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的精選例文素材

  高中作文教學應該使學生終身受益,應該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而不應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只為高分,結果令人只嘆高分低能。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大地為什麼會有高山和峽谷?人間為什麼會有高尚和卑下?……這一切的疑問猶如吹自四面八方的風籠罩著這個煙霧交錯的世界。立於天地間,誰能擺脫紅塵的牽絆,拋開一切俗念去問,去認知呢?

  有的人去問了,但那不是為了認知,而是往自己的臉上塗上一層油光而已;有的人想認知,卻不知道怎麼去認知。因為,他不想底下他那高傲的頭顱去問一下。到頭來,問和認知都在話語中隨風而去,而沒有在行動中落實下來。這是很可悲的情況。

  世人誰都會有疑惑。屈原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忠心只有在滔滔江水中實現;岳飛疑惑為什麼自己的精忠報國只有在“莫須有”的罪名中落幕;孫中山疑惑為什麼自己的“三民主義”只有在口號中閃光。他們都有疑惑,卻都落了個同樣的結果——失敗。因為他們沒有隻有疑問,而沒有去認知事物的本質。哥白尼有了疑惑就去問,否認了“地球中心說”,證明了“太陽中心說”,贏得了文化巨人的稱號。這就是問和認知的重要性。

  大智大賢尚且如此,渺渺眾生又怎能撥開疑惑這團煙霧呢?其實,要想撥開這團煙霧,是很簡單的事情,那就是去問,去認知。只要做到了有疑惑就問,又何愁不能認知呢?人,只要“不恥下問”,又何嘗不能認知呢?這因為,問是認知的基礎,認知是問的結果。

  我們知道:沒有人知道我們心中的曲折。然而,我們早已習慣去適應別人的需要,讓自己人生的陽光通過別人的反射而獲得。真理無人能推翻,因為它早與人們的認知心理息息相關。在疑惑的牽絆下,一切都有了約定俗成的定論。地廣人多的中國為什麼至今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與此多多少少有點關係。不能否認悠久的歷史風情早已澆鑄了一種順從的心理,也不能否認這種順從價值。但鐵的原則有怎能讓順從去牽絆呢?

  在科學技術一體化的今天,難道讓順從做後盾,就能開拓一片嶄新的輝煌嗎?世界需要的是認知,是有疑而問。而不是順從了就有糖果吃的甜頭。

  有疑不問,就會讓認知陷入迷惘的泥潭,讓認知像栓了線的鴻鵠一樣不能翱翔於天空。真正的認知是要撥開順從的煙霧,脫去有疑不問的虛偽外衣,讓真的世界猶如初生的嬰兒般再現於眼前。

  二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麻痺大意的代價》。

  1994年12月8日下午4時45分左右,新疆克拉瑪依市友誼賓館正在舉行學生彙報表演,當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無盡的歡樂時,突然臺上聚光燈引燃幕布發生火災,致使325人死亡,其中288名是9——14歲的少年兒童。

  2003年11月24日,莫斯科交誼大學,由於一學生在宿舍裡違規用電引發火災。11名中國學生死亡,2人失蹤。

  2004年7月16日早,在印度南部的克里希納學校發生特大火災,死亡90名學生,大多數死亡的學生的年齡在6——12歲之間,其原因只是因為電線短路引燃了學校的茅草屋的屋頂。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擺在了面前,誰不為此而感到惋惜的呢?誰能不感到心痛呢?還有很多很多的青少年,還沒有來得及為國家出一份力,還沒有實現自己心中美好的願望,還沒有報達自己的父母呢,就被無情的惡魔——火災奪去了生命。一張張稚嫩的笑臉,一個個甜蜜的微笑,一陣陣天真的笑聲,都被火災吞沒了。

  罪魁禍首是誰?火嗎?不,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疏忽,是我們的僥倖心理,是我們的麻痺大意釀成的!《三國演義》裡,有句話說得好:“大意失荊州。”這句話人人都知道,可是在生活中呢,人們往往還是重蹈覆轍,犯同樣的錯誤。

  當你走在大街上,隨便扔一個沒有熄滅的菸頭,沒關係,小事一樁,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菸頭點燃了易燃品發生了火災,怎麼辦?電線用得時間太長了,沒關係,只要能用就行。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電線短路了,點燃了易燃品發生了火災怎麼辦?當你在家裡,在沒有任何的保護下玩火,沒關係,反正危險是不會走近我的,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一不小心點燃了易燃品發生了火災怎麼辦?沒關係,沒關係,一聲聲的沒關係,讓危險一步步的逼近了我們,一次次的麻痺大意,讓安全的保障,一次次地減少。

  麻痺大意這個“害人坑”,有許多人都不經意的跳了下去,並拉上了更多的無辜的人。人們只想到仇恨這個坑,卻沒有想到,只要你細心的留神點兒,你就會避開它。

  同學們,老師們,讓我們遠離火、麻痺大意,因為它會讓國家失去棟樑,讓父母失去兒女,讓社會失去人才。而得來的,只有無盡的淚水,無盡的思念和無盡的傷悲。讓我們都告別麻痺大意吧!讓火災遠離我們,讓傷痛遠離我們,讓我們的生活永遠幸福快樂!

  謝謝大家!

  三

  小學這些年中,我讀過不少書,其中印象深刻的書也不少,但有一本書,我看了又看,每一次看這本書,我都會聯想到我自己的一些事情。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孤女努力記》。

  書中的主人公名叫佩玲,祖父非常富有、善良,但是雙目失明的祖父性情古怪。原來佩玲的父親

  為了與母親生活在一起,離家出走。由於父母相繼去世,佩玲不得不歷盡千辛萬苦來到祖父的工廠做工。但是祖父一直記恨他們,佩玲不敢直接相認,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祖父認識她。而祖父管轄的縣鎮有上萬人,佩玲年齡又小又是初到這裡,要想在人群中成為精英,想要見到祖父,可是難上加難啊!而佩玲憑著不懈的努力和堅定的信念,所有困難都難不到她,最終她和祖父相認,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佩玲,一個年齡與我相仿,父母雙亡的女孩,卻已學會了堅強,自己生活,堅持不懈,憑自己的努力去尋找幸福。而以前的我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一遇到一點困難就靠父母的女孩。在學習上,我遇到一點難題就不想再去思考、再算算,而是立刻問父母,有時侯馬馬虎虎混過去。不止在學習上,我幹其他事情也一樣,遇到困難就想放棄。所以,我幾乎什麼事情也幹不好。

  而看了這本書以後,我若有所思,為什麼她的生活那麼坎坷,最後卻能獲得幸福呢。我漸漸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此後我學習不再是懶惰、對難題退縮了,反而更加喜歡鑽研難題,我漸漸的覺得解決困難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學習上的困難解決了,生活上,我也不再向那些可惡的家務活低頭,。我想現在,即使父母不在身邊,我都可以自理好我的學習,我的生活,不再是以前那個畏懼困難,甚至向困難低頭的女孩了。

  如果佩玲不是書中那個虛幻的主人公,我真想當面感謝她。仔細想想,生活中不是也有許多像佩玲這樣的人嗎。她並不是虛幻的,而是實實在在的。

  書的魔力就是那麼大,可以讓你領略到其中的樂趣,可以開闊你的視野、陶冶你的情操,可以領悟到你從未領悟到的哲理,可以使你改頭換面……多讀對你有意義的書,可以改變你的命運,可以讓你變得更加充實。像我一樣,讀一本好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