讀《三字經》、《弟子規》、《百孝篇》、《千字文》中簡短易記的經典名句,讓學生在輕鬆自然、毫無負擔的情況下感受經典,達到耳熟能詳的效果。“一看”是通過出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名篇經典,且在黑板的一角,每週都會摘抄一首古詩,讓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將古詩文記住。“一寫”是讓學生把教過的詩文經典用筆記本抄下來,以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受到教育。

  三、家校聯袂,形成合力,構建感恩網路。

  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家校聯絡卡,加強與家庭的聯絡,達成共識,整合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家長們對感恩活動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援,他們言傳身教,努力做孩子的表率,認真配合感恩教育活動。我還大力營造感恩教育氛圍。一是在網上下載《媽媽再愛我一次》、《漂亮媽媽》等感恩電影讓學生觀看,並作觀後交流,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憾。二是組織孩子學唱感恩歌曲、誦讀感恩文章,講述感恩故事等等。三是全面鋪開“親子閱讀活動”,積極引導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國學經典,同享一份天倫之樂”,增強了家長與孩子的親子情趣,使家庭更加和諧。四是老師、家長利用手機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小學生感恩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現象:

  2011年5月,學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要求每個班級開展一次以“感恩”為主題的班隊會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為此課下我精心準備了材料。

  上課前我飽含深情地為學生們朗讀了一首關於讚美母愛的詩歌,匯入我今天班隊會的主題,並且要求全班學生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採用不同的方式來為自己媽媽慶祝!祝她們節日快樂!沒想到同學們聽到我的話剛開始是一臉驚奇,然後交頭接耳地竊竊私語著。之後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議論著,看

  著孩子們臉上那種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動。微笑著說:“我們每天都在媽媽的愛中長大,同學們誰來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愛你的?媽媽做的哪些事讓你感動? ”

  我以為聽完我的話,學生會有很多話來說,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的臉上居然出現了一臉茫然的神情,甚至有些孩子說,沒覺得有什麼感動的地方。我大驚,接著循循善誘道:“你們看,媽媽每天那麼忙,還要給你們洗衣服,做營養豐富的食物,你生病了還要衣不解帶地在旁邊照顧你,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頂著各種壓力,多不容易啊!他們多愛你們呀„„”

  不想有學生漠然地說,他們做的都是應該的,照顧我們是他們的責任,等我以後長大了,做了爸爸媽媽肯定也會像他們這樣啊。難道這就是愛嗎?那樣的話,愛也太平淡了吧,哪有偉大之處啊!聽著學生這樣的話,令我震驚!

  我慢慢啟發學生,教育孩子們。最後我讓學生來說說平日裡父母做了哪些讓你感動的事,結果不盡人意。學生說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時父母照顧自己啊,過年過節給自己買新衣服啊,但卻缺少真實和細膩。想到平日裡家長打電話也對我傾訴過孩子不懂家長的辛苦,不知道感恩,還一天到晚抱怨家長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對。

  看著孩子們逐漸喪失了“感動”功能,不由得引起我的擔憂。

  二、診斷與分析:

  “感恩”,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對親人的愛護,朋友的關心,老師的關懷,陌生人的幫助,彷彿和自己沒有絲毫的關聯,或者認為這些本來就是應該賦予他的,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在很多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感恩”已經成為一個盲區。而造成這種現象,經過調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缺乏感恩氛圍,孩子不會感恩

  要使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首先要讓孩子處於感恩的人文氛圍中。讓他們感受周圍的人是如何對世界、對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後,將影響他們自身形成這一品質。而現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很少為孩子營造感恩這樣的氛圍。甚至家長、老師經常在不經意間表達、宣洩了對生活、對社會及對他人太多的不滿和埋怨,以至於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關愛缺乏瞭解,更別說是感恩了。

  ***二***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對感恩教育的正確理解,表現為兩種傾向:

  一是父母總是會一廂情願地付出,造成孩子認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當然的。家長沒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過程中是否讓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個別家庭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錯了,就開始訴說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實恰恰相反,這給孩子造成了心理負擔,它暗示了“我付出給你,你要償還”,這樣孩子就算回報也不是出於真心的,孩子會以“形式對形式”來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頭腦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種任務。

  ***三***學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下,競爭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認,在大部分的學校,德育課程仍然屬於副科,不管是在教學上,還是思想認識上,學校都以文化課為主導方向,往往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而且,在當前的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說教的傾向,說得多,做得少,對學生缺乏情感體驗,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顯著。對於學校開設的這些德育課程,大部分的學生和教師在思想上都不重視,也就導致了學生對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感同身受。

  三、措施與效果

  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感恩,並回歸現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它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生活。

  為此,我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在學校教育中創設氛圍實施感恩教育

  要使學生學會感恩,樹立感恩意識是前提,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並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因此,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並以此形成感恩意識,教會學生感恩。我具體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步從感恩父母開始,製作親情小檔案。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他們的年齡嗎?你知道父親節和母親節是哪一天嗎?父母為你做過什麼,你又為父母做過什麼?你的感受是什麼?„„從中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父母的恩惠。第二步學唱感恩歌曲、寫感恩日記,發感恩簡訊,利用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讓學生在家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第三步發揮榜樣的作用。利用班會課引導學生講述感恩故事、蒐集感恩名言等到一系列活動,用身邊事去感動學生,用身邊人去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中。

  ***二***在成人的示範作用下引導學生感恩

  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這就離不開成人的示範作用,作為老師和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當孩子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時,教師和家長要示範孩子對別人表達感激之情。當孩子們受到這種影響,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在家長會上,我會要求家長,無論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別忘了帶上孩子去看望雙方的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間要相互尊重、關愛和體貼,在不知不覺地慢慢影響、感染孩子。作為教師,為人師表,在日常生活中要關心、尊重、理解學生,敬重同事,謙虛友善,互相幫助。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給學生貫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時一個歉意的表示,一個抱歉的微笑,一句溫柔的話語,就是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會讓別人感受到愛,久而久之孩子會在這樣的氛圍下,會不自覺的表達自己的愛與關心。

  ***三***在社會生活中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去感恩。

  平時實踐活動中我在有意無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觀念貫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讓孩子學會感恩,作為教育者要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為此我開展了許多班級活動,讓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進班級。在校內,我組織學生開展感恩演講、講感恩故事、寫感恩日記、感恩卡評比等一系列活動;在校外,我組織學生走進敬老院,讓學生給老人們讀書讀報,打掃衛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同學們之間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了,懂得了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

  通過這一學期堅持不懈地教育引導,以及家長的大力配合,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現在把“知恩”、“感恩”、“報恩”不僅體現在口頭上,而且能落實在行動中。許多家長欣喜地告訴我,孩子知道心疼體諒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學習生活中,班裡同學之間變得更加友愛了,當別人遇到困難,也會慷慨解囊,得到幫助的同學也能誠心的說聲“謝謝”。6月份學校組織“一元基金”捐款活動,同學們都將自己平常節省下來的零花錢全部捐出去,他們終於體會到自己是多麼幸福。平時很多同學深有感觸地對我說:“以前都是自己不懂事,不懂得珍惜,其實母親是世界上最辛苦,最偉大,最可愛的人,我們一定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最好的成績來回報她們!”

  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繼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我相信學生會為我交一份滿意的試卷。

  2

  她叫劉睿,今年8歲,在大律小學二年級讀書。別看她只有8歲,個子不高,小巧玲瓏的,但這個“小不點”個性活潑開朗,能說會道,語言風趣,深得父母、老師和同學的喜歡。她是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榜樣,還是父母的好女兒、周圍朋友的開心果,被大家公認為大律小學二年級的“感恩小明星”。

  在父母的眼裡,她是孝敬長輩的好孩子。很小的時候她就懂得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她的父母都很忙,放學後她就主動幫父母摘菜、學著包餃子;吃飯時幫著拿碗筷、盛飯;吃完飯爭著洗刷碗筷。有好吃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是爸爸、媽媽。他知道家中經濟條件不好,所以她平時從不亂花錢,不隨意伸手向爸爸媽媽要錢。每當逢年過節,她都會送上自己親手做的賀卡,獻上一支祝福的歌。她從小就知道見到鄰居的爺爺奶奶要主動問好,深受左鄰右舍的喜愛。在學校,她也不忘對同學們講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要善待父母,尊敬長輩和老師,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他同學。

  在班主任的眼裡,她是認真負責的好幫手。她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以身作則,對同學熱情幫助、團結友愛,她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因為她知道“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她對班級工作認真負責,中午老師不在的時候,她就是代理小老師,把班級管理得井然有序。同時,除此之外,她還是一個非常節儉和充滿

  愛心的學習委員。

  在任課老師的眼裡,她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劉睿學到了許多本領,她會唱歌、會畫畫、會念兒歌、她還會做算術,每次問她,為什麼這麼優秀,她總是說,“有老師的教育和培養,我才能進步。”學校舉行的朗誦比賽、學會感恩等主題班會活動,她都積極參加,總是取得較好的成績。老師也非常欣賞她的才智和為人,時時刻刻關心呵護她的成長。

  在同學們的眼裡,她是熱心助人的好夥伴。上課,她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勇於發言,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將當天所學知識消化掌握;課後,她認真做好作業,自覺堅持寫日記,並提前預習好次日要上的新功課。學習中遇到難題她最愛鑽研,虛心好問,勤于思考,有時會因一個問題與同學爭得面紅耳赤,直到找出正確的答案為止。她品學兼優,善於團結同學,人緣很好,和同學關係密切,同學們都願意接近她,更因為她樂於助人,在班上威信很高,同學們只要有困難,就會去找她。她只要力所能及,都會伸出熱情之手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們,從不推辭拒絕。她還喜歡活動,操場上,經常有她和同學們活躍的身影、清脆的笑聲和歡呼聲。

  她,忽閃著一對會說話的大眼睛,時常面帶微笑,一眼望去並沒什麼特別,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小學生,樂於助人,工作負責,成績優異,全面發展。她自上學以來,一直勤奮好學,加上聰明才智,因此獲得了驕人的成績和榮譽。她的確是一個感恩小明星。

  3

  他叫郭涵,今年7歲,在陳倉區縣功鎮中心小學一年級一班讀書。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媽媽腿部受傷至今還未完全康復,他主要由奶奶照顧。所以平時會幫家裡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特別是通過5月5日學校舉行的“感恩周”活動啟動儀式和5月6日利用晨會時間,班主任帶領學習的“2014‘感恩周’活動倡議書”後,郭涵很激動,回家後就說老師佈置的任務:為長輩洗一次腳,洗一次襪子,洗一次碗,疊一次被子,打掃一次衛生,記住父母的生日等等。說完就立馬行動了!

  做飯時,幫奶奶淘米、摘菜、洗菜;吃完飯後,幫忙收拾碗筷、洗碗、擦桌子、掃地;沒有休息,又端了半盆水洗髒了的套袖、襪子等小衣服,晾衣服。還幫奶奶提水、拎東西。媽媽行動不方便,給媽媽倒水拿藥,幫媽媽擦藥酒、按摩,學著照顧媽媽。奶奶上了年紀,忙了一天累的腰痠背痛,還要給自己批改、輔導家庭作業,很辛苦,應該感謝奶奶,又給奶奶捶背、洗腳。媽媽奶奶看著孩子一下子長大了,懂得了感恩,感動的熱淚盈眶!

  平時大人忙的時候,郭涵會幫弟弟穿衣服、穿襪子、穿鞋,疊被子,陪小弟弟玩。有好吃的也會主動給奶奶、媽媽、弟弟留一些。他從不亂花錢,更不會隨意伸手向大人要錢!

  在學校,郭涵尊敬老師,有禮貌,見面就問聲:“老師好!”身為勞動委員的他關心集體,不怕苦,不怕累,天天協助同學做好衛生工作,,還積極分發作業本。他團結同學,樂於助人,人緣很好,同學們都願意接近他。還有他把偶爾撿到的紅領巾、文具、錢等都會上交給值周老師,這充分的體現了他拾金不昧的崇高精神!郭涵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這是對老師的勞動所作出的最好的回報!

  郭涵沒有太動人的感人事蹟,但這次的“感恩周”活動更讓他知道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讓他對任何事情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他認為,奶奶上了年紀,要每天照顧自己不容易,應該感謝奶奶;爸媽養育了自己,應該懂得感恩;老師傳授知識教育自己,對老師感恩;同學之間幫助,也應該感恩……..

  家長被孩子的行為深深的感動了,激動的說:“非常感謝學校開展的感恩周活動,讓孩子更懂事了,讓孩子從小就增強了知恩、感恩、報恩的意識,從小事做起,培養了孩子的孝心、愛心、及感恩之心,對孩子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