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語文閱讀題

  在考試中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該怎麼辦呢?我們不能把題目空著,所以我們也要有一點針對不會的題目的技巧。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巧解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題

  一、巧借技巧,掌握文章大意。

  近幾年來,考生對文言文總體把握的能力已成為高考文言文試題中的重頭戲,一般放在最後兩項。但是,對於文言文總體把握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考生對於其他文言試題的解答。所以,考生在做文言文試題的時候,應該先做綜合性的試題。對於文言文總體的把握,採用以下方法,既能提高考生的解題速度,又能幫助考生準確理解文言文大意。

  1、根據文題文體判斷

  文言文的體裁有神話、寓言、傳、序、文、記、論、疏、書、賦、說、表、銘、散文、駢文等等,但是總體來分,可以有寫人類、記事類、說明類、論述類、散文類等。在這些型別中,以寫人、記事類和論述類的文章為主。

  如果是寫人型別的文言文,文中描寫的都是當時社會上比較有影響的人物。而這些人物一般不是文人有才,就是勇猛習武帶兵打仗之人。而文中對於這些人的描寫基本都和做官有聯絡。那就涉及到這些人的性格和人品,文中肯定會把他們塑造成正直之士或者就是貪汙卑鄙之小人。這樣的人物性格,一般的考生都能準確掌握。

  如果是記事類的文言文,我們只要根據其六要素,掌握文章所記事情表達出來的作者觀點和看法就行了。

  如果是論述類的文言文,我們就要通過首段或者尾端的中心句來確定文章的中心論點。如果文章沒有直接提出中心論點,我們就把每段的中心句找出來,然後總結其共同點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

  至於其他體裁文言文大意的掌握,基本可以參照以上三型別進行。

  2、根據問題判斷

  考生既然可以通過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來做最後兩道綜合性的試題,當然也可以根據最後兩道試題的選項來判斷出文章的大意。

  例:《優化指導》有一道高考文言試題選的是《劉行本傳》,而文後第三題的A、B、C三個項的內容直接就是選文每段的段意概括。這樣,考生只需參考文後的綜合題選項就可以大概甚至準確地掌握文言文的內容。

  3、根據尾註判斷

  有的文言文結尾附有註釋,而這些註釋正是幫助考生理解文言文大意的鑰匙。

  例:有一高考模擬試題選了袁巨集道的《遊盤山記》,而文後的註釋直接介紹了袁巨集道的文章風格特點是“獨抒性靈”。考生就可以根據這一重要資訊,判斷《遊盤山記》的內容肯定是作者通過對登盤山記敘,表達自己在徜徉於大自然優美奇特景色之中的獨特體會和人生的感悟。而只要掌握這點,就可以很容易做出文後第三道的綜合題了。

  當然,遇到具體的文言文,還要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進行準確把握。

  二、巧用還原,理解實詞詞義。

  例: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實詞的含義。

  A、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 適:

  只從這一句話來判斷“適”字的含義是很困難的,考生應該試著把這句話還原到原文中,再根據前後句子進行判斷。

  “高儉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頗涉文史。大業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在原文中,A項句子後面跟得是“生了兒子和女兒”,那既然是生孩子,士廉妹和孫晟之間的“適”就應該是“出嫁、嫁給”的意思了。

  B、士廉下車,以禮致之 致:

  用同樣的方法,把這句話還原在原文“蜀人朱桃椎者,淡泊為事,隱居不仕,披裘帶索,沉浮人間。竇軌之鎮益州也,聞而召見,遺以衣服,逼為鄉正。桃椎口竟無言,棄衣於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車,以禮致之,及至,降階與語,桃椎不答,直視而去。士廉每令存問。桃椎見使者,輒入林自匿。近代以來,多輕隱逸,士廉獨加褒禮,蜀中以為美談。”B句前說得是蜀人朱桃椎是個隱士,而B句後說近代以來,多輕隱逸,士廉獨加褒禮,蜀中以為美談。可以看出士廉是看上了桃椎這個人才,所以到任後,想要以禮對待桃椎,表達士廉對人才的重視和尊重。所以,這裡的“致”就是“對待、招待”的意思。

  三、利用詞性,掌握文言虛詞用法。

  文言文虛詞用法多樣,使用頻率較高,而且古今變化比較大,所以考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但是利用詞性進行記憶和使用,就會容易的多。

  考生在做這型別的試題時,首先應該判別該詞語的虛實。因為許多的虛詞都是由實詞虛化而來的。其次,根據詞性瞭解該詞的用法特徵,然後結合前後詞的結構和前後句的大意判斷虛詞的含義及語氣作用。

  例:“皆以美於徐公”的“以”就是實詞“認為”的意思,而到了“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中的“以”就成了虛詞“將、把”的介詞了。

  四、識記特殊結構,熟練掌握各類文言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一般有四類: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和省略句。

  對於判斷句,考生應該記住常用判斷句式的結構。一般來說,常用判斷句會把“者”和“也”進行單獨或者搭配使用。在翻譯的時候,考生一定要加上“……是……”或者“……的人”。

  對於被動句,考生應該記住常表示被動的詞語“於、為、為所、見、受、被”等,並用簡短的句式配合理解。如:“主語+被+動詞+於+名詞”格式。

  對於賓語前置句,考生要記住:疑問句中的“安、何、誰”等詞如果放在謂語動詞前或者介詞前的話,就有可能是賓語前置句;在一般性的句子裡,如果出現做賓語成份的代詞、名詞等放在動詞或者介詞前,也屬於賓語前置句。

  對於省略句,考生只要在翻譯文章的過程中,通過閱讀和結構分析,把句子意思表達完整所需的成份能落實到位就可以了。比如常見的主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等。

  五、翻譯文言文,做到“準、實、好”。

  從2002年開始,翻譯在文言文閱讀考查中始終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為5分分值也值得考生為此而努力。

  古人講譯文要“信、達、雅”,其實就是“準、實、好”,高考翻譯也應如此。

  “信”即考生在翻譯文言句子的時候不能斷章取義或者是望文生義,應該保證不能脫離文章的原意,特別是涉及到對於人物及文章的褒貶評價,更要與原文保持一致的觀點和看法;“達”即文言句子的每個實詞、虛詞、省略成份、句式等都要落在實處;“雅”就是要在前面兩項的基礎上,使譯文不但與原文一致,具體詞語有落實,還要做到句子讀起來通順流暢,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和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