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歷史文化

  蚌埠***beng bu***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交匯點,被稱為“兩淮重鎮,滬寧咽喉”。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統計局房價重點監測的70個大中城市之一,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蚌埠歷史文化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相傳,塗山一帶曾是原始社會後期塗山氏聚居的地方。塗山腳下的禹會村,據說是當年治水英雄大禹大會諸候之地。至今這裡仍流傳著大禹治水三楚人抱璞石-卞和洞。

  過家門而不入的許多動人事蹟。荊山的卞和得到和氏璧,為獻與楚王,竟歷經三朝,被削雙足,可歌可泣。同時,因蚌埠北為淮河衝擊平原,南為低山丘陵,淮河一天然屏障橫貫中間, 成為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

  瑞雪白乳泉代兵家必爭之地。西漢初年,楚漢相爭的決勝戰役垓下之戰就發生在固鎮縣的濠城集,這裡至今仍流傳著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傳說故事。蚌埠東郊的曹山,據說因三國進曹操曾駐兵於此而得名。東魯山、西魯山則是同時代魯肅屯兵處。到了南宋,淮河成了抗金前沿陣地,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這裡留下著名詩篇。元末朱元璋在濠州***今鳳陽***起兵後,其子朱沐英也曾在蚌埠市區東郊錐子山練兵,至今山上仍有當年點將臺、飲水池等遺蹟。明代開國元勳湯和葬於曹山南麓,其墓“東甌王墓”現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秀麗的風景和便利的交通,曾吸引過無數文人騷客流連忘返。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梅堯臣等都在此留有詩作。在近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又成為蚌埠人民的驕傲。解放戰爭時期,被譽為世界十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又稱蚌埠會戰***就發生在這一代。

  歷史名山,兵家要地,帝王之鄉,人傑地靈,是蚌埠最鮮明的文化特色。這座興起於上世紀初津浦鐵路通車、被稱為“火車拖來的城市”的城市其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大禹文化、花鼓燈藝術、雙墩古人類文化等領銜的國家級、世界級文化資源集中在此,一代風騷的帝王文化、享譽世界的民間文化、與代表人類古代文明成就的遠古文化和諧共生,在全國範圍來看,都是極其少見而珍貴的。

  帝王故里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的第一個朝代,它的締造者禹和啟皆出自以塗山為中心的蚌埠地區。在這裡,中華民族原始社會的最後一個首領大禹結婚、生子、會諸侯,開啟了中國奴隸社會的大幕。

  蚌埠是漢高祖劉邦決戰項羽成就帝業的歷史重地。在蚌埠市固鎮縣壕城境內的垓下遺址***史稱霸王城***,楚漢兩方決一死戰,霸王敗走烏江,劉邦掌控中原,譜寫出一段偉大的歷史。蚌埠在1947年以前歸鳳陽管轄,鳳陽則是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成長、出家、投軍的故鄉。

  文化藝術

  蚌埠是花鼓燈、泗洲戲、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花鼓燈,有東方芭蕾美譽,流傳在懷遠、鳳台、鳳陽、潁上等地。蚌埠的馮派花鼓燈為最具代表性的蘭花流派,以蚌埠的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為代表的表演團體,安徽省泗州戲劇院現在也以表演花鼓燈為主,代表人物有馮國佩,鄭九如,楊再先,石金禮,常春利,婁樓、高小平、石春彩等人。泗州戲,又稱拉魂腔,與山東、江蘇、河南一帶的柳琴戲同出一源,以蚌埠的安徽省泗州戲劇院為代表劇團,代表人物有李寶琴、霍桂霞、蔣榮花等人。鳳陽花鼓戲,又名衛調花鼓、衛調花鼓戲。

  發源於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鎮,蚌埠不僅是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也是北派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與鳳陽花鼓、花鼓燈並稱鳳陽三花。代表人物有陳廣仁、李希、李夕茹等。鳳陽花鼓,在解放以前蚌埠市區及三縣皆有打著花鼓賣藝為生的農民,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的第二主打藝術門類,主要劇目有《鳳陽歌》、《王三姐趕集》、《孟姜女》等。五河民歌,五河民歌主要流行與五河、鳳陽、蚌埠及周邊地區,五河民歌發源於五河縣小溪鎮***原屬鳳陽縣***。代表曲目有《摘石榴》、《洗白衣》、《打菜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