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情懷的老師心得反思

  學會反思,做一個有情懷的老師,教育思考使他明確自己教育方向,科學而理性的設計,實施自己的教育,同時不斷地總結,提煉、昇華自己的教育實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教學反思”的教研機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是保證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落到實處的根本保障。

  一、它的重要意義在於:

  1、教學反思能促進教師積極主動地探究教學問題。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衝動,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而知困”,不斷髮現一個個陌生的我,這樣他就能主動地將與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教學過程中來,重審自己教學中所依據的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教學問題。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教學反思可以啟動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

  2、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不僅要成為教學的主體,而且要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體,把自己作為研究的物件,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效果。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以及對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做出的教學行為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通過反思、通過研究,不斷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使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成為真正的研究者。

  3、自我反思有助於改造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我們從教師成長的規律中可以看到,教師的實踐經歷不會自動生成科學經驗,從而促進專業化發展。對於教師來說,只有經驗+反思才會有效地促進自我更新取向的專業化發展。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意識性不夠,系統性不強,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並容易導致教師產生封閉的心態,從而不僅無助於而且可能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昇華,從而成為一種開放性的系統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經驗才能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槓桿。

  二、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對照教程作教學反思,用教後感內省教學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與研究,並在一定的理論框架下展開實踐研究,依據回饋的資訊,教師不斷進行自我調整,之後再實踐,再回饋,再研究,在不斷的思辨中調整教學,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真正教學生不知道的,教學生體會不到的,教學生不可能想到的,即在學生最需要之時,最需要之處實施有力的指導和幫助,給學生一個更高的認識層次,為學生後續的自主學習鋪設臺階,注入動力,由此引導學生積極

  地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的專業創新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具體可分三個階段:

  1、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學什麼

  科學制定目標,優化教學設計。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兩種不良的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慮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二是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在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備課筆記。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求課題組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以往經驗與教訓進行思考的基礎上,再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解,確定研究主題。

  2、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怎麼學

  教學實踐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生活經驗的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做出種種的反應。學生這些回饋的資訊課題組教師必須敏感地體察,並深入領會其意圖。因為明確學生的真實感受和實際需要,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教學上的優點與不足,利於及時調整,使教學真正適應學生學習認知發展幹什麼的要求。這種師生互動,能拓寬反思的層面和管道。尤其是從學生角度認識教師行為和合理性和有效性,可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及時,全面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面對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的教學程序,課題組教師也在不斷地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那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

  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麼引起學生興趣。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於思維活躍。在研究中,課題組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

  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匯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了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研究者可反思:

  a學生在學習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時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礙?應該如何機智地處理這些問題?

  b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出現爭議時,應該如何處理?

  c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某一問題時,思維異常活躍,如果讓學生繼續討論下去,就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 實踐證明,課中有效的反思,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學會沒有

  主要是課後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課題組教師通過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梳理,反思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為“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的、好用。例如:

  a當課堂氣氛沉悶時,自己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的?哪些教學環節的工作沒有按計劃進行?為什麼?

  b在授課過程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c假如再教這個內容,教學設計方案還可以做怎樣的更改?

  總之,教學反思為教師提供了再創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學習方式,為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衝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習新方式,使自己的教學藝術永葆青春。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有效途徑,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篇2

  9月18日下午,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王崧舟老師蒞臨我校,以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教學例項,為全校教師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專題報告會,,博得老師們的陣陣熱烈掌聲。句句箴言,使我也頗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一.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老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教育自古以來就自覺承擔著文化的傳承、凝練和發展使命,承載著國民人格教化、培育和完善的責任。教師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文化的傳承者,知識之外,教的更應該是底蘊,是一種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階的生命能量。

  以王老師所舉的《泊船瓜洲》一課為例,教師在授課中分別用“改詩—辯詩—疑詩”三步來引導學生體會和質疑詩句中“綠”字用的好不好,看似課堂氛圍融洽,孩子們敢於發言,挑戰教材權威,師生關係民主和諧,但細細琢磨,又覺得這老師缺乏了點應有的文化底蘊,沒有教孩子從整體上去理解這首詩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沒有認真體會作者作此詩時的背景及其所蘊含的教學價值。

  課不能只為教而教,除去知識,更應挖掘其背後的情感價值。語文學科如此,其它學科也如此。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我們在課堂上不也為了實現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生硬化和教條式地向孩子傳授了一些諸如“我們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這樣的“道德規則”麼?為人師者,給孩子一滴千錘百煉過的水,更應該有一桶常用常新的活水。教,既要鼓勵孩子大膽質疑,勇於創新,又要回歸本心,有文化底蘊。

  而底蘊是由書堆起來的,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積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的過程。王老師談讀書說道“書,要為己而讀,要堅持天天讀,更要隨性而讀。”孤獨痛苦的時候,拿起書,就開啟了與另外一個靈魂的對話,我們所憂慮的,歡喜的,悲傷的,絕望的,在書中都能得到慰藉和陪伴,這是一種多麼美妙的體驗!通過讀書,發現這世界上另外一個與我們精神共通的自己,從另外一個角度煥發一個嶄新的自己。

  二.做一個有同情之心的老師

  “教育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無限的同情對於自然,無限的同情對於人生,無限的同情對於星天雲月,鳥語泉鳴,無限的同情對於生死離合,嬉笑悲啼。”同樣還有無限的同情給予我們最純真可愛的孩子。

  王老師學校裡那個自卑怯懦的“戴帽子女孩”,正是因為老師們的一刻同情體諒之心,才能慢慢重樹自信。“如果她是我的女兒呢?”多麼樸素的一句話,背後卻是一個師者的仁心大愛。孩子的心最是無暇純淨,當他困擾時,我們能為他駐足一刻,耐心勸解;當他高興時,我們能與他一起歡笑分享。為人師者的樂趣就該如此,也在於此。

  孩子從師者身上獲得的愛,才能轉化為他對人世萬物的悲憫、憐惜和關愛,能使他擁有一顆利他,向善之心,“使人生的孤苦和傷感變成慰藉溫婉、纏綿悱惻的感動。”

  最後,我想:教育是一個師生相互成全的過程,老師不應僅是蠟燭和春蠶似的犧牲者和奉獻著,更應是孩子成長的守護者和陪伴者。我們為孩子勾畫了未來,孩子也以自己的單純,夢幻,成就了我們一刻柔軟的心。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願我們在每一個圓滿的“苟且”當中,帶著詩意,走向遠方。

  篇3

  對一個教師來說,推動其教育事業發展的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做“情感”,一個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熱愛孩子,忘我地工作,並從中體驗到奉獻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確自己教育方向,科學而理性的設計,實施自己的教育,同時不斷地總結,提煉、昇華自己的教育實踐。

  可以說絕大多數教師都有著真誠的教育情感,發自內心熱愛孩子,熱愛自己的職業,但作為一項事業,教育僅僅有情感是不夠的,至少是不完美的,我們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奉獻心血,青春乃至畢生的年華,不能僅僅是因學生的成長和成功而喜悅,我們還應該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應該不斷成長並走向成功,從中體驗到人生的快樂,為自己的生命喝彩。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不應該只是一個奉獻的崗位,也應該是一個獲取的職業,教師不是一支默默流淚的蠟燭,而是一輪燦爛的耀眼的太陽。

  而要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就必須做反思型的教師,何為反思型教師?通俗地說,就是通過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進行教學反思,這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的通天大道。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教育教學行為表現及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性和提高教學效能。

  做一個反思型教師,應反思些什麼呢?

  一、對教育實驗的反思

  既然是“實驗”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如果能夠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反思,即使失敗了的教育實驗,也是一筆財富;教學中就需要不停地實踐。這裡的“實踐”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之中,投入到學生之中,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和一般純粹老黃牛式的“幹活兒”不同,作為“反思型教師”的實踐,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情感型”,就是帶著感情投入工作,融入學生,在教育實踐中永遠保持一顆童心和對學生的依戀之情;第二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幹,而是把每一個學生當作研究物件,把每一個難題都當作課題,以研究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在實踐中既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每一階段都要有創新,都要有超越。而對於成功的實驗,同樣需要以科學的眼光進行實事求是的剖析和評價。比如我曾經搞的“未來班”實驗,按說是當時大家都比較公認的成功實驗,但我從不斷變化的時代要求進行嚴肅的反思,結果促進了我教育觀念的更新。

  二、對教育行為的反思

  反思不僅僅是針對明顯的教育失誤,也包括對自己一切教育***含教學***行為的反思:和學生談一次心,上一堂課,組織一次活動,甚至和學生交往過程中的某一個蘊含教育因素的細節,都可以成為我們反思的內容。目前存在的最為嚴重的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的教師沒有寫教學隨筆的習慣。很多教師寫反思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應付學校檢查。反思的內容大而化之,缺乏實質性的東西。至於該怎麼反思?反思些什麼?很少有教師真正去思考、去行動。如果將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某些教學思想方法,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墚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與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三、失敗的原因或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教師應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這就需要我們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師,通過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師。這裡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對自己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的一種追問、審視、推敲、質疑、批判、肯定、否定……對不足之處及時改正完善。

  四、教學機智和技巧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和師生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師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進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五、學生創新的火花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兩年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六、“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教師應靜心沉思,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教學方面有何新如,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

  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熟的階梯,是一個教師走向專業化的必經之路。蘇霍姆林斯基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他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就是因為他勤於動手,堅持不斷反思。他一生寫了四十多本書,一百多篇論文,他的教學日記積累了無數本。我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兩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因此,一個教師只有做到了勤思考勤動手,才能不斷超越自己,使自己的教學走向更完美。

  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吧!讓我們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走向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