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的演變閱讀答案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近百年來表現出的變化,超過了以往幾千年變化的總和。這一變化的實質,是中國民眾世界觀轉變的具體表現。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傳統節日的演變》閱讀材料
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大部分的形成都跟歷制有關。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都與時氣節奏大有關係;幾個表面上與時氣無關的,比如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細查古制,也有時令的講究。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預防,避五毒乃是過“端午”之初衷。臘八、祭灶以及除夕節,均是春節的“伴節”,自然也是與時氣相關的。而其餘四節----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日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傳說、神話和宗教。
在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裡面,人應該與自然節奏和天地韻律和諧一致,追求“與宇宙合一”***金嶽霖語***。既然“節”是天地時氣的交合之處,是“天”、“地”的節奏,自然也應該是“人”的節奏,是連通自然節奏與人生命運的“節點”。這使節日對於古人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昇華。
曆法主要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由曆法而起源的節日,無論性質還是形式,主要也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這一點似無太多疑義,無需引經據典再來論述。
而當中國農業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之後,傳統節日則又從性質到形式,開始為儒家倫理學說支撐的家族制度而服務。
有關家族制度***或曰宗法制度***,馮友蘭先生的論述很是精要,他在《中國哲學簡史》中稱,“家族制度過去是中國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五種社會關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其中有三種是家族關係。其餘兩種,雖然不是家族關係,也可以按照家族來理解。”“儒家學說大部分是論證這種社會制度合理,或者是這種制度的理論說明。經濟條件打下了它的基礎,儒家學說說明了它的倫理意義。由於這種社會制度是一定的經濟條件的產物,而這些條件又是其地理環境的產物,所以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種制度及其理論說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學說自然而然成為正統哲學,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現代歐美的工業化侵入,改變了中國生活的經濟基礎為止。”
此後,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出現斷裂, 孫中山政府取消了農曆紀年而改為國際通行的公曆紀年。同時,民國政府還想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改為公曆日期慶祝,儘管當時的民眾並不買賬,依舊按照農曆慶祝傳統節日,但是公曆紀年卻由此確立下來。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法定節日分別是:新年***1月1日***、春節、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五四青年節***5月4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國慶節***10月1日***。現在我國法定節日***特指統一放假的***分別是:新年、春節、清明節、國際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其中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屬於傳統文化節日。
可以說,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近百年來表現出的變化,超過了以往幾千年變化的總和。這一變化的實質,是中國民眾世界觀轉變的具體表現。
《中國傳統節日的演變》閱讀題目
1.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形成莫不跟歷制、傳說、神話以及宗教有關。
B.古人認為“節”是天地時氣的交合之處,也應該是“人”連通自然節奏與人生命運的“節點”。
C.曆法主要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無論性質還是形式,主要也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
D.馮友蘭先生的觀點是,中國傳統的五種社會關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從某種角度上都屬於家族關係。
E.儘管當時的民眾並不買賬,民國政府還是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改為公曆日期慶祝。
2.為什麼說“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近百年來表現出的變化,超過了以往幾千年變化的總和”?***4分***
答:
《中國傳統節日的演變》閱讀答案
1.C、E.
2.***1***幾千前來中國傳統節日基本上沒有變化;***1分******2***孫中山政府成立後中國民眾世界觀發生了變化***1分******3***民國政府想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改為公曆慶祝;***1分******4***新中國政府成立後,我國傳統節日只留下春節;,現在又恢復了三個傳統節假日***1分***所以說“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近百年來表現出的變化,超過了以往幾千年變化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