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成語故事

  “管仲,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小編為大家整理管仲的成語故事,供大家學習!

  ***一***:大公無私

  比喻公平正直,不徇私情,不偏袒一方。

  這則成語源於《管子?形勢解》:“風,漂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墮,不避小大強弱。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

  《形勢解》一篇由天地萬物生存之道及自然界的一系列現象引申出君主治理國家、安撫人民道理,比喻形象生動,令人信服。其中提到:風是吹拂萬物的。風吹起來,不管富貴的、貧賤的、善美的、醜惡的,一樣吹拂。雨是潤澤萬物的。雨下起來,不管是強大的、弱小的,一樣潤澤。風雨至公而無私心,是一律公平對待、大公無私、不偏不依的,正因為風吹雨下沒有既定方向,所以人們雖然遇到風吹雨打,也不會發出怨言。

  《管子》以此來比喻君主行“令”,是在人民所好的方向;行“禁”是在人民所惡的地方。民樂其政,就能“令行禁止”。人君能使百姓盡力親近,必須為天下求利除害,把德澤加於天下,恩惠施於萬物,家庭得以安居,群生得以養育。這樣,萬民便願意盡力為君主效勞。人民努力耕作充實國家倉廩,在戰場盡力殺敵保衛國家疆土,即是勞苦卑辱也無怨言。法立而人民樂從,令出而人民接受。君主出言合理,合於民情,人民就願意實施,君主治理國家無所幹擾,人民自動守法,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二***:管鮑之交

  管:管仲。鮑:鮑叔牙。均為春秋時齊國的名臣。交:交情。這則成語比喻知心相契、交誼深厚的朋友。

  “管鮑之交”,也作“管鮑之好”。這則成語源於《列子·力命》:“管仲嘗嘆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此世稱管鮑善交者。”

  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賢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一個才氣橫溢,一個為人誠懇厚道。兩人意氣相投,來往非常密切。後來他倆一起作了齊國公子的老師,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輔佐公子小白。

  齊僖公死後,襄公繼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謀奪他的王位,就想加害於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於是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後來,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趕忙回國爭奪王位。

  為了阻止小白,管仲率領士兵在其返回齊國的道路上進行攔截,一箭射中了小白腰帶上的鉤子,小白假裝死去。管仲以為沒有什麼顧忌了,就與公子糾一起不緊不慢的返回齊國。但是等他們到達時,公子小白已經捷足先登,即位就國了,史稱桓公。

  管仲和公子糾不甘失敗,他們借魯國軍隊去攻打齊國。結果戰鬥失利,公子糾被殺,管仲成為囚犯。

  桓公要拜鮑叔牙為相併想處死管仲。鮑叔牙勸說道:“管仲是為其主嘛!主公可赦免他,讓他為您效力。此人才能勝於我,若以他為相,齊國定會強大起來”。

  桓公聽了鮑叔的話,就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

  管仲知道後感嘆說:“我和鮑叔曾經一道做買賣,嫌了錢,我總是多拿一些。有人說我愛佔便宜。鮑叔卻說:‘管仲家貧,理應多拿些。’鮑叔後來家道衰落,我為他謀劃賺錢,結果反而令他更窮了。有人說我愚,鮑叔卻說:‘哪裡是他愚,是我自己沒有好機遇!’我曾多次到朝中為官,但都被國君驅逐出境。有人說我不賢。鮑叔卻說:‘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從軍參戰,當遇到敵人反攻時,我總是第一個往回跑。有人說我膽怯,鮑叔卻明白,說‘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呀! ’生我的是父母,而瞭解我的是鮑叔啊!”

  “管鮑之交”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為了被歷代傳誦的歷史佳話。可見真摯的朋友應當患難與共,為了國家的利益能不計個人得失,同心協力。而桓公不計較私仇,任用管仲終成霸業,其使賢任能之舉,也對後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不翼而飛

  不:無,沒有。翼:翅膀。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沒有翅膀卻突然飛去,形容言論、訊息傳播迅速,後比喻事物突然失蹤。

  這則成語源於《管子·戒》:“不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而富者生也。”

  《戒》是《管子》第二十六篇。 戒是勸戒的意思。本篇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齊桓公想就自己出遊的事徵求管仲的意見,問道:“我這次出遊,想要東起之罘,南至琅邪。司馬卻提出意見說,也要象先王的出遊一樣。這是什麼意思呢?”管仲回答說:“先王的出遊,春天外出,調查農事上經營有困難的,叫作‘遊’;秋天外出,補助居民中生活有不足的,叫做‘夕’。那種人馬出行而吃喝老百姓的,則叫作‘亡’;盡情遊樂而不肯回來的,則叫作‘荒’。先王對人民有遊、夕的情況,自己卻從沒有荒、亡的行為。”桓公退後拜謝說:“這是寶貴的法度。”管仲又接著告誡桓公說:“沒有羽翼而能飛的是語言,沒有根底而能鞏固的是感情,沒有地位而尊貴的是心性。您也應鞏固感情,謹慎言語,以嚴守尊貴的心性。這就叫道的發揚。”桓公再次拜謝管仲,認為他說的非常對。

  ***四***:不知所措

  措:安置,處置。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後常用以形容窘急的神態。

  這則成語源於《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無度,嚴誅無赦,臣下振恐,不知所措,則人反其故。不悟則法數日衰,而國失固。”

  《管子》第五十二篇《七臣七主》。文中提出“振主”之說:所謂“振主”就是喜怒無常,嚴於誅罰,不講寬赦,臣下驚恐,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人們都心懷詐術,虛與委蛇。如不覺悟,法令政策將一天天衰落,國家將失去根基。

  “不知所措”後來就被用來形容窘迫或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樣子。

  ***五***:老馬識途

  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裡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裡。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