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數學教學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

  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要如何積極的引導小學生們自主探究實踐活動呢?下面就有小編來講解一下這部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教學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創設情境,做好新課探究的準備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的興趣之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情感的前提,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視野、積極進行思維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回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才能主動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藉助講故事、做遊戲、設定懸念、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等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驚奇、疑惑、新鮮、親近等情感,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自始至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

  如:在設計《圖形變換》一課時,課前創設以下情景:

  師:親愛的孩子,快瞧!老師帶來了哪些禮物?***課件出示:由平面圖形拼組而成的各種漂亮的圖案,如:汽車、房子、輪船、小鳥、風車等。***

  引入:這些禮物漂亮嗎?想不想自己動手拼一拼?好,老師現在就滿足你的要求,這節可我們來學習《圖形變換》***板書課題***。

  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多個動態圖案為切入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課堂上來,並且巧妙地引入課題,將學生帶入自主探究的世界。

  學習新課前,鋪墊激趣,抓住新舊知識聯絡緊密的內容,帶領學生步入“最近發展區”,著眼於學法的遷移。形式靈活多樣,著眼於“趣”、“實”、“活”,興趣盎然,生動活潑,製造懸念。這一階段主要是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很多。具體如下:

  1、揭題提問  即揭示課題後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這樣的提問一能夠使學生從上課伊始就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二能夠激起學生探索的願望。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在揭示課題後讓學生看著課題提問。學生提出了“什麼是分數的基本性質?”、“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要注意些什麼?”、“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的性質有沒有關係?”、“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麼用途***作用***?”等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想及早知道“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強烈願望。

  2、自學提問  即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在接觸新知的過程中發現與原有知識發生矛盾,學生把認為矛盾的地方提出來,為進一步探究新知確定思維方向。現代教學所提倡的優良學習方式是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

  3、嘗試提問  即讓學生在嘗試練習中提出問題。數學知識是按照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原則編排的。因此延伸知識和難度不大的例題時可以讓學生直接嘗試,是其在嘗試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四年級上冊在教學除法需要調商時,先引導學生自學例題,列出算式272÷34,再嘗試解答。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除數34看作30試商9,結果發現34乘9得306比被除數大。怎麼辦呢?學生在嘗試練習中產生了疑問。

  4、辨析提問  即對有共性的難點,對易混易錯的、相似的概念、法則、性質等知識,讓學生進行辨析,在辨析中產生問題、提出問題。

  二、組織自主探究實踐活動

  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發散思維,由學生自主探索、操作、實踐、推理、歸納、討論、總結,變“學會”為“會學”。第一階段有了問題,學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慾望,明確了探究的方向。接下來就是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1、根據需要選用恰當的探究形式  其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獨立探究。即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晰,結論更準確。三是班級集體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集中解決難點。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互相交流中。探索出各種知識。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怎樣求圓的周長呢?下面我們藉助學具圓片來研究。

  大家請看,這是一個圓形紙片,你有辦法知道它的周長嗎?可以藉助工具,請小組同學商量方法***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

  師:哪個小組先來介紹你們的方法?

  生1:我們是用繩子繞圓片一週,然後量出繩子的長度,就得到了圓片的周長。

  師:你能上來示範一下嗎?大家覺得要想測得更準確要注意什麼?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2:我們先在圓片上作個記號,然後把圓片沿著直尺滾動一週,就量出了圓片的周長。

  師:你能也上來示範一下嗎?大家覺得要想測得更準確要注意什麼?

  生:***1***要做好標記;***2***不能滑動,要滾動,***3***要滾一週,不能多,也不能少。

  師:同學們已經會用測量的方法求圓片的周長,真棒!還有其它辦法嗎?

  生3:我把圓沿著圓的直徑對摺幾份,量出每一份的圓的弧長,再乘份數就知道這個圓的周長。

  師:這些辦法有沒有什麼缺點?

  生:……

  師:為什麼呢?

  生1:我們沒有那麼長的繩子,更不可能用滾動的方法。

  生2:就算我們有足夠長的繩子,可是量起來太困難。

  師:看來用測量的方法也能解決,可是太麻煩,那有沒有簡便的方法呢?

  生:計算。

  師:怎樣計算圓的周長呢?

  師:魯班因為受到葉子割手發明了鋸,牛頓因為蘋果落地發現了地球引力,那麼你們能不能通過回憶長、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推導猜想並形成了假設:計算圓的周長需要知道什麼?周長和直徑有什麼關係?怎樣計算圓的周長?”請小組同學合作探究方法。

  生:直徑和半徑。

  師: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因為圓的直徑和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師:我們知道圓的直徑和半徑越長圓越大,那圓的周長就越長,圓的直徑和半徑越短圓越小,那圓的周長就越短。看來圓的周長和直徑或半徑的關係確實很密切,那大家來觀察,你認為圓的周長與直徑會有怎樣的關係呢?

  師:我們知道長方形的周長是它長、寬之和的2倍,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4倍,那麼圓的周長和直徑是怎樣的關係呢?

  生:倍數關係。

  師:請大家觀察,你認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生:圓的周長是直徑的2倍多。

  師: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師指圖繼續讓生說。

  生:直徑把圓平均分成了2份,半個圓周的長比直徑長,圓的周長是直徑的2倍多。

  師: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達成共識,圓的周長一定比直徑的2倍多,***板書:2倍多***那會比幾倍少呢?或者接近幾倍呢?

  生猜並說理由。

  師:圓的周長比直徑的3倍多一些,到底是幾倍呢?有什麼辦法知道?

  生:我們可以量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用周長除以直徑,算一算。

  下面請各小組再拿出表格,找到每個圓的直徑,填在第三欄,並用計算器算出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把結果記錄在表格第四欄中,除不盡的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各小組完成後,老師把各組的表格依次放在展臺上。***

  師:我們測量的圓的直徑都不一樣,周長也不一樣,請同學們來觀察這些周長除以直徑的商,你又有什麼發現?

  生:都比3大。

  生: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都是3點幾。

  生:都在3.2左右。***板書:3.2倍左右***

  師:也就是說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也證明我們剛才推理的結果是正確的,其實,在古今中外,有許多數學家研究過這個問題,他們經過大量的實驗,已經證明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是一個固定的無限不迴圈小數,它是3.1415926……,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板書:圓周率***用一個希臘字母π來表示。***板書:π***。

  教學中,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不僅親身體驗了什麼是周長,同時體驗到測量策略的多樣化,以及怎樣與同伴合作,怎樣向同伴學習,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合理的探究方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習內容來自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可以使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徵,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觀察——認識。即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瞭解、認識並掌握某些知識***概念***的本質特徵。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可讓學生觀察一些生活中較常見的橡皮、墨水盒、火柴盒、磚塊、化妝品盒、籃球等物品讓他們通過觀察、比較,從而認識瞭解並掌握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徵。

  ***2***操作——發現。即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如:在教學三角形和梯形等面積公式推導時,讓學生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通過拼湊成平行四邊形等操作方法,從而推匯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猜想——驗證。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方法對數學問題大膽猜想,尋找規律,合理論證。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商不變的規律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進行大膽猜想:“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什麼?”然後通過動手操作,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分別折出 1/2、1/4、1/8並用陰影表示出來,學生再通過比較發現了這三個分數相等,然後再引導學生看算式的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最後再得出結論。這一探究方法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途徑。

  ***4***概括——歸納。即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具體事例歸納發現事物的一般規律。如:在教學2、5、3倍數的數的特徵時,即可運用此法,從而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抽象概括能力。

  ***5***類比——聯想。即讓學生通過類比的思維方法以及聯想的思維方法,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發現數學原理、方法,推出結論。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如在學習了3的倍數的數的特徵後,讓學生通過類比和聯想推斷出9的倍數的數的特徵。

  數學教學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的總結和反思

  當前許多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親身經歷”,但普遍忽視了活動後的總結和反思。學習新知的關鍵是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通過類比、分析、綜合歸納,把建立的情感的表象昇華到理性認識,發現學習規律,歸納學習技巧。“魚”、“漁”兼得。這樣可以讓學生運用探究所獲得知識舉一反三地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挖掘學生巨大潛能,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經過學生提問、探究後歸納得出結論,再引導學生通過讀來加深對“分數基本性質”其內涵的理解。進而轉入鞏固反饋練習階段,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相關問題。隨後對本次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適時激勵評價,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師生共評等評價手段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感受到主動參與探究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養成探究的習慣。這樣做不僅讓學生的知識系統化,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同時也發展了學生選擇最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教師應始終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把教學過程變成引導學生進行“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始終關注學生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