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學習心得總結
課堂教學的發展是迅速,複雜多樣的。以下小編為你帶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1
通過對高效課堂有關內容的學習,我懂得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課上我們不僅要好好講課,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文課堂的發展是迅速,複雜多樣的。不過,我認為,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的新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從高效課堂的理論中我有以下的體會:
一、教學目標把握要準確。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作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讀《標準》,嚴格按照《標準》的要求對照執行。教學目標的定位。就跟打籃球一樣,籃筐太高了學生再怎麼努力也投不進,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而籃筐太低了,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灌進籃筐,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導致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分離。教學目標的制定還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
二、教學環節設計要合理
就閱讀課來說,教學環節的設計基本採用“四步導讀”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師誘導下學生初讀課文,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第二步,在老師引導下學生細讀課文,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第三步,在老師指導下學生精讀課文,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第四步,在老師輔導下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學會運用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始終處於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教師的一切啟發引導都是為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提供服務。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讀”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生生間、師生及教材之間的雙向多邊的互動反饋。“四步導讀”模式符合《標準》提出的教學理念,這樣的流程的設計是合理的。
當然,對於不同型別的課文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適當調整或刪減,形成靈活的教學風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變的。
三、課堂教學提問要精當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問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問的難易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 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提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學生答案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不引導,反覆追問,讓學生再答,直追到與自己的標準答案一致為止。這種鍥而不捨一再追問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思維的靈性。
篇2
“345”的含義從狹義上的理解為;三個階段;指課前延伸——課內探究——課後提升;四個環節;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鞏固拓展;五課型;指新授課——複習課——講評課——閱讀寫作課——實驗探究課;包括特殊課型,如英語課,音樂,體育,美術,微機課,還有如安全,環境,傳統文化,人生規劃等地方課程。
“345”從廣義上分析,***一***它符合新課程的標準和要求,如新課程要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二***符合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三***基於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理念,***四***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五***變“勉強”教育,為主動學習,***六***更加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有效教學”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等理論。
正因如此,現在大家都在推行“345”課堂教學,但校與校之間,教師之間,教研員之間,對“345”含義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甚至有些出版的關於“345”解讀方面的書,很多觀點,本人不敢苟同,如,有的把“三個階段”理解為“三步驟”,不管什麼課型,全部要按照課前延伸,課中探究,課後提升來進行教學設計,再在課中探究部分滲透四個環節,這是大錯而特錯的,課的課型不同,特點不同,要有不同的流程,要靈活運用流程中的各環節,課堂是動態的,你固定不變,勢必把教師框在模式裡面,課堂更加呆板,更加機械,我也多次講過;“今天的教學,是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當學生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的時候,教師要正確引領,不是老師設計好了,牽著學生走,學生總是跟著老師的思維走,圍著教師轉”;“我們不能再把孩子教到教材裡面去。。。。。”;“我們再也不能讓學生的脖子上再長上老師的腦袋”,“老師要做一個趕海的人,把學生引領到知識的海洋,讓孩子做大海中的一條小魚,他要去尋找海洋中的微生物作為食物,使自己茁長成長,他要去迎擊風浪,在大風大浪中鍛鍊,他要去躲避大魚吃小魚的殘酷現實,學會生存;他要做大海上空中的一隻海燕,搏擊長空,自由在的翱翔藍天。。。。。”等等。試想如果這樣固定教學模式,我說的這些老師怎樣在課堂上完成?
另外,課前延伸是指什麼?教學設計,老師侯課,課前預習,課前演講,課前蒐集資料,課前討論,課前準備算不算課前?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學模式”是指大容量,快節奏,立體式——預習課,展示課反饋課——六個環節,如果說我們把課前延伸只看作是課前預習的話,杜郎口的預習課將怎沒上?
再說課中探究環節,我想不管上什麼課,都離不開探究,但不能把它作為步驟來死板硬套,要靈活運用,首先要弄清這個問題有沒有探究的價值,現在許多老師的授課,總是把課中探究作為步驟再滲透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鞏固拓展四個環節,我的理解是這四個環節要根據不同的課型來靈活運用,如新授課的教學流程,學***自學***——研***合作交流***——展***展示反饋***——教***精講點撥***——達***當堂達成***;複習課教學流程;知識梳理——反饋整合——鞏固拓展,只需要這三個環節就夠了,並不是說非要把這四個環節不管什麼課都要按照步驟來授課,還有講評課,閱讀寫作課,實驗操作課,不同特點的課等,都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流程,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再例如說英語課作為特殊課型,它分語法課,詞彙課,聽說課,讀寫課,聽說課的流程是;聽後說——說後做——做後查——查後共享,我們能否把四個環節作為步驟必須滲透在課中探究這個階段嗎?如果說必須的話,那還研究不同的課型幹什麼?
什麼是課後提升?只是課後嗎?講完課要求當堂生成算不算課後?課的結尾算不算課後?現在規範辦學行為,控制學生的在校時間,假如每門學科,都在所謂的課後佈置提升的作業的話,學生的負擔怎麼減下來?還有四個環節中的第四個環節“鞏固檢測”,我就很不同意這個提法,這個提法說明這個人的觀點還沒有跳出那種“口耳相傳”“手把手進行教學”以教為主的教學思想,原先課堂以教師為主體,老師講,學生聽,開始教師匯入新課,最後進行達標檢測,現在學習方式變了,有自主學習部分,合作探究部分,精講點撥部分,我們要求及時反饋,堂堂清,試想,自主學習環節後是否應有跟蹤練習,合作探究環節後是否也應有一個檢測練習,精講完以後是否也應及時跟蹤一個檢測練習,當然,我的意思也不是每個環節都要有鞏固練習,問題是可以不可以?所以,我想應該把“鞏固檢測”改為“鞏固拓展”。一堂好課有三個標準;主動性,生動性,生成性。所以我們是不是要正確,寬泛,靈活理解“課後提升”這個名詞。
總之,“345”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總體構架,應正確進行闡釋理解和運用,切不可死板硬套,我們要不斷的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努力改變現行課堂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問題不可怕,關鍵是如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著力構建自主,高效,優質的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的新突破!
篇3
通過對高效課堂有關內容的學習,我懂得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課上我們不僅要好好講課,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過,我認為,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的新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從高效課堂的理論中我有以下的體會:
一、教學目標把握要準確。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作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讀《標準》,嚴格按照《標準》的要求對照執行。教學目標的定位。就跟打籃球一樣,籃筐太高了學生再怎麼努力也投不進,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而籃筐太低了,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灌進籃筐,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導致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分離。教學目標的制定還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
二、教學環節設計要合理
就閱讀課來說,教學環節的設計基本採用“四步導讀”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師誘導下學生初讀課文,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第二步,在老師引導下學生細讀課文,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第三步,在老師指導下學生精讀課文,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第四步,在老師輔導下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學會運用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始終處於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教師的一切啟發引導都是為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提供服務。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讀”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生生間、師生及教材之間的雙向多邊的互動反饋。“四步導讀”模式符合《標準》提出的教學理念,這樣的流程的設計是合理的。
當然,對於不同型別的課文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適當調整或刪減,形成靈活的教學風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變的。
三、課堂教學提問要精當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問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問的難易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提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學生答案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不引導,反覆追問,讓學生再答,直追到與自己的標準答案一致為止。這種鍥而不捨一再追問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思維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