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作有什麼技巧

  新聞寫作著眼於高職高專學生群體或新聞專業日常工作中經常涉及的文種,為學生校園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切實的幫助那麼,?

  一、培養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善於發現新聞線索,是寫好第一篇新聞稿的意思準備。

  同是大學生記者,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裡,也都到實踐中去了,到學生中去了,為什麼有的記者能寫出漂亮的新聞作品,而有的記者仍然發現不了新聞線索,或者說發現不了有意義的新聞線索呢?為什麼有的學生記者通訊員總是埋怨沒有什麼東西可寫,而一再要求編輯老師為他們提供採訪的話題,說到底這就是一個新聞敏感的問題。 什麼叫新聞敏感或新聞觸角呢?簡言之,它就是新聞工作者識別新聞的敏銳能力。一個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別人不能看出它是新聞,而你卻一下就能識別它是新聞,這就是新聞敏感。沒有一定的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很難寫出一篇像樣的新聞稿。美國新聞學家卡斯柏.約斯特在《新聞學原理》一書中的一段話,形象的闡述了新聞敏感對於記者的重要性。他說:“一個不善於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一個畫家;一個不懂得和諧的人,不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個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也不能成為一個新聞記者。”

  ***1***培養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善於發現新聞線索,就能夠當事情還在“風起於清萍之末”時,就敏感地察覺到它,並預見它的去向,從而比較得心應手地寫出一篇新聞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不會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會興奮地發現“生活處處皆新聞了”。在上班下班、吃飯、出差旅遊、住宿乘車等看似沒有新聞的場合,都能發現新聞線索。發表在《人民日報》通訊《新風飯館有新風》

  ***2***,就是記者吃飯時發現的新聞。寫出這騙通訊的記者哪天外出採訪,中午趕不回報社吃飯,於是順便走進北京西單新風飯館。飯館裡早已擠滿了人。記者正站在飯桌邊躊躇,一位熱情的老服務員笑著招呼,並且很快幫助記者找了座位。對比另外的一些飯館服務態度不好的情景,記者立即感到這裡有新聞。經過一番採訪,記者寫出了這篇通訊,為飯館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當然,新聞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記者在採訪實踐中不斷培養訓練獲得的。在大學生記者群中,不乏這樣的人,他們剛開始成為一名學生記者,通訊員的時候,由於都是剛剛從中學來到大學,不用說缺乏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是基本的新聞知識也不具備。但是,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新聞工作實踐,刻苦學習,勤奮筆耕,終於成為了一名有一定新聞敏感和寫作能力的校園記者。

  二、積累新聞素材,選好新聞題材,找準新聞角度,是寫好第一篇新聞稿的前提。

  人民藝術家老舍曾經對初學寫作的年輕人說過:“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認為“材料少了不好辦。”有個外國記者說:“你要有作為嗎?*8小時寫稿不行,要做24小時的記者。”這些都說明積累素材對寫作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個初學寫作的大學生記者,更應該重視積累新聞素材。新聞素材是進入記者視野並被記者所意識,所採摘的生活現象,即從社會生活攝取而來的、尚未通過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沒有新聞材料的積累過程,就談不上新聞寫作的問題,作為記者,要積累新聞素材,必須重視自己的“筆記本”。法國作家果戈裡便有一個近五百頁的筆記本,他總愛把自己每時每刻看到的、聽到的傳聞趣事、警句諺語隨時記到這個筆記本上。他說:“一個作家。應該象畫家一樣,身上經常帶著鉛筆和紙張。一位畫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畫成一張畫稿,那很不好。一個作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記下一條思想,一個特點,也很不好。”

  每一個大學生記者,要寫好一篇新聞稿,就必須養成隨得隨記的習慣,把在校園內看到的一切與師生相關、有可能產生新聞的素材積累起來。一個校報記者在幾年的採訪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筆記本”,將成為他從事新聞寫作和研究工作的“萬寶囊”。 新聞素材經選擇、集中、提煉,其中一部分被記者寫入新聞作品。我們常說:“收集材料要以一當十,使用材料要以十當一”。採訪到的材料多,稿子裡使用的材料少,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不想辦法提高新聞素材的利用率,讓大量的、有生活氣息的材料“爛”在自己的筆記本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初學新聞報道的大學生記者,最常犯的一個毛病,就的不重視新聞材料的利用和選擇,他們恨不能將自己的採訪所得全部堆砌到新聞稿裡去,或者面對大量的新聞素材,不知如何下筆。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新聞素材的利用率呢?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儘量把精彩的新聞素材轉化為新聞題材。要選擇那些真實的、有較大新聞價值的、符合新聞政策的材料作為新聞題材,要使選擇的材料新穎、生動、有特色,能夠有助於說明、烘托和突出新聞主題。而沒有被選為新聞題材的素材,也不是全無用處。它還可以作為新聞背景,加強新聞報道的縱深度;或者作為新聞記者的生活積累,幫助記者捕捉和深化主題;或者應用到其他新聞體裁中,搞好新聞素材的綜合利用。 角度,是新聞寫作向自然科學借用來的一個概念。

  報道的角度,是記者認識被報道物件的思想方法及對被報道物件各“側面”把握水平的綜合反映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記者處理採訪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聞價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筆記本上和記憶中的材料,如何進入新聞的既成軌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構成為新聞的特殊由頭,就為記者進入材料的世界打開了一個突破口,開啟了一扇大門;同時,找出最便於讀者接受的角度,實質上是對材料的歸納和梳理,並對讀者認識、接受事實起到了一個“導讀”的作用。 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可供我們捕捉和選擇的資訊很多。同樣一個新聞事實,選擇不同的角度進行報道就會起到不同的效果。

  特別是在學校裡,它以學年度為單位,許多教育教學活動、文化活動以及生活學習方式,從時間上來說,都帶有周期性迴圈的特點。如每年上半年是畢業生就業的時期,每年秋季是學校招收新同學的時間,每年都有教師節,每年都有學生到工廠、學校、機關和農村實習等等。如果每年的新聞報道,都僅僅報道活動本身,而不的選擇一個新的角度和切入點,找出一個觀察人物、事物、問題的新角度,從人物、事物、問題的某一個側面入手,給讀者以新的資訊,那就勢必使寫出來的新聞失去心意,似曾相識,讀者就會失去閱讀興趣,即使也只能是索然無味、如同嚼蠟,從而使時間失去報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選擇的恰當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聞成功與否。最佳角度的選擇可以變平庸為新鮮,變枯燥為生動,變膚淺為深刻,甚至可以變新聞為舊聞。 要寫好一篇新聞稿,可以注重這樣幾個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啟發性的思想常常能夠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強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個班級的黨章小組開展的活動,單從範圍來說,算不上大的新聞,但如果從加強思想政治學習的角度來看,卻又有報道的價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節日的慶祝活動每年都大同小異,但我們如果找準了該年活動的特色內容進行報道,就能寫出有價值的新聞。

  第三、讀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師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緊密相連、普遍關心的問題,選擇發生在師生學習、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見大,才能增強新聞的吸引力。作為一個大學生記者,只要經常深入到同學們的教室、寢室、圖書館、運動場,注意觀察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從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從他們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內容入手,才能寫出有意義的新聞。 第四、時間和空間角度。

  有些新聞事實,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空間其重要的程度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有的事實發生在去年算不了新聞,但發生在今年卻要算新聞了;有的事實發生在A學院算不了新聞而發生在B學院卻又算新聞了;有的事件和話題,在一定時期內迫切需要解決,對實際工作能起推動作用;有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成為師生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