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和成功的定義

  普通人是這樣定義的:不是......就是......。即:不是成功就是失敗。成功人士是這樣定義的:要想......就要.......。要想成功,就要藉由“失敗”來幫助修正路徑,走向真正的成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你思考過嗎?

  無論中學還是大學,畢業致辭似乎是件形式大於內容的面上的活兒,往往和鮮花、溫情、成功、祝福等等相伴。相反,在畢業典禮上探討“失敗”、“苦難”之類的話題,似乎有些“不合時宜”。

  北京市京源學校副校長孫清亞就是沒按常理出牌,做了《面向未來,你為失敗做好準備了嗎?》的畢業致辭。這篇畢業致辭,少了熱鬧,但多了冷靜,少了裝飾,但多了真實。言辭切切中,用意深遠,很多人讀完都沉默了。

  他的“教育測不準原理”,更值得每個人去反思和回味。

  學校只給了你短暫的成功,沒有給你永久不敗的未來

  今年看到高考成績,沒有像往年那樣“欣喜若狂”,我很冷靜,因為我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這些“好看的資料”能代表你們高中三年的全部學習成果嗎?成績較好的同學未來一定會較好嗎?這些成績能證明我們的教育已經很成功了嗎?

  今天我不敢用簡單的主觀推斷來回答這三個問題。最近,我們越來越覺得不應該只拿高考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學習的全部、也不應該只拿高考成績來衡量一個學校教育的全部。

  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案例,今年是我高中畢業20年,這些年來同學分散在五湖四海,去年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聚會。這些同學當中,有在政府部門擔任高管的、有在大學當教授的、也有在中學當老師和副校長的,等等。

  但是這些同學在高中時候的表現各不一樣:有成績一流的、有成績一般的、有很聽話的、也有學校多次要開除的……大家在一起共敘自己以及保持聯絡的同學18年來的經歷、感悟和成就,最後幾乎達成這樣三點共識:

  學習一定要好但不一定去追求第一名,因為追求第一名往往會使人成為“書呆子”。

  一定要上大學,因為不上大學是沒有希望的,尤其對農村地區的學生;但不一定都要上好大學,因為上大學就是一個人的臨時身份象徵,今天沒有同學在意哪個老師是北師大畢業的、哪個老師是地方師範學院畢業的,因為好大學隻影響你2-3年。

  一定要有能力但不是隻有學習能力,因為社會能力***人際、仗義、誠信***比學習能力***高分、博學***重要得多!

  我有這樣的一個推斷:你的高考成績即將一文不值。我們應不以高考成績高而沾沾自喜,也不以高考成績低而盲目自悲。學校只給了你短暫的成功,沒有給你永久不敗的未來!

  名次不再排隊,不確定的未來裡你們都平等

  當你們的高考成績一文不值以後,你們就平等了,因為學校不再對你們的名次進行排隊了。這種平等是指大家都將擁有同等的、新的發展機會,可以同等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當然你們也將同等地面臨各種挑戰。

  我總結出這樣一些結論:將來個人的發展好壞與高考成績高低沒有必然關係;學習能力強未必未來工作能力強,學習能力弱也未必未來工作能力弱,這裡就有很多個“不一定”,我把這些不一定稱為“教育測不準原理”。

  “教育測不準原理”告訴大家:你們的未來是不確定的。那麼我們必須思考未來可能是什麼樣子?誰將主宰這個世界?誰將是引領未來的拔尖人才?

  決定未來的六大能力,誰先掌握誰就佔了先機

  記得在你們高一的時候,我說過:未來就是還沒有來!今天我們處於什麼時代呢?這個時代裡,資料大爆炸、人人自媒體、手機微信微博,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改變得面目全非。據說不久的將來我們不用到商場去買鞋子了,只需在家用3D印表機就可以“自造”。可見人類很多工作都已被計算機取代,資訊時代的下一個時代是什麼?概念時代——如果說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因為人能夠製造工具並且使用工具,那麼人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有沒有形成差距?尤其是到了新經濟時代,如果有所謂優秀的人和平庸的人之分,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呢?人和人的區別在於優秀的人能夠製造概念並且可以使用概念。

  在概念時代,只有具備電腦無法企及的能力,才能在未來處於領先地位。你能說出十個電腦或機器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工作嗎?蓋房子?掃地?洗衣服,幾乎找不到了!

  這就是形成了決定未來的六大能力:靈感設計、創造故事、發現幸福、情感交流、遊戲娛樂、尋找價值等。每個人都能掌握概念時代的這六種右腦能力。

  關鍵問題是:誰先掌握了它們,誰就會在這個時代佔得先機。

  大學不是用來虛度的,真正的學習是從大學開始

  你的未來和今天你的理想可能風馬牛不相及,魯迅都可以棄醫從文,你也可能棄文從理、學非所用,這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看到了未來。

  在未來你們幹什麼職業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看到你所幹的職業的價值和意義。真正優秀拔尖的人才是隨心所欲的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幹什麼就成什麼!因此要積極準備幹好這份職業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真正的學習是從大學開始的,記住大學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虛度的。如果你不學,在未來的路上,你們將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甚至慘敗,這是必然的。

  一個人失敗主要原因只有兩個:一是努力不夠,二是藉口太多!在此,向大家強烈推薦一本書《哈佛,凌晨四點半》,希望大家成為十年後優秀的人才!

  六十年後,你在哪裡?

  根據“教育測不準原理”,開始我提出的三個問題顯然是沒有答案的,希望我們一起用三個20年即60年來回答這三個問題、來反思我們的學習和教育。希望你們能每隔20年向母校做一次彙報:

  第一個20年***38歲***彙報:你在幹什麼?如果你在幹正確的事兒,這就是有德,或者叫有正確的價值觀;

  第二個20年***58歲***彙報:你幹成了什麼?如果你幹成了一件或幾件有價值的事,這就是有能力、或者叫有智慧。

  第三個20年***78歲***彙報:你是否還活著?說明你身體不錯。

  如果大家這三次彙報都比較不錯,就叫做德智體全面發展,我們這個學校一定在做真正素質教育!

  親愛的同學們:輕輕地你走了,你將從這裡帶走了什麼?

  親愛的同學們:也祝福你們——在未來你們中,失敗的人少一些,成功的人多一些!

  :

  平庸者最愛品評天下,頭頭是道,彷彿他的觀念就是真理,彷彿這個世界”失敗”就是定律,每每看到身邊的朋友、公眾人物做什麼事業,從事了什麼生意失敗了,便大放厥詞“前車之鑑,此事不可為”,並且可以從幾十種角度論述“不聽我言,必遭慘禍”,所以安於現狀,裹足不前,成為害怕新生事物群體的代言人,怯弱,極其怯弱!

  沒有一敗塗地覺悟的人”成功”的概率幾乎為零!沒有百折不撓韌性的人如何志在天下!

  電燈不是一次實驗就發明出來的,飛機也不是第一次就能飛得很好,無線電更不是一下子就覆蓋了整個地球,就算是孩子走路也要經歷過無數次跌倒,不讓孩子跌倒,就徹底剝奪了他走路的權利,不允許失敗,就徹底剝奪了自己成功的權利!

  如果一個人的聚焦點是這個世界上太多的失敗,還沒有開始就認為不行,怎麼可能成功?恰恰相反,成功者的聚焦點永遠是成功,這個世界上有人能夠做到,所以我也行!同樣的事業,同樣的行業,同樣的環境,有人會腰纏萬貫,有人會傾家蕩產!差別在於自己。不要用無能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的境況,不要用無知的言論去嚼舌從未涉足的領域。

  眼中滿是別人的失敗就會屢屢受到打擊,眼中滿是別人的成功就會天天”激勵”自我。所有的結果都是內心自我期望的印證,”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絕對不要期待天上掉下一位仙女美眉,帶著碩大的餡餅宣佈你是神選中的幸運兒。

  成大事者必須經歷常人無法承擔的打擊與”壓力”,而後才能擁有一顆智慧豁達的心境,史泰龍為了能夠成為電影中的男主角,拜訪了所有自己能夠找到的電影公司,經歷1855次拒絕,終於成就了天王巨星的神話!你的藉口又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