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培訓學習心得範文

  經過資訊科技培訓學習,紮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教育技術知識更好地應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優秀教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我沒有什麼理由不與時俱進;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這次遠端資訊科技教師培訓,為提高資訊科技教師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加強基本功的新修煉,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勇於創新,才不至於被社會淘汰。所以,我對這次遠端培訓很滿意。

  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今後的教育教學方法產生極大影響,感受到教學工作的艱鉅。同時對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對資訊科技的綜合運用能力,使我們有能力更好的開設資訊科技選修課。我認識到做為一名資訊科技教師應積極主動吸納當今最新的技術,並致力於把它們應用於課堂內的教與學活動中,在這十天的培訓中,我深深的體會到:

  1.資訊科技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需要。

  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徵。在資訊社會,一名高素質的資訊科技資訊科技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資訊工具***網路、電腦***對資訊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通過網路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進行交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資訊意識。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資訊科技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資訊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資訊科技教師沒有良好的資訊素養,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資訊科技教師。

  2.資訊科技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教育系統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發展的資訊社會,資訊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在教育系統中,教育資訊則成為最活躍的因素,成為連線教育系統各要素的一條主線;而教育系統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資訊傳遞給受教育者。因為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者***主要是資訊科技教師***對教育資訊的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資訊科技教師是這一過程中主要的信源和傳輸者,在教育資訊的準備和傳遞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統本身要求資訊科技教師具備一定的資訊素養。

  3.觀念上的更新

  本次資訊科技遠端培訓雖然只有短短十天的時間,但是每一天的培訓都使我在觀念上有一個更新。計算機的使用在往常對我而言就是一個進行文字操作的工具而已,本來我平時也不太注意對計算機技能的學習,總是有了問題就打電話求助,從沒有想過要自己去掌握這樣的技術。

  4.細節上的滲透

  本次培訓中,授課資訊科技教師都注重細節上的教學滲透,他們不僅教給我們技巧,更在無形中用自己的言行來引導大家,在一些細節的講解上十分細緻,恰當地滲透一些舊知識,使不同程度的老師都能得到提高。

  通過十天的培訓,雖然短暫,但使我的受益不淺,其感觸非一一能言盡。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我一定紮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教育技術知識更好地應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優秀資訊科技教師。最後,我想說,我仍會繼續學習各種關於資訊科技的知識、持之以恆,不懈的努力優化課堂教學,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具有高資訊技能的新興人才。這將是我以後的最終目標。

  篇2

  通過這學期的網上研修學習,使我進一步瞭解了資訊科技這一門科目。在各個工作領域中,每個職業都離不開資訊科技。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現代通訊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科技已經滲透到了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中引起了一場深刻的變化。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於轉變資訊教育觀念,促進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對於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會學生學習,對於知識更新快,實踐性強的資訊科技課來說,是最佳的教學策略。根據教學實踐,我認為資訊科技課學法指導應著重這幾方面:

  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主動性就高,學習效果也就會更好。要激發學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對資訊科技課的期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根據學 習內容精心設計好課堂任務,比如在畫圖軟體的學習中,可以展示優秀作品,學生自行設計作品;在網路應用上,讓學生上網體驗;在程式設計上編些小程式解決數 學問題等等,這樣讓學生有成就感,自然就有興趣學習。

  作為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充實自己現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發展及教育資訊化的推進,作為資訊科技教師,我們自己應該不斷充電,不斷用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輕鬆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不斷向學生介紹資訊科技發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心服口服從而輕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資訊科技的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巧妙設計教學任務,採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資訊科技教師應該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圍繞相應的知識點多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從而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將每一個任務都設計的明確、合理、科學將所要傳授的各個知識點蘊含於各個任務中,將每一個學習模組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讓學生完成了相應的任務後,從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識。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從而讓學生擁有學習真正主動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任務”從而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讓他們嚐到學習的樂趣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課程改革中,教師不能再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鑽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設計一些問題,要把握好教學程序的坡度,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基礎和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讓學生試著自己去解決,在自身實踐中體會和提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關注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教師也要做到少講,讓學生自學,做到精講多練,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充分體現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導者、促進者的多重身份。

  把枯燥的理論上得輕鬆風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例項,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型別多種多樣,學生在學習資訊科技這門課程時,往往喜歡上機操作課,而不喜歡上理論課。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儘量將枯燥的東西講解的生動形象一點,教師在講解時,可用風趣的語言,貼近的比喻,引用身邊的事件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可。比如我在上“資訊無處不在”這塊內容時,通過舉例:校園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下課的資訊,走過食堂時傳來的飯菜香傳遞給了我們可以吃飯的資訊,通過這幾個身邊的小事情,學生踴躍發言,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了資訊的概念及資訊的載體,也讓學生可以舉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可以把理論課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歡樂。

  篇3

  一、運用資訊科技,促進了課堂的轉變。

  之前,自己總是簡單的認為資訊科技與課堂整合就是運用多媒體教學,直到今天聽了兩位教授的報告才深知自己知識的匱乏及思想的落伍。原來資訊科技包含著諸多的內容,而且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瞭解了當前新媒體新技術發展的趨勢,聽到了資訊科技領域的一些新名詞,如未來教室班班通寬頻、雲端計算、電子書包等,而且通過媒體真正感受到這些技術的有效性及有趣性。當前,一大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技術應用就是“做課件,放課件;課堂就是電子互動白板技術功能的展示廳”。殊不知多媒體在於輔助教學,不能全盤代替傳統的教法;不能把教室當成電影院,不能使課件成為影片,不能讓學生成為觀眾,更不能讓教師充當放映員。我們教師應把技術整合到課堂中去,靈活地運用資源輔助教學,轉變課堂。

  二、運用資訊科技,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今天的兩場報告中,兩位教授都對傳統的教學與資訊科技輔助下的教學進行了對比,傳統的教學老師講,學生聽,講授在課內,內化在課外,不管學生會不會老師都講,蔣教授指出,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會的為什麼要講?而運用資訊科技輔助顛倒了課堂,即老師把知識重難點及自學提綱運用雲服務傳送到學生的電子書包,每個學生都能運用電子書包裡的教材及學習工具展開預習,這樣完成了講授的過程;課堂上是互動的過程進行內化。由此,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達到了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效果。

  三、運用資訊科技,使學習無限化、有效化。

  傳統的教學學生學習內容是有限的,侷限於教材,即便有學生平時也看一些課外閱讀書,但很有限。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學生可以運用電子書閱讀來拓寬自己的視野,未來還可以通過電子書包進行移動學習,而且還可以運用電子書包進行互動學習。因此,老師的學習,老師的與時俱進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