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重要知識點彙編

  當代世界經濟同學們是否已經掌握?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第一講 兩極政治格局的形成

  雅爾塔體制的形成、主要內容及其影響:雅爾塔體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形成並長期存在的一種政治格局,又叫兩極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通過相互妥協和諒解,達成一系列協定,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安排和勢力範圍的劃分的結果。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標誌著兩極格局的結束。

  世界格局:世界上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相互聯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國際關係結構和表現形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發生了三次大變動: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制、世界格局多極化。

  雅爾塔體制的主要內容:歐洲被一分為二,東歐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西歐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德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割槽佔領,後來發展為兩個德國。在遠東,蘇聯承認美國對日本的控制及在中國的利益,美國則滿足蘇聯收回南庫頁島、取得千島群島、承認外蒙古獨立,以及把中國大連港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需予保證、旅順港租讓給蘇聯作海軍基地、中國的長春鐵路由中俄共管。在全球,建立蘇美英法中五大國擁有否決權的和平與安全機構-----聯合國。按美蘇口頭協議,朝鮮按三八線一分為二,北方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南方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影響:雅爾塔體制是戰勝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對戰後世界的安排,它確立了美蘇主宰世界的基本原則。它一方面對於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持戰後國際關係相對穩定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它的總體精神和原則與一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脈相承的仍是一種大國強權政治,損害了許多國家的利益,為戰後國際關係播下了許多矛盾的種子。它確立的兩極格局雖然防止了“熱戰”的爆發,但是也導致“冷戰”的不斷升級,直到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八千字電報:戰後初期最早提出“遏制共產主義”理論的是美國駐蘇大使喬治·凱南,他於1946年2月從蘇聯發回美國的八千字電報,建議對蘇聯實行強硬政策。聲稱蘇聯受到一種狂熱思想的支配,在世界強國的地盤裡到處鑽,只有遇到某種無法對付的力量才會停下來,美國必須把對付蘇聯放在自己對外政策的首位。電報為杜魯門的全面遏制戰略提供了理論根據。

  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1946年3月,正在美國作私人訪問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陪同下來到杜魯門家鄉富爾頓,作了名為“和平的中流砥柱”的演說,即戰後歷史上著名的富爾頓演說。他建議“英語世界”、“英語民族的聯合”,實際上是呼籲英美建立反共軍事同盟來對付以蘇聯為首的“鐵幕”後的國家。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標誌著戰時盟友已經成為公開競爭和對抗的對手。

  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的對外政策綱領。1947年3月2日,杜魯門在致國會的關於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諮文中提出,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個諮文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以援助希臘、土耳其、遏制共產主義為名,實際上是為了對外擴張和稱霸世界。它是美國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掀起反蘇、反共浪潮的政治動員令,它的提出標誌著美蘇戰時合作關係已經完全破裂、冷戰正式開始。它是對外政策的轉折點,在此後的二十五年中,一直支配著美國的對外政策。

  馬歇爾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幫助歐洲經濟復興的計劃,由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於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時提出的。其主要內容是:美國撥款一百多億美元援助西歐各國作為復興戰後之用,但是受援國必須購買一定數量的美國貨,撤除關稅壁壘,取消或放鬆外匯管制;接受美國對使用美援的監督,把本國和殖民地出產的戰略物資供給美國;設立由美國支配的“對等基金”;保障美國私人投資和開發的權利;削減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實施美國所要求的財政政策,把進步力量排擠出政府等等。從1948—1952年,美國以贈款和貸款的方式向西歐十七個國家提供了總額為130多億美元的援助,使大量美國資本和商品打入西歐市場,加強了對西歐國家政治和經濟的控制,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冷戰的戰略軌道。1951年底,美國宣佈該計劃提前結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計劃》。

  “第四點計劃”:1949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就職演說中提出“技術援助落後地區計劃”,即第四點計劃,給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不發達國家以技術援助和投資,從而控制不發達地區的受援國。它是馬歇爾計劃的補充。

  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二戰後歐洲一些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建立的交流情報和經驗的組織。共產黨情報局的建立,對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存在著深刻的教訓。1956 年4月,共產黨情報局解散。

  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簡稱,是西方國家根據1949年4月簽定的《北大西洋公約》而建立的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成員國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葡萄牙、丹麥、挪威、冰島***1949年***、希臘、土耳其***1952年***、聯邦德國***1955***西班牙***1982年***、波蘭、匈牙利、捷克***1999·4***。後來尚有12國要求加入。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1999年4月北約華盛頓首腦會議通過“戰略新概念”,除重申“集體防禦”原則外,強調“預防衝突和處理危機”原則,表明北約組織的職能正式轉向以“危機處理”為核心,以地區衝突和民族衝突為主要安全威脅。

  華約:是華沙條約組織的簡稱,蘇聯、東歐國家為抗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根據1955年簽定的《華沙條約》而建立的軍事政治聯盟。成員國:蘇、波、捷、匈、羅、保、阿、民主德國。1991年7月解散。

  兩大陣營產生的背景、經過、對峙及其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兩大陣營的產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造成的直接結果。美國企圖依仗它的經濟、軍事實力獨霸世界,但是,社會主義由一國變成了多國,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障礙。1947年,美國先後丟擲了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隨後又在世界各地簽定了許多條約和建立許多組織,如北大西洋公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等,形成了在美國控制下的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包圍圈,西方陣營最終形成。面對以美國為首的陣營的形成,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主權和國家利益,蘇聯和歐、亞各社會主義國家從經濟、政治和軍事各方面加強了聯絡,簽定了雙邊或多邊協定、條約,如華沙條約等,社會主義陣營最終形成。

  兩大陣營形成之後,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展開了激烈鬥爭。經濟上的鬥爭表現為封鎖和反封鎖;軍事上的鬥爭表現為柏林危機、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上的較量等。意識形態方面的鬥爭表現為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的鬥爭。

  兩大陣營的形成和對峙給國際政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加劇了國際局勢的緊張和動盪,區域性衝突時有發生,軍備競賽使人類面臨核大戰的威脅。

  第二講 兩極經濟格局的形成

  “佈雷頓森林體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羅斯福便開始具體籌劃美國在戰後的“世界藍圖”力圖通過大國間的合作來確立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羅斯福的打算是,組建聯合國,通過以美國為領袖的美蘇英中的合作,維護世界的安全與穩定;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奪取國際金融領域的領導權,主宰戰後經濟新秩序。為了實現這個“世界藍圖”在美國的牽頭下,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佈雷頓森林召開有44國參加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即《佈雷頓森林協定》,決定建立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貨幣體系,確立美元的霸主地位,即美元和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並在此基礎上實行固定匯率制。這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成為美國操縱國際貨幣金融的工具。對確立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產生深遠影響的另一重要檔案是1947年在日內瓦會議上籤訂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該協定規定,實行自由、無差別的原則,組織多邊貿易談判,拆除貿易壁壘,取消進出口限制。這些規定為美國商品輸出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該協定作為佈雷頓森林協定的補充,連同佈雷頓森林協定,統稱為“佈雷頓森林體制”,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全球多邊經濟體制,是按照美國製定的原則、實現美國霸權的體制。

  經互會***經濟互助委員會***: 1949年1月,蘇、保 匈、波、捷、羅六國在莫斯科成立的經濟互助組織。經互會的宗旨是為了打破西方的經濟封鎖,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的合作與發展。

  在戰後世界經濟中,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居優勢地位,而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居劣勢地位,其原因何在?***1***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和地區在經濟互相聯絡中形成的一定的國際生產關係的統一體,它形成的前提條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分工體系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

  ***2***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日益把世界各國、各民族在經濟方面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背離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離開世界經濟統一體而單獨發展。

  ***3***戰後經濟體制主要是按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意志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遏制共產主義的國際背景下形成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三大經濟支柱的建立和世界經濟三大協調機制的發展,在客觀上推動了外匯自由化、投資自由化、貿易自由化,推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增長和世界金融市場的形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優勢,構成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所以它首先是有利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

  ***4***為了建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秩序,遏制共產主義,美國對西歐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扶植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實施《歐洲經濟復興計劃》。美國的扶持在整體上增強了西方國家的實力,為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中長期居優勢地位奠定了基礎。

  ***5***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實行經濟、技術封鎖的政策,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了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採取相互合作和反封鎖的政策,導至經濟兩極格局的形成。從實力看,社會主義經濟沒有構成能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隔絕於世界經濟整體之外的局面,不僅給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失,而且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

  ***6***由於受斯大林模式的影響,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採取了超越歷史發展階段的發展模式,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7***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優勢還有某種程度的發展,這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政治經濟制度,雖然存在著許多弊端,也存在著它自身無法克服和解決的許多矛盾,但在現階段仍然基本上是適應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已達到的水平的,是當代社會生產力所要求的。

  ***8***儘管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已經誕生,但還沒有自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為基礎,還需要社會生產力有進一步的更高度的發展,才能穩固地站穩腳跟,最終取代資本主義。鄧小平反覆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鞏固與發展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關鍵在於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增長速度。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與世界接軌,利用國際分工發展自己。

  ***9***發展中國家必須加強團結,不斷推動南北對話、開展南南合作,為建立新的經濟秩序而鬥爭。

  第三講 美蘇在世界上的爭奪

  柏林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美、英、法四國因對西柏林法律地位問題的爭執而引起的兩次國際危機。第一次:1948·6—1949·5 第二次:1958—1961年。

  朝鮮戰爭:1950·6·25日爆發。6·27日,美國空軍進擊北朝鮮。7·7日,美國紀糾集15個國家的軍隊組成“聯合國軍”。10·4日,美軍越過三八線。10·25日,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1951·5月,美軍被趕回到三八線附近。1951·4月,李奇微代替麥克阿瑟。1953·7·27日,戰爭結束。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因蘇聯在古巴設定導彈基地而引起的美蘇之間的尖銳衝突。美國偵察機發現蘇聯正在將進攻性導彈運進古巴後,立即宣佈封鎖古巴,宣佈三軍進入戰備狀態,攔截、檢查任何駛往古巴的船隻。美蘇之間一場大戰似有一觸即發之勢。後經雙方談判,蘇聯同意拆除在古巴的導彈基地,美國結束對古巴的封鎖。

  越南戰爭:1954·5月,奠邊府戰役勝利,法國退出印度支那三國。美國取而代之,扶植親美勢力。從1959年開始,越南人民開始抗美救國鬥爭鬥爭。從1965年開始,美國出兵越南。由於美國的插手,寮國也長期處於內戰之中。1970·4月,西貢軍入侵柬埔寨。1973年簽訂和平協定。1975年,越南、寮國、柬埔寨先後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四講 美國9.11恐怖事件分析

  二

  第五講 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的分化和歐盟的演變

  戴高樂主義: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美國對歐洲事務的控制和干涉,被稱為戴高樂主義。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的基地。1960年法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努力促進以法德為核心的歐洲一體化,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係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戴高樂主義的實質是民族主義,即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獨立,恢復法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大國地位。

  新東方政策:是1969年10月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上臺後開始推行的旨在與蘇聯、東歐國家“緩和、諒解、合作”的外交政策。其主要內容是:一、承認戰後歐洲各國的現有邊界,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係。二、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表示願意實現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並表示願意以和平方式謀求國家統一。“新東方政策”對70年代東西方關係的緩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實質上以聯邦德國的地位和利益為出發點,以實現德國統一為目標,它是聯邦德國憑藉其經濟實力向東歐和蘇聯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具體表現。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1年12月,歐共體12國首腦在荷蘭的馬斯特裡赫特舉行會議,通過了通過了《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歐洲政治聯盟條約》,***簡稱“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把歐洲一體化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使該組織朝經濟和政治一體化方向大大前進了一步。1993年1月,“馬約”正式生效,包括12國、3.4億人口的歐洲聯盟宣告成立,其最終目標是在1999年前使用單一貨幣,並實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建立司法和民政方面的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歐共體超國家機構的權力,主要是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將其由原來的諮詢和監督機構變成為擁有一定決策權的機構。

  西歐的一體化歷程:1。“蘇曼計劃”***1950年5月***——煤鋼共同市場***1951年4月***。 2。《羅馬條約》***1957年3月***——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3。《布魯塞爾條約》***1965年4月***——歐洲共同體或歐洲共同市場***1967年7月***。 4。《波恩宣言》***《關於政治同盟宣言》,1961年1月發表;1983年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政治一體化。 5。“馬約”***《歐洲聯盟條約》,1991年12月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1993年1月正式生效,歐共體改稱“歐盟”***——經濟與貨幣聯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與社會政策合作。

  歐共體成員國: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1951年4月***、英國、愛爾蘭、丹麥***1973***、希臘***1981年***、西班牙、葡萄牙***19886年***、,瑞典、芬蘭、奧地利***1995年初***。

  歐共體組織機構:歐洲理事會***各國首腦組成的最高決策機構***、部長理事會***立法機構***、執行委員會***行政機構***、歐洲法院***立法機構***、歐洲議會***諮詢監督機構***。

  第六講 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化和改革運動

  蘇聯解體,世界政治多極化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過分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過快地全盤集體化;大搞個人崇拜,嚴重破壞民主和法制。

  馬克思:共產主義***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上,國家逐漸消亡,初級——高階***

  列 寧:共產主義***中間環節:不完善—發達的社會主義, 蘇維埃+電氣化***

  斯大林:1936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

  1939年向共產主義過渡

  1959年蘇共21大,全面展開建設共產主義時期

  1961年蘇共22大,到1980年全面建成共產主義

  波蘭事件:1956年6月28日,在波蘭城市波茲南發生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和減少稅收的大規模遊行示威事件。遊行中有人衝擊黨政機關,奪槍射擊公安人員,政府隨即下令武裝鎮壓,數百人死亡、被捕。不久,波蘭政府發生改組,波蘭事件由反革命叛亂改定為人民群眾反對官僚主義的示威。

  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發生20萬人大遊行,要求為被處死的前匈牙利領導人拉伊克平反,清除前領導人拉克西錯誤所造成的後果,並要求前部長會議主席納吉復職。示威中發生衝擊廣播電臺、電話局、軍火厙的流血事件。納吉上臺後,事態又有新的發展。以卡達爾為首的臨時工農革命政府,請蘇聯出兵鎮壓,11月4日,蘇軍進入布達佩斯,平息了***。

  布拉格之春:1968年4月,改組後的捷共中央全會通過了加快改革步伐的《行動綱領》,捷克隨即進入了被人稱之為“布拉格之春”的新時期。綱領要求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確保公民的權利和自由,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對工農業的管理,重點解決市場與計劃、企業與國家的關係,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改革科學、教育和文化體制;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方針。1968年8月20日,蘇聯率領華約五國入侵捷克,迫使其放棄改革。

  中蘇關係:毛澤東訪問蘇聯***1949·12·16—1950·2·17,1957·11***。1956年:評價斯大林。1958年:長波電臺、潛艇部隊、海南島橡膠園,大躍進,炮轟金門。1959—1961:撤銷對中國的經濟、技術和國防援助,撤走全部在華專家、終止合作專案257個、償還債務。1962:伊塔事件、武裝衝突。1963:九評。1969:珍寶島事件。1982:塔什干講話。1989:戈爾巴喬夫訪華。

  勃列日涅夫蘇聯的政治經濟與對外政策:從1964年到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這是蘇聯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其特點是改革停滯、政治穩定、軍事實力增強、實現對美優勢、大勢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變慢。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對外戰略的主要內容是:1,在緩和的幌子下,同美國展開了全面爭奪。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先後提出“歐洲緩和”的主張和“建立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1970年8月同聯邦德國簽定了《互不使用武力條約》,1971年9月同美、英、法簽定了《西柏林協定》,1972—1976年蘇美首腦實現了互訪,簽定了有關限制戰略核武器的一系列條約協定。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蘇聯一方面爭取從西方獲得資金和技術,另一方面贏得時間,得以大規模擴充軍備,同時也可以起到分化西歐、日本和美國的關係的作用,最終實現奪取世界霸權的目標。2,加強對社會主義各國的干涉。東歐一直被蘇聯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在在這裡強制推行蘇聯政治經濟體制。1968年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阻止其改革。隨後又提出所謂“有限主權論”、“國際專政論”等擴張主義理論,為其干涉、控制東歐國家進行辯護,並通過經互會和華約組織,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對東歐進行控制。此外,1964年以後,蘇聯大量增兵中蘇中蒙邊境,挑起武裝衝突,製造流血事件。3,大舉向第三世界擴張。勃列日涅夫打著第三世界國家的“天然盟友”的幌子,向第三世界國家發起接連不斷的進攻。在亞洲、支援印度、越南反華,慫恿越南入侵柬埔寨,並派10萬大軍入侵阿富汗。在非洲大打代理人戰爭,指使古巴軍隊進駐安哥拉,支援衣索比亞同索馬利亞的衝突,並獲得了紅海沿岸的軍事基地。在拉丁美洲,通過古巴,不斷擴大自己的作用和影響。

  8·19政變:1990年2月初舉行的蘇共中央全會為了迎接即將召開的蘇共28大,制定了行動綱領,決定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實行多黨制,接著3月中旬召開的蘇聯第三次人民代表大會又修改憲法,取消了有關共產黨領導作用的條文,規定實行總統制。在7月舉行的蘇共28大上,各派政治力量進行了激烈的較量。之後,社會矛盾、民族衝突和黨內鬥爭日益激烈。8月19日,以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傳統派”發動未遂政變。8月24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共中央職務,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與此同時,聯盟迅速走向解體。

  阿拉木圖宣言: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等11個獨立國家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簽署了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25日晚,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總統職務,蘇聯不復存在。

  蘇聯解體的原因、教訓和對中國的影響:促成蘇聯解體的原因非常複雜,有外因、內因,有遠因、近因。外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推行和平演變政策,尤其是在蘇聯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競爭失敗、政治和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之際,西方國家更是以經濟援助為誘餌,採取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加緊向東歐和蘇聯滲透,擴大自己的影響,並最終把東歐和蘇聯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之中。

  內因:包括遠因和近因。遠因主要是:1,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它的特點是一切權力歸中央,單一公有制,國家包攬計劃和分配,為企業承擔虧損,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它限制了地方、企業和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競爭和活力,具有很大的封閉性。在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在世界經濟日益走向一體化的時期,這種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就更加顯得僵化、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在這種經濟體制下,難於採用新技術、及時調整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不能夠真正全面地對外開放,既不利於吸收世界各國之長為自己所用、又不利於參加國際競爭促進自己的發展,必然使自己由停滯變為落後,陷入經濟困境之中難以自拔。2,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與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相應的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力沒有保障,法制不健全,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監督機制,由此發展為個人、少數人的專斷獨行。在這種體制下,國家機構臃腫,官僚主義盛行,貪汙腐敗嚴重。3,蘇共日益嚴重地脫離群眾。蘇共一黨執政幾十年,雖然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於法制不健全、缺乏強有力的監督機制、黨內民主遭到破壞,長期的執政地位難免使一部分黨員,尤其是高階領導幹部,自覺不自覺地享受各種特權,加上領導幹部終身制,必然使領導幹部高居於群眾之上,招致群眾的不滿。在黨內還難免有各種不良分子,他們以共產黨員的身份,違法亂紀、以權謀私,嚴重地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敗壞黨的形象和聲譽,必然引起人民痛恨,使黨嚴重脫離群眾。蘇共黨內思想保守、僵化,教條主義嚴重,不能隨時代的前進而前進。總之,黨不真正關心群眾和代表群眾的利益,群眾也就不可能擁護黨的領導。4,爭奪世界霸權的對外政策。戰後初期,蘇聯在處理同南斯拉夫的關係中就暴露出大國主義、大黨主義的錯誤。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蘇聯日益走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執行霸權主義的對外政策。蘇聯不僅加強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控制,並且在亞非拉廣大地區大肆擴張。為了爭霸,蘇聯不斷地擴充軍備,尤其是爭奪核優勢,增加了鉅額的軍費開支,這一切無疑是沉重的負擔。軍費開支佔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的20-35%。謝瓦爾德納澤曾說,爭奪世界霸權“使我們的人民和國家一貧如洗”。鉅額的軍費開支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敗壞了社會主義的聲譽,使自己在國際上日益孤立。5,民族分離主義。蘇聯有100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是最大的民族,佔蘇聯總人口的55%。隨著蘇聯政治、經濟和各種社會問題的嚴重,民族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尤其在戈爾巴喬夫的“民主化、公開性”的鼓勵下,以前在民族問題上犯的錯誤、在民族關係上的大俄羅斯主義以及民族工作中的失誤被披露出來,導致民族主義迅速氾濫,民族危機就成為蘇聯全面危機的一部分。當民族團結的核心力量蘇共被削弱和瓦解時,民族分離主義也就成為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因:1,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反映在他的《改革與新思維》一書***1987年10月出版***和其他一些報告和論文中。概括起來,它包括以下重要內容:***1***宣揚社會主義“異化論”。戈爾巴喬夫對蘇聯現行的社會主義模式進行了全面的批判,聲稱由於政治壟斷、經濟壟斷、思想壟斷,蘇聯的社會主義是“被扭曲變形”的社會主義,是“異化”的社會主義,因此,必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對蘇聯的“整個社會大廈”進行“根本改造”。***2***鼓吹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聲稱“社會主義就是真正的、現實的人道主義制度”,人道主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新面貌就是社會主義的人的面貌”,蘇聯改革的目標就是以“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代替“異化”的、“被扭曲變形”的社會主義。***3***宣揚“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他倡導“公開性”,宣佈廢除“意識形態專制主義”和“精神壟斷”,允許反映不同階級、階層、社會集團利益的不同的思想觀點進行“自由的、公開的對比、討論和爭論”,允許非馬列主義的意識形態在蘇聯自由傳播,允許公開批判、否定蘇聯的歷史、現行的社會主義制度;他倡導“民主化”,提出“全面民主化綱領”。戈爾巴喬夫認為,“民主與自由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價值觀”,“社會主義是一般民主和全人類理想及價值觀的體現”。為了實現“社會全面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階級、政黨、社會集團的專政。他倡導“多元化”,戈爾巴喬夫聲稱,“我贊成多元化”。多元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多元化,主張多黨制,實際上是取消蘇共對國家政權的領導;經濟多元化,實行所有制“非國有化”、“私有化”,不講公有制的主導地位;思想多元化,允許各種意識形態自由競爭,也就是取消馬列主義的指導地位,讓資產階級思想自由氾濫。實際上,“公開性、民主化、多元化”,都包括在“全面民主化”之中。***4***宣揚“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戈爾巴喬夫聲稱,“新思維的核心是承認全人類利益高於一切”,“新的政治思維的基本原則很簡單:核戰爭不可能成為達到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及任何目的的手段”,他認為,在當今的核時代,“人類存在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排除兩大體系的對抗”,實現“國際關係人性化”、“人道主義化”。“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的觀點是當今民主社會主義的一個核心觀點,這種觀點的依據有兩點:一是當今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絡的整體世界,各國之間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因而,全人類的共同問題居於首位;二是在核武器條件下,戰爭會導致人類毀滅,而人類不存在了,也就談不到階級利益,人類的生存是第一位的。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雖然目前全球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存在著許多共同利益,但是另一方面,當代世界並不是一個大同世界,還存在著不同的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那種脫離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所謂的全人類的利益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另外,雖然核武器和可能的核大戰對人類生存有嚴重威脅,但是決不能因此而認為在核威脅下一切階級間、國家間矛盾和衝突都會消失或被排斥到次要地位。對於霸權主義國家來說,是打核戰爭或是打常規戰爭,是大打或是小打,是打或是不打,完全由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來決定,而不是由所謂的超階級的、超民族的、超國家的全人類的利益來決定的。

  正是在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的指導下,蘇聯的改革逐漸背離了初衷:***5-6月,實行自由選舉制,召開蘇聯人民代表大會。1990年蘇共中央2月全會及隨後的3月全會作出了關係到蘇聯黨和國家命運的幾項重要決定:***1***修改憲法,取消蘇共的法定領導地位;***2***完成對所有國家機關的改革,把政權轉交給蘇維埃;***3***準備實行多黨制;***4***建議實行總統制。同年3月,第三次例行的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設立國家總統職位和規定總統的一系列權力的蘇聯憲法修正案,修正了憲法中規定的共產黨領導作用的條款。從此,蘇共喪失了法定的政治權力。1990年7月,蘇共召開了28大,通過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性宣告、黨章及一系列決議,使民主社會主義成為完整的體系,即在政治方面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在經濟方面實行生產資料“非國有化和私有化”、“完全的市場經濟”,開展多種所有制的自由競爭;在意識形態領域實行多元化,放棄馬列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決屏棄對其他觀點與思想的意識形態限制”,“堅決反對以任何形式對輿論工具進行壟斷”。在國際上,實行收縮戰略,對美國採取剋制忍讓態度,主動作出一系列讓步,丟掉東歐和第三世界的“包袱”,爭取西方的援助。從此,蘇聯的政治、經濟和對外關係發生了質變。

  蘇聯的解體給我們留下的教訓是多方面的,是十分深刻的:1,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和執行一條正確的、符合實際的和不斷髮展完善的社會主義建設路線。2,要把經濟建設當作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3,社會主義四項基本原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前提,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4,要堅持改革開放。要不斷改革舊的、不符合實際的政治、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大膽學習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運用當今世界各國,包括髮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營方式,還要引進和借用外國資金,來加速經濟建設和發展生產力。

  蘇聯解體對中國的影響:總的說來有利有弊。從政治上來說,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之初,形勢對中國非常不利。在短短几年內,社會主義國家一個接一個解體,這種局面動搖了許多人的社會主義信念,影響了共產黨的形象;西方國家一時興高采烈,他們盼望著新思維效應在中國出現,談論“中國到底還能撐多久?”西方對中國集體制裁,大搞“人權外交”,外壓驟然增加,一時間中國顯得很孤立,局面很被動。***9月,鄧小平在與中央幾位領導人談話時提出對國際形勢的三句話:“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在其後的幾次講話中又陸續加入了幾句話:“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人們常稱之為“28字方針”。中國領導人在28字方針的指導下,總結了建國40年來對外關係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使中國在複雜紛繁的國際環境中堅持走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保持了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使西方國家由對中國進行集體制裁變為競向與中國改善關係、發展貿易。

  蘇聯解體促使中國人民進行有益的思考。蘇聯及東歐國家從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制度向多黨制的資本主義制度轉變引起的各種矛盾之激化、政局動盪之劇烈及延續之久,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料。蘇聯解體前及解體過程中,西方國家對之提供援助的諾言很少兌現。這些從反面給人們以深刻的教訓,使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目前中國安定團結的局面更加珍視。

  在戰略上,蘇聯的解體在相當長時期內消除了我國北面的最大威脅。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中國在西方眼中的戰略價值下降了,就中西關係而言,中國外交的籌碼比過去少了,中國與西方關係的困難增多了。美國散佈“中國威脅論”、推行“人權外交”,把遏制的矛頭直接對準了中國。當然,由於來自北方的威脅的消失,中國在戰略上對西方的需求也相應減少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增強,西方遏制不了中國。

  經濟上,蘇聯解體給中國與獨聯體各國的經貿關係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前景。中國的食品、輕紡、電子、家電等產品為俄羅斯所急需;同樣,俄羅斯的大型機電產品和某些尖端技術是中國現代化建設所必須的。俄羅斯資源豐富,但是缺乏勞動力開發,而中國勞動力充足,雙方勞務合作前景廣闊。

  第七講 第三世界問題

  亞非會議: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亞非會議確定了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會議所倡導的團結合作、反帝反殖、維護獨立、捍衛和平的“萬隆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亞非會議的召開為亞非國家聯合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鬥爭樹立了典範,增強了亞非國家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漲,加速了殖民體系的崩潰,增進了亞非各國的團結和合作,推動了第三世界聯合反帝、反殖、反霸的鬥爭,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

  不結盟運動:50年代末、60年代初,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超級大國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爭奪日益加劇。為了擺脫大國的控制,避免捲入美蘇雙方的衝突,一些中小國家,尤其是新獨立的國家,倡導和平、中立、不結盟的政策。在鐵托***南斯拉夫總統***、納賽爾***埃及總統***、蘇加諾***印度尼西亞總統***、尼赫魯***印度***、恩克魯瑪***迦納***等的積極倡導下,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第一屆不結盟國家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參加不結盟運動的條件是:推行獨立的外交政策、不加入大國軍事集團、不締結雙邊軍事同盟、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等。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從最初的25個已經發展到目前的110多個,約佔聯合國成員的2/3。不結盟運動的出現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里程碑。

  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意義:第三世界的隊伍從50年代的54個擴大到目前的132個。第三世界的崛起是我們時代的頭等大事。它不僅是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也是一個強大的經濟力量。在政治上,第三世界的崛起徹底摧毀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程序;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狀況,推動世界格局由兩極向多極發展;由第三世界為主體形成的不結盟運動,對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緩和緊張局勢、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上,第三世界率先提出建立國際新秩序,倡導南北對話、南南合作,在反對不公正、不合理的舊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77國集團”:第三世界國家為了加強經濟合作,共同反對發達國家的控制、剝削和掠奪,1964年在日內瓦聯合國第一屆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國家和地區聯合發表宣言,由此形成了“77國集團”***又稱“發展中國家會議”***自70年代以來,“77國集團”以聯合國為講壇,維護髮展中國家的權益,推動南北對話,緩和和改善南北關係,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貢獻。到90年代,已有123個國家加入了77國集團。

  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旨在促進各自民族經濟的發展,集體自力更生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由於發展中國家多位於地球南半部,故稱它們的合作為南南合作。

  《洛美協定》:即《歐洲經濟共同體—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洛美協定》,1975年2月,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46個發展中國家與歐洲經濟共同體9國在多哥首都洛美簽定的貿易和經濟協定。主要內容是:一、簽字的發展中國家的全部工業品和94.2%的農產品,可以免稅不限量地進入歐共體市場,而歐共體成員國向46國出口時只享受最惠國待遇;二、歐共體建立“穩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補償46國因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原因造成的損失;三、歐共體5年內向這些地區提供42億美元的經濟援助。1979、1984、***雙方又先後三個洛美協定,擴大了特別優惠範圍、增加了財政援助、確立了雙方的平等夥伴關係擴大了合作領域。參加簽字的發展中國家增加到68國,歐共體國家增加到12國。四個洛美協定是迄今最重要的南北合作協定,它對於改善南北關係、促進彼此間的經濟發展乃至全球的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為什麼第三世界國家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而臨的最重要問題是什麼?他們主張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1***第三世界國家一般又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這個提法主要強調它們的國際政治地位,強調他們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發展中國家”的提法主要是強調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它們大多是二戰後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國家,比較貧窮落後。

  ***2***第三世界國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

  ***3***為了維護民族獨立,避免捲入大國衝突之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參加了不結盟運動。亞非會議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不結盟運動標誌著第三世界的形成。

  ***4***發展中國家努力推進南北對話,開展南南合作,致力於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南北對話的重要成就是“洛美協定”,南南合作的重要成就是“七七國集團”。

  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它的前身是1961年7月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又在曼谷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之後先後加入東盟的有汶萊***1984年***、越南***1995年***、寮國、緬甸***1997年***、柬埔寨***1998年***。東盟的宗旨是,在平等和協商的基礎上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按照國際關係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目前東盟已經形成為一個區域性的經濟、政治集團。

  亞太經合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的簡稱。***,亞太地區12個國家和地區在堪培拉成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亞太經合組織已經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三大地區性經濟集團之一,而且勢頭髮展強勁,以致有“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之說。

  第八講 四次中東戰爭和巴以問題

  耶路撒冷意為“和平之城”,為什麼有人說“和平之城不和平”?你對這種說法有何看法?***1***這裡所說的耶路撒冷泛巴勒斯坦乃至整個中東地區。***2***中東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政治、經濟兩方面***;巴勒斯坦是聯結中東地區的橋樑。***3***中東地區自古以來是東西方民族較量、融合之地,巴勒斯坦是三大宗教的聖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東成為世界政治的熱點地區,多次爆發大規模戰爭,至今阿以雙方邁向和平的道路上仍然荊棘叢叢。***4***阿以雙方這所以長期衝突除了宗教、民族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由於大國的插手。隨著國際局勢的緩和,中東和平程序必然加快,耶路撒冷最終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

  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及實質:

  1。歷史淵源:巴勒坦歷史悠久,公元前3000年前後,迦南人就在這裡建立了迦南文化。據《聖經》記載,在公元前21世紀,希伯來人在在其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從兩河流域遷入迦南地。在公元前13世紀以前的猶太人的歷史均來自《聖經》,無據可考。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公元962年,希伯來國王一分為二,北部稱以色列王國,南部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亡於亞述;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亡於巴比倫。此後,猶太人先後處於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從公元1世紀起,猶太人逐漸從巴勒斯流散世界各地。

  2。錫安主義與《貝爾福宣言》:從18世紀開始,由於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西方殖民主義開始打著幫助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的旗子爭奪巴勒斯坦,導致了錫安主義運動的興起。第一次世界中,英國頒佈《貝爾福宣言》,以“幫助猶太人建立民族之家”為名奪取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

  3.阿以分治:由於西方列強的支援、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和希特勒掀起的反猶浪潮,促使大批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引起阿以衝突的不斷加劇。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關於巴勒斯分治的決議,決定英國的委任統治於1948年8月結束,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猶太國***1·5萬平方公里***,阿拉伯國***1·1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作為一個獨立實體由聯合國管理。

  4.四次中東戰爭: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支援下,以色列在1948、1956、1967、1973對阿拉國家進行了4次大規模戰爭。特別是1967年戰爭中,以色列不僅侵佔了按聯合國分治決議中應屬阿拉伯國的約旦河西岸土地和整個耶路撒冷,還侵佔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共8萬多平方公里土地,100多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5.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1967年11月通過,要求以色列撤出在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土地;但以色列拒絕執行。第4次中東戰爭後,出於多種原因,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和部分戈蘭高地地區,繼續佔領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和耶路撒冷等地。

  6.中東和平程序:1991年12月,阿以雙方開始直接會談。1993年9月,雙方簽署和平協議同意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首先在加沙地帶和傑里科自治。

  7.巴勒斯坦問題的實質:被佔領土問題、阿拉伯難民問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三

  第九講 世界一超——美國

  美國1787年憲法的特點:美國民主制度的基礎是實行了200多年的一部憲法,史稱1787年憲法。一、美國憲法最大的特色是確立了聯邦制,即多數內政由各州或各州治理,外交、國防等有聯邦政府管理的政治制度。各州有自己獨立的立法、司法、行政部門,各州的民、刑、商法各不相同。二、美國憲法的另一特色是按三權分立的原則建立政府。聯邦政府由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三部分組成。國會是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總統是最高行政首腦,又是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總統頒佈的法令須經國會批准,總統應該向國會提出國情報告,但是總統及其任命的政府不對國會負責,國會不能用投不信任票迫使總統辭職,但是國會有權彈劾總統和審判總統。國會的決議須經總統批准,如果未獲批准,經國會再次以2/3多數通過,即可直接生效。聯邦法院是最高司法機關,其法官由總統經國會批准後任命。若法官不失職,可任職終身。聯邦法院有最高裁判權,後來還取得了監督立法和解釋憲法的權利。如果聯邦法院認為普通法律與憲法相沖突,可宣佈其無效。從本質上說,美國憲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和加強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但是,我們應該承認它的積極意義。1,分權制衡原則是防止封建專制和個人獨裁的有效方式。它所確立的法制原則對防止濫用職權、搞個人特權起重要作用。2,保證了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至於因為某總統的上臺或下臺而使政局有較大的波動。3,使美國成為一個更為統一的國家,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4,它是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為世界各國憲法提供了一個藍本。

  尼克松主義: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南太平洋中的關島就美國的亞洲政策發表演說,表示美國要從亞洲收縮力量;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國會提出的諮文中,又提出美國外交政策三原則:“夥伴關係、實力加談判”,對在關島提出的亞洲政策進行補充,把它發展為美國新的全球戰略,被人稱為尼克松主義,成為美國以後幾屆政府外交政策的出發點。尼克松主義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它標誌著杜魯門主義的破產。

  美國的“人權外交”及實質:人權是全人類共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但在實現人權的過程中,必然受到具體的客觀歷史條件的制約。在目前的國際社會中,還不存在一個公認的、統一的人權標準。但是,近年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加緊推行人權外交,把人權作為國際鬥爭的工具,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別的國家,遭到了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強烈反對。發展中國家和西方國家在人權問題上的鬥爭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關於人權觀和人權的範圍問題。西方傳統的人權概念只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等個人權利,而發展中國家,認為人權還包括集體權、生存權、發展權、國權和主權。二、關於人權和主權的關係問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肆宣揚“人權高於主權”、“人權無國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不適用於人權問題”等謬論。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認為,國家主權是實現人權的基礎,沒有主權,人權就無法實現。人權問題主要是一國的內政問題。三、關於人權的國際保護。全世界人都有權利反對和譴責那些危及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行為,諸如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外國佔領造成的大規模侵犯人權的情況,以及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種族滅絕、販賣奴隸、國際恐怖行動等。然而,西方國家企圖無限制地擴大人權的保護範圍,把純屬國內管轄的人權問題也列入國際保護的範圍,主張任何國家都可以對另一國的人權問題進行所謂“人道主義的干涉”,從而使他們利用人權干涉別國內政合法化。

  里根主義:里根主義即里根政府採取的美國的外交政策。里根入主白宮後,提出“重振國威”和“以實力求和平”的口號,他在努力促進經濟發展、大規模增加國防開支、增強軍事實力的同時,加強美國同西歐、日本的傳統聯盟,否定60年代以來的緩和外交,實行以遏制蘇聯擴張為主要內容的對蘇強硬政策。

  布什的“超越遏制戰略”:即抓住蘇聯進行改革的時機,憑藉美國當時的優勢,以“經濟援助”為誘餌,採用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促使蘇聯以和平演變的方式向“政治多元化和經濟自由市場化”發展,最後把蘇聯和東歐國家融合到西方的政治、經濟體系中去。超越遏制戰略同美國戰後以來的遏制戰略相比具有以下特點:1,目標更大。不僅限於遏制蘇聯的擴張,而是企圖把蘇聯和東歐國家納入到西方的資本主義體系中去,來鞏固美國的世界霸權。2,空間更廣。其活動空間不僅限於蘇聯、東歐國家的周邊地區,而是推進到了蘇聯和東歐地區的內部。3,手段更多。不僅限於對蘇聯的軍事遏制,而是在軍事遏制的同時,更強調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的進攻。

  克林頓主義:克林頓上臺後,針對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所面臨的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在內外政策上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他把解決經濟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他提出了“一個目標”***美國領導地位***、和“三個支柱”***經濟安全、軍事實力、民主和人權***的外交戰略構思,實現全球民主化的所謂“擴充套件戰略”。

  第十講 多極世界之一 ——日本

  戰後日本的民主制改革:1945年8月—1947年底,美國對日本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徹底消除日本對自己的威脅;同時,亞洲各國也強烈要求日本剷除軍國主義、日本人民也有實現民主的願望。美軍佔領當局首先解散了日本的軍隊及軍事機構,並對日本政府接連發出解散財閥***對10大家族財閥的股票及與之有關的625家公司的股票全部沒收,公開出售,將財閥首腦解職***、農地改革***對地主土地採取強制徵購,然後賣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制定日本國憲法***實行三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天皇成為日本的象徵***等非軍事化、民主化指令,以瓦解日本軍國主義體制。在整肅中,逮捕143名甲級戰犯,其中東條英機等7人被處以絞刑;開除了軍國主義分子的公職,解散了右翼法西斯團體。

  1948年—1950年6月,隨著美國在全球推行冷戰政策和中國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美國轉而希望日本成為遠東的穩定因素,成為美國的遠東工廠和反共基地。因此,美國加強了對日援助,解除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整肅,把對日政策的重點轉到重建日本經濟上來。1951年9月,美、英、法等國與日本簽定片面的《舊金山對日和約》。同時,美日又締結《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美國結束對日佔領。但是條約規定,美軍繼續留駐日本,還可以鎮壓日本的“內亂”,從而確立了日本和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從屬關係,即美國對日本實行半佔領的《舊金山體制》。1952年2月,美日之間又簽定了《美日行政協定》,進一步擴大了美國在日本的權益。1960年1月,美、日兩國政府又簽定《新美日安全保障條約》,刪除了舊《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中美軍可以鎮壓日本國內暴動和騷亂等干涉日本內政的條款,擴大了日美兩國合作的範圍。因此,日本政府宣稱,“新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使日本進入了新時期”。

  日本改革的影響:一方面使美國能夠進一步從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強對日本的控制 ,另一方面也沉重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和封建勢力,推動了日本由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向議會民主制的轉變,對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是以美國的需要來改造日本的,因此它具有很大的侷限性,最突出的表現是保留了天皇制和右翼勢力,沒有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日本對侵略歷史的認識,成為日本當前許多政客美化侵略戰爭的歷史根源。

  關於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外因:

  1,“冷戰”為日本帶來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由於推行“冷戰政策”的需要,從1948年起,美國變削弱日本的政策為扶植日本的政策,不僅放寬了對日本的控制,而且還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貸款。為了把日本建成遠東的反共堡壘,美國在戰後的頭六年中花費了大約20億美元。在美國侵略朝鮮和越南期間,日本成為美軍的後勤供應地,不僅大量的軍需定貨湧向日本,美國還把大量的軍事裝置和軍隊家屬運往日本。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對日“特需定貨”達100多億美元,從而為日本引進先進技術和裝置提供了急需的大筆外匯,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人稱朝鮮戰爭為日本的“神風”和“起死回生的妙藥”。

  2,美國對日本進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為日本戰後經濟振興奠定了基礎。

  W. Edwards Deming的貢獻——質量控制法。Elementary Principles of the Statistical Control of Quality

  3,大量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的進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內因:

  1。日本製定了放棄戰爭的憲法,每年軍費支出壓縮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以下,因而政府長期內可以把大量資金放在發展經濟上。

  2。戰後日本政局穩定,有較強的法律制度。按照新的憲法,日本天皇成為國家的象徵;建立了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擴大了公民的民主權利。

  3。日本政府制定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不斷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戰後及時提出“貿易立國”和“技術立國”的口號。長期以來,日本把發展貿易作為發展經濟的重點。

  4。日本歷來十分重視發展科技和引進科技,積極利用戰後新科學技術的成果來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到1987年,日本的科研經費總額、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弊蓯?⒀芯靠?⒛芰σ約胺⒈淼目蒲新畚氖??冀齟斡諉攔??郵瀾緄詼?弧D殼霸諞恍└嚦萍劑煊虻難芯克?劍?氈疽丫?τ謔瀾緦煜鵲匚弧N?聳視σ暈⒌繾蛹際蹺?行牡男錄際醺錈??氈菊??ldquo;高度重視高深知識”,強調“通過富有獨創性和先驅性的研究”來“發掘頭腦資源”。

  5。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日本政府和企業一直把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即使在經濟比較困難的時候也保證對教育的投資。

  6。長期奉行“高積累、低消費”的政策,被稱為“勤勉型”經濟機制,日本工人的工資相對比較低。從50年代開始,許多大企業就推行“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把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結合起來。日本企業還巧妙地把中國的儒家思想和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與企業管理結合起來,運用武士道的“克己盡職、廉恥守信”和儒家的“齊家治國”、“忠孝仁愛”等思想來協調企業內部的關係,加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形成一種企業精神。

  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日本把自己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的發展趨勢成為“第三次遠航”。第一次遠航是指明治維新後,日本由封建幕府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第二次遠航是指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第三次遠航是指從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的發展。

  戰後,日本作為一個戰敗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不得不長期追隨和依賴美國,充當美國在遠東的反共堡壘。但是,隨著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自70年代起,日本政府在強調日美關係為“基軸”的同時,逐漸修正了對美國一邊倒的政策,把追隨關係發展為夥伴關係,積極開展所謂“多邊自主外交” ,努力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多邊自主外交”是1972年7月日本田中角榮政府上臺後提出的對外戰略總方針,其核心是獨立自主地制定日本的外交政策,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往來,發揮日本在國際舞臺上的大國作用。

  其主要內容是:1,以日美安全體制為基軸,同美國建立“富有成果的夥伴關係”;2,恢復中日邦交,同中國建立長期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合作關係;3,以經濟協調促進政治一致,確立同西歐等盟國的“夥伴關係”;4,以政治協調推動經濟外交,促進同第三世界國家關係的發展。“多邊自主外交”是日本經濟地位不斷提高的必然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具體表現,它反映了日本獨立自主和謀求政治大國傾向的加強。

  日本為謀求政治大國所採取的主要行動:1,增強經濟勢力,開展“經濟外交”。為了謀求政治大國,日本企圖以經濟實力為後盾,把經濟上趕超美國作為奮鬥目標。首先,立足亞太,努力建立以日本為主導的經濟圈,與歐美抗衡。日本以投資為主,採取貿易、投資和經濟援助“三位一體”的做法,大力推行所謂“雁行模式”,力爭在東亞地區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日本在80年代及時調整了發展戰略,擴大了知識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及資本和技術輸出,使費能耗、資源、勞力的產品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推動經濟繼續發展。日本把失去競爭能力的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臺灣、香港、韓國、新加坡***,接著日本、四小龍又向東盟輸出資本,促使這一地區的產業結構出現了連鎖式調整,形成了以日本生產高新技術產品、四小龍生產一般技術產品和耐用消費品、東盟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四小龍和東盟加深了對日本經濟的依賴程度。

  2,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加強外交攻勢。日本一直為聯合國維和部隊負擔10%的費用,支援聯合國的經費數額在全部聯合國中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加強日、美、歐三邊關係,倡導建立以日、美、歐三極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力圖在解決地區衝突中顯露頭角並分享領導權。日本是“七國首腦會議”成員國之一***以1973年10月石油危機的驟發而引起西方經濟混亂為契機,自1975年11月起,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和加拿大等七國首腦一年一度輪流在與會國首都或大都市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協調行動,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自1975年以來,日本日益活躍在七國首腦會議上,1993年7月,第19次七國首腦會議在日本東京召開,表明了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不斷上升。7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就強調自己是“西方一員”和“先進民主主義國家一員”。日本與歐共體每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日本派代表參加歐安會,向北約派出代表。1990年1月,日本首相海部在給美國總統布什的信中提出:“必須以美、日、歐三極為主導來形成世界新秩序。”目前,日本所擁有的經濟、科技實力使其在構築國際新秩序的角逐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因此,日本不僅要求建立以美、日、歐三極為領導的世界新秩序,而且還積極要求修改《聯合國憲章》,力爭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94年4月在45屆聯大上正式提出***。儘管美國國內“日本威脅論”抬頭,“敲打日本”、“遏制日本”的呼聲漸高,但是日本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原來給人以“謙恭”印象的日本,近年來卻出現了一股強硬的思潮,並且在一般國民中影響越來越大。

  3,改變防務思想,增強軍事力量。從70年代起,日本就開始積極擴大軍事力量,1987年月,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廢除1976年制定的軍費開支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1%的限額。目前日本軍費開支已經超過40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日本的常規軍事實力有可能超過英法成為世界性軍事強國。目前,日本已經成功發射多種火箭;日本雖然沒有核武器,但是擁有製造核武器的環和技術。雖然日本憲法規定,日本不能向海外派兵,但是自1991年海灣戰爭後,日本多次派出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1992年6月,日本參議院通過了《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合作方案》***PKO法案***。目前日本負擔聯合國全部開支的11-12%。

  90年代初,日美商談“全球夥伴關係”,1997年,日美修改1976年制定的《日美防衛合作指標》,根據新《指標》和1999年4—5月間通過的《日美防衛合作指標相關法案》,當日本“周邊地區”發生“事變”時,日本自衛隊將為美軍提供後勤支援和海上搜索救助,日本自衛隊的潛艇和飛機可以到國外去“救助”和“尋找”日本人。這樣自衛隊就不再是專守防衛,而是可以藉口“防止地區衝突”而主動出擊,日本一些政客甚至把我國的臺灣海峽也包括在“周邊地區之內。《日美防衛合作指標》及相關法案的的通過,標誌著日本在軍事方面已經成為美國亞洲戰略的一翼,日美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暴露了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

  第十一講 世界經濟全球化

  什麼叫知識經濟?知識經濟將給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帶來什麼深遠影響:1***發達國家進入資訊社會後,知識經濟提上了日程,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2***產業結構進一步高階化,知識密集型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大。***3***在知識經濟時代,對智力資源的佔有比工業經濟時代對自然資源的佔有更為重要。***4***智慧產品已經登上經濟發展的舞臺,智慧服務也大放異彩。***4***經濟競爭加劇,科學技術成為國家間綜合國力較量的核心。***5***加速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程序。***6***形成新的經濟分工格局,出現“頭腦國家”和“軀幹國家”。

  世界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1***全球化一方面加強了國家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另一方面推動了經濟開放和自由化,國家實際上減少了干預,各國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遵循國際條約、協定和國際慣例,來運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對內的經濟權力將向全球水平轉移,經濟邊界也將淡化甚至消失。

  ***2***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走向現代化的機遇,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外資、技術和世界市場獲得後發優勢,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逐步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工業水平。

  ***3***但是,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也表現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在經濟方面,面臨先進的資訊科技、強大的跨國公司和各種金融科學衍生工具***如網上金融交易***,如何在必要時發揮國家巨集觀經濟管理職能,規避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就是一個重要而又現實的一個問題。如金融衍生工具既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閃繁榮的市場,擴大了業務領域,但也為過度投機創造了條件。任何國家稍不留意,就會因政策失誤而成為國際投機者的目標,引發一場大範圍的經濟動盪,如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參與全球化所付出的代價。發展中國家常常成為國際投機和國際風險的犧牲品。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西方國家常常利用自己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優勢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導致經濟政治化,竭力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強加給別的國家。

  畢竟全球性技術力量基本上集中於發達國家,而全球化處於掌握全球性技術力量的國家主導之下。加上發達國家經濟實力雄厚,如果發展中國家未能及時地作出應對,在全球化的衝擊下,發展中國家民族工業將處境艱難,甚至可能繼續拉大南北貧富差距,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按照自己意志進行選擇的空間將大縮小。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任何國家都無法迴避。發展中國家只有勇敢地正視它,利用機遇,積極而又慎重地調整政策,才能改變被動局面。

  第十二講 中國的地位

  駁中國威脅論:1。中國的外交政策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2。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根據是非曲直決定對國際總是的態度。3。和平共處原則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4。中國的國防建設是維護自己的主權和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5。中國的國防開支保持在最低限度。6。中國積極倡導裁軍,並積極行動。

  當前形勢與中國的對外政策: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範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與國之間競爭激烈、殘酷之程度不亞於冷戰時期,但是,不同的是,競爭的手段主要是經濟的和政治的,而不再是軍事的。在國際形勢總體上不斷趨向緩和的情況下,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了新的分化組合:大國之間的關係經歷著重大而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各國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軍事集團的擴大、軍事同盟的加強、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存在、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利用“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時起時伏的區域性衝突等嚴重現象,都是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仍然困擾著人類。圍繞著北約東擴、波黑戰亂、科索沃戰爭、中東和平程序、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及海灣戰爭再起等熱點問題,各大國展開激烈的外交角逐,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社會將仍然是有序與無序、理性與瘋狂、穩定與動盪、和平與戰爭、合作與對抗、進步與落後、光明與落後兩種狀況並存。

  90年代是冷戰結束、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的年代,也是列國爭鋒的年代。美國大力推行 “一個目標,三個支柱”的外交政策。即以“經濟安全、軍事實力、民主和人權”為三大支柱,實現美國“領導世界”的理想和目標。為此,它或者以“集體經濟制裁”的手段,或者以“多國維和”的名義大打出手,到處揮舞大棒,企圖建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新秩序。但是,美國“領導世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從蘇聯脫胎而出的俄羅斯恥於當“配角”,也雄心勃勃地欲重振大國地位,其外交政策從向西方“一邊倒”轉向全方位的“雙頭鷹”大國外交政策。歐盟不再以美國馬首是瞻,隨著其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和拓展,試圖加大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力度。日本的“政治雄心”隨著自己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而日益膨脹,努力謀求在多極化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國堅持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對於一切國際事務,我們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不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我們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戰略和生活方式。我們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也決不允許別國把他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我們。我們堅持睦鄰友好,主張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的途徑解決相互之間有爭議的問題,一時解決不了的,主張暫時擱置、求同存異。中國一如既往地同第三世界國家團結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維護正當權益。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不斷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係,對彼此間的分歧,堅持對話,不搞對抗,努力尋求共同利益的匯合點,擴大互利合作,共同對付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同世界各國和地區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我們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充分發揮我國在聯合國以及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的作用。在列國爭鋒的國際舞臺上,中國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使自己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中華民族的崛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