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散文教案
優秀的散文作品中湧動著作家對生活和人生的深層感悟和對社會現象、生活態度、人生真諦的註釋。教師應重視散文主體性特徵的把握;抓住不同品類散文的特點;理清散文的思路;啟發學生聯想感受意情;引導學生朗讀成誦,增加積累,通過這些途徑,才能有效進行散文教學。那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可以說婦孺皆知,學生應該有所瞭解。本單元的選文都是愛國注意題材,旨在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英雄們的壯舉,增強正義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課在設計時,也將圍繞這一單元目標展開。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單元目標: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③初步瞭解民歌的特點。瞭解“互文”等修辭的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②複述法。③品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鑑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④點撥法,學習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及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匯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匯入新課。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美
首先師示範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後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可汗燕山鞍韉鳴濺濺撲朔迷離金柝
接著,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節主要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奏明快的語言特點,並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餘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奏讀出歸家喜悅。
第三環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首詩情節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複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餘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環節:賞析人物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中看出木蘭是一個﹍﹍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並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節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後舉手發言。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學生深入文字、感悟文字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
可以在學生說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範。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凶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後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節:競背。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在3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快最準。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背誦《木蘭詩》。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複習齊背這首詩,回憶: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木蘭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複習人物形象與鍛鍊概括能力。
第二環節:學習本詩中結構安排的詳略、繁簡,運用點撥法,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並能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趙薇版的《花木蘭》的視訊,一分鐘。其中多是巨集大戰爭場面的渲染。這個視訊承接上節課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髮出詳略的安排問題。
①《木蘭詩》裡有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場景?寫的是什麼?
明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木蘭奔赴戰場,速度極快,像飛一樣的。用了誇張的修辭。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的是邊疆的夜景。這裡有很大想象空間。
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的是戰爭的殘酷,徵人歸來。
思考②為什麼刻畫一個戰鬥英雄,卻沒有戰場上的詳細描寫,詳寫的是什麼內容呢?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對話、出發前的準備、木蘭歸來的情形。
總之,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
點撥:繁簡詳略跟作品要表現的形象,表現的主題有關。
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發言。
師總結:這首詩不是要塑造一個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種種優秀品質。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板書***
女兒情懷英雄形象
***詳***↓***略***
熱愛和平的傑出巾幗英雄
學習寫作手法,不僅是為了研究本詩的佈局謀篇,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第三環節:瞭解本詩作為民歌的語言特色。
我設計的過渡是: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一方面是因為木蘭這個形象惹人喜愛,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它的語言特色。
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然後完成課後題“互文”“排比”“頂針”的用法
第四環節:比較閱讀
提供一段同題材的散文,初步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裡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餘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①《木蘭詩》中與上文“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幾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以木蘭的口吻給父母寫家書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感受文字後木蘭細膩的女兒情感。
2默寫《木蘭詩》
總之,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情,採取誦讀、討論、品析、寫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走入文字,走入木蘭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的概括、想象、賞析、寫作等多種能力。
二
散文是我國文學史上源遠流長而又成就卓著的一種文體。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許多作品,氣勢恢巨集,曲盡其意,為後世散文提供了可貴的借鑑。“唐宋八大家”的不少作品,寓意深遠,委婉多姿,至今依然閃爍著迷人的光彩。——不過,這裡所說的散文,指的是與韻文和駢文相對而言的散形文字,也就是凡不押韻,不重排偶,行文比較自由的文章,皆是散文。這與我現在談的散文是不完全相同的。我這時談的散文是特指現當代散文。
現當代散文作為與小說、詩歌、戲劇、影視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在現當代文學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然而,對於現代散文的概念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現代漢語詞典對散文一詞是這樣解釋的:“散文”①指不講究韻律的文章***區別於‘韻文’***。②指除詩歌、戲劇、小說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隨筆、特寫等。對於這樣的解釋,不僅學生,就連我這樣一箇中文系畢業的語文教師來說,都無法形成一個明確的散文概念。根據這樣的解釋,只能把散文理解為除詩歌、戲劇、小說外的文學作品,這樣一來散文這一定義的外延顯然就比它的內涵大得多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在接受了近十年的語文教育之後,對散文的瞭解也隱約只是“形散而神不散”這一模糊的特徵。
究竟什麼是散文?散文是什麼?這似乎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盲區。幾乎沒有一個老師會去正面觸及它。講到散文也只是把頭腦裡“隱約”的“形散而神不散”那一套搬出來搪塞一番。至於學生問起什麼是散文之類的話來,大概就只能用現代漢語詞典做一下擋箭牌了。此外,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者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儘管中學語文當中,有眾多的課文皆屬散文,但編者總會盡可能地避免它們直接以散文的形態出現。比如:中學語文七年級***上***前三個單元都是散文,而編者給第一單元冠之以“敘事性的記敘文”,第二單元則稱之為“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只有第三單元寫景的文章編者才稱之為“散文”!同樣的,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則是稱為“狀物類記敘文”。
誠然,編者以記事、寫人、狀物來給記敘文分類,確實能讓學生對記敘文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但這樣的編排方式給學生造成的錯誤認識卻是不可挽救的。學生會認為“只有寫景的文章才是散文”。當然,細心的同學還會發現:第一課《風箏》選自魯迅散文集《野草》;其他課文也大多選自散文集。如此一來,學生就迷惑了:這些課文是記敘文還是散文?到底什麼才是散文?這一個問題學生恐怕直到八年下仍舊無法解開,因為這時候又有了朱自清的《背影》等記敘性散文。此時的學生恐怕只有更迷惑了:到底什麼是散文?散文與記敘文有什麼不同?
此外,中學語教材中不管是單元說明還是教師用書似乎都在有意地避擴音及散文。其他諸如記敘文、說明文,編者都會對文體概念、特徵作詳細的介紹;而提到散文時,儘管是第一次提及,也只是簡單地說,“這是散文”。
教材的忽視,老師的迴避,就演變出中學散文教學的盲區。缺乏對文體的認識,老師當然就不敢再做散文寫作方面的訓練,而散文在我看來就如朱自清所說的,“是那些‘懶惰’和‘欲速’的作者,‘較為相宜的體制’”,是最適於學生練筆的一種文體,而如今散文寫作教學卻變成了空白。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並不在於老師或教材,而在於散文字身的獨特性。中國現代散文從建構伊始,就沒有很明確的界說。一些先者也只是以一些“小品文”、“隨筆”、“寫在紙上的談話”之類的話來解說散文,沒有明確的概念。直到現在似乎不是如此。陳家生先生在《高等教肓寫作教材》中提到:“真正作為文學體裁之一的散文概念,是“五四”以後才出現的。它指的是與小說、詩歌、戲劇、影視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六十年代後,散文的概念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包括報告文學、雜文、小品、回憶錄等。狹義的散文指取材廣泛,篇幅短小,能靈活地記敘見聞、自由地抒發情感的一種文章體裁。這種狹義的散文又可以分為記敘散文和抒情散文。”
如果以廣義的散文來組織教學,容易與記敘文產生矛盾。因為陳家生先生在記敘文當中提到:“記敘文包括:訊息、通訊、報告文學、人物傳記、回憶錄、速寫、小說、故事、童話、遊記、記敘散文等等”。這裡對記敘文的界定又有大小概念矛盾之嫌。似乎應該把報告文學、回憶錄等歸入散文當中。當然這個問題也不是就無法解決。我們只要用狹義的散文概念來編寫教材組織教學,就可以避免以上的種種問題的出現。
首先,明確文體。可以分為記敘文體、抒情文體、議論文體、說明文體和應用文體。同樣的,散文也可以分為敘事性***敘事散文***、抒情性***抒情散文***、議論性***雜文、隨筆***三種。如此來組織教學,學生就對散文就能形成比較系統的認識。而且能兼顧記敘等文體的權威性與散文的獨立性。比如在教授《風箏》這一課時,首先應該明確,這是一篇敘事性的記敘文,它具有記敘文的六要素;其次,它又是一篇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的記敘散文。如此一來,學生就明白了,記敘散文是記敘文的一種。
當然,要扭轉當前這種忽視散文的獨立性的教學現狀,除了要老師付出相當的努力,教材的編著者也應該改變觀念之外,理論界也應該為散文正名,不要再讓中學的散文教學走進只有“形散而神不散”這一模糊概念的盲區了。
三
一、情景交融,美不勝收
作者寫文章,胸中有一定的情境,才能用生花妙筆勾畫出一幅幅鮮明的生活圖景,由景入情,優秀的散文往往意境優美,情景交融,美不勝收。教學這類散文,教師要善於把握作品的內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觀景,啟發學生髮揮自己的聯想、想象,步入作者描寫的美妙境界,《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種寫法:一是直接抒發情感。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蹟”“怪事”,突出它的“溫晴”,顯得情真意切,結尾一句蘊含著“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的情意。二是創造意境,流露深情。如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把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把濟南老城說成是“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在優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的讚美真情。三是虛實結合,展開想象,抒發熱愛之情。如“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不但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喜愛之情。要讓讀者感動,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摯,娓娓道來,情懇辭切,猶如與不見面的讀者促膝談心一般,不是在進行招感情上的交流。
二、追根溯源,理解內涵
閱讀散文的核心是理解,最基本的要求是通過詞句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時要注意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而要理解,可以在識別、再現、探疑等方面下工夫。如《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優美散文,文章一開始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天空寫起。然後、便是故鄉“春二月”的回憶,是“一片春日的溫和”。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徵,是美好青春的象徵,它引導讀者進入“久經逝去的春天”。《風箏》很親切地表現著春天,對青春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他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無疑損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無比遺憾的。如本文篇末寫到:“我倒不如躲到蕭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是作者的悲憤,也是人民的悲憤。由此可見,對於“春”的渴望和對於“冬”的抗議,也正是《風箏》的又一個重要的思想內容。捉住矛盾促使學生思考是培養學生理解散文的一種有效方法。積極思考,追根求源。教散文時,積極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探究疑難,學生就能體會到紙的背後的內容,加強對寫作意圖的理解。
三、傾情鑄言,言語意濃
一篇好的散文不僅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而且語言也很有特色,人們常把最精煉、最有感情色彩的語言稱為詩的語言,散文的語言在音樂性、節奏感等方面雖不如詩強烈,但同樣講究和諧悅耳,講究準確、生動、精煉、優美。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意境美、形象美的同時,應特別注意語言的咀嚼,推敲它怎樣來表現豐富的內容,抒發濃厚的感情。如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散文以記敘為主,但其中不少語言含有詩意,字詞凝練,句式整齊,音調鏗鏘,感情濃烈,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如“目不窺園,組不下樓,兀兀窮年,歷盡心血”。十六個字內容豐富,一個“瀝”字深刻地表現了聞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的澆灌學術研究花朵的鑽研精神,精確凝練。在教學時,帶領學生含英咀華,學生可體會到:散文中運用詩意的語言能增添文章的濃度,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能更為深刻地表達主題,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流給人以激勵、鼓舞和感染。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感情的外衣,形象、生動、優美的語言能給作品添翅加翼。祖國語言寶庫中有無盡的寶藏,佳作多如天上璀璨的明星,深入進去,樂趣無窮。總之,教學散文必須把握散文的靈秀之美,通過朗讀、吟誦、分析、咀嚼,引導學生進入藝術的神聖的殿堂。感受文中美好形象,高尚思想的陶冶,與作者的感情的細流或波濤發生碰撞,從而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上學習借鑑感受散文無處不在的靈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