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論文

  一、訴求超驗價值

  青少年時代的馬克思對宗教就產生了興趣,他的宗教課老師認為:“他***馬克思***的基督教義和訓誠知識十分明確而有根據。他相當瞭解基督教會的歷史。這些關於宗教理論和宗教歷史的知識,為馬克思後來批判宗教帶來了幫助。中學畢業時,馬克思便以《根據這種結合的本質、絕對必要及其影響》為題完成一篇宗教問題論文。當然,年輕的馬克思此時還不可能以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為思想武器來批判《聖經》,然而,難能可貴的是馬克思對社會流行的觀點並不盲從,而是採取了批判和思考的態度,從道德方面對信徒與基督的結合作以探討。他指出,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及其同基督的結合,是為了探討真理,追求正確的知識,排除利己主義的慾望,嚮往善良的美德,尋找真正的快樂。但當時德國以基督教為國教,宗教是當時德國封建統治者的精神支柱,滲透到德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社會背景的影響下,青少年馬克思的思想中還瀰漫著有神論的色彩,“宗教本身也教海我們,人們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青少年的馬克思基本上是一個宗教信仰者。

  二、運用自我意識

  在德國柏林大學法律系學習期間,馬克思通讀了黑格爾的著作和其弟子的大部分著作。當時青年黑格爾派以自我意識為武器對宗教進行勇敢地批判,這對馬克思產生了很大觸動,這一點通過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漠克利特與伊壁鴻魯自然哲學的差別》我們便可知曉。初看起來,這個題目極為空乏,而且似乎與近世哲學關係甚疏,然而,青年馬克思的功績在於他深刻地賦予了這一題目以現實內容。博士論文的發表是馬克思由有神論向無神論轉變的重要標誌,此時的馬克思已是一位具有啟蒙思想的無神論者,不過因囿於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他對宗教的批判仍陷於唯心主義的框架內。

  馬克思意識到了德漠克利特與伊壁鴻魯在自然哲學方面的差別,並支援伊壁鴻魯偶然性學說,從而否定了萬物的主宰是神。馬克思說:“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在必然性中生活,並不是一個必然性“在有限的自然界裡,必然性表現為相對的必然性,表現為決定論。而相對的必然性,只能從實在的可能性中推演出來,這就是說,存在著一系列的條件、原因、根據等等,這種必然性是通過它們作為中介的,實在的可能性是相對必然性的展開。”此處,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辯證法運用自如,而且,更為高明的是,馬克思在高度讚揚了辯證法的革命精神的同時,勇於揭露黑格爾的保守性、妥協性及其根源。他認為黑格爾不能將辯證法的革命精神貫徹到底,而使自己的哲學適應普魯士的需要,與普魯士王國妥協的原因,不應從道德方面去解釋。他寫到:“這種表面可能性本身最深刻的根源,在於他的原因補充分或在於哲學對於自己的原則沒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如果一個哲學真正適應了,那麼他的學生就應該根據他的內在本質的意識來說明那個對於他本人具有一種外在意識形式的東西。馬克思還進一步從自我意識出發,反對黑格爾調和宗教和哲學的思想,他對宗教進行堅決的批判,從而否定神的作用,肯定人的作用。不難看出,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思想不僅同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有重大的差別,而且已經開始偕越青年黑格爾派。

  三、展開杜會批判

  促使馬克思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的直接原因是其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繼承。費爾巴哈明確主張把被黑格爾顛倒了的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關係顛倒過來,揭露黑格爾隱蔽的神學本質,在批判宗教的唯心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人本學唯物主義。

  費爾巴哈認為在基督教中,人把自己的本質物件化出去,異化出去形成一個獨立自為的精神實體,這個實體具有至上的權威,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是全知全能的化身,這個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被創造出來以後,又反過來和人處於對立的地位,成為人的一種異己的力量。人造出一個神,反過來又成為神的奴隸。

  在這裡,費爾巴哈揭露了宗教神學把一切美德都歸給上帝,而把人說成一無是處,也就是給自己造出一個神,這個神反過來成為人的對立面。所以,上帝的本質乃是人的本質,不過是人的本質的虛幻反映。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觀說明了被奉為神聖和神祕的來源,是人通過想象力把人的本質異化為神聖物件的結果,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創造神。因此,從費爾巴哈對宗教產生的心理根源的分析和他對宗教理論的最後結論可以看出他的無神論思想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人本主義是他宗教異化的理論基礎。

  費爾巴哈將宗教世界歸結為它的世俗基礎,這一思想本質上是唯物主義的,但是因為他在宗教產生的根源、本質和揚棄宗教的途徑根本問題上沒有從社會生活去尋找正確答案,而是以抽象的人及其本質為出發點和基礎。

  馬克思曾接受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無神論思想,但他並沒有停留在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理論上,而是採取了批判揚棄的態度。他總結了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人創造上帝和宗教的思想,並以費爾巴哈所揭示人是神聖家族的世俗基礎為立足點來說明宗教的本質、宗教產生和存在的社會根源及宗教在階級社會中所起的作用。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這種意識和感覺不是與社會絕緣的,而是以人的全部社會關係為內容的。”馬克思特別將宗教批判同無產階級革命聯絡在一起,指出:“歷史的任務並不在於只是消除彼岸世界的真理,即宗教幻想,更重要的是確立此岸世界即現實世界的真理。因此,對天國的批判就必須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必須變為對法的批判、對政治的批判,即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舊的剝削制度,才能最終消除社會苦難,剷除宗教得以產生和存在的社會根源。”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進一步提出宗教產生的根源不能只在人本身中去尋找,必須以人構成的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也就是說,要從客觀存在的現有社會的階級矛盾、階級對立中去尋找宗教的根源。只有用“書卜除這種矛盾的方法”即革命的方法,消除階級對抗社會所造成的社會苦難,才能找到克服宗教的正確道路,靠單純的思想理論上批判宗教是不可行的。在這裡,馬克思發展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思想,已經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出發,對費爾巴哈宗教異化理論進行科學分析,從對宗教的的批判進到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從理論的批判進到革命實踐的批判,這已同費爾巴哈只從心理根源和認識根源上分析宗教產生的根源和把宗教問題的解決歸結為意識問題相去甚遠。由此表明,馬克思的宗教思想對費爾巴哈宗教異化理論的揚棄,並徹底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宗教思想對費爾巴哈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宗教觀的界限,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宗教思想的確立。

  馬克思科學宗教思想的形成可以告訴我們:首先,馬克思的無神論思想不是個人冥思苦想的結果,而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沒有歷史唯物主義,就沒有科學的無神論,馬克思以前的無神論者雖然也提及過一些思想,但是由於其不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因而不可能對宗教做出科學的闡釋。只有馬克思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無神論得到科學論證;其次,馬克思宗教思想雖然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但是,在促使馬克思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的過程中,在起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確立的過程中,歷史上一些無神論思想的優良傳統和優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古希臘伊壁鴻魯的無神論思想,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理論等.馬克思善於批判地繼承歷史上一切無神論思想的優良傳統,特別是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的思想,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批判是與他對宗教的批判緊密聯絡在一起的,而馬克思又是在對費爾巴哈宗教觀批判繼承逐步建立科學無神論的思想過程中,走上了唯物主義道路的,他的宗教思想與其歷史唯物主義是內在一致的。

  馬克思宗教思想是其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的軌跡裡,其歷史唯物史觀確立過程中的一個理論分支,由於歷史的侷限和理論的拘囿,使得他對宗教問題的闡釋不夠全面具體,但是馬克思關於宗教的思想還是相當深刻的,對我們今天處理國家與宗教問題具有深遠的借鑑意義。我們應勇於批判,更要善於學習,全面準確地挖掘馬克思宗教思想的時代意義,使得真理從歷史的帷幕中走向前臺,彰顯於澄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