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考古新聞介紹

  新聞,也叫訊息,是指報紙、電臺、電視臺、網際網路經常使用的記錄社會、傳播資訊、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具有真實性、時效性、簡潔性、可讀性、準確性的特點。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考古最新發現 秦始皇陵裡竟然有個“動物世界”

  秦始皇陵博物院總工程師周鐵日前表示,在對秦始皇陵最新鑽探工作中,通過對道路系統的局部發掘,考古人員已基本瞭解陵區的大體結構。專家還發現了大量陪葬坑,有的陪葬坑面積甚至達幾千平方米。

  發現400多座陪葬坑 大量石制盔甲

  周鐵表示,在秦始皇陵園內已發現大大小小的陪葬坑400餘座,在周邊又發現了幾十座小型墓葬和陪葬坑。在目前已發掘的陪葬坑裡,基本以陶製品為主。

  在秦始皇陵的陵區外圍,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的盔甲、胄等,且都為石制。專家表示,石制物品不僅沉重而且很脆,應該不是用於實戰。這些與當時秦兵相同配置的石製品的真實作用是什麼,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陵墓內驚現“動物世界” 隨葬動物達數千件

  同時,令一項對秦始皇陵新的考古發現也在近日公佈:秦始皇陵內發現各類動物數千件,是目前發現動物種類最多的中國帝王陵。

  “秦始皇陵出土種類豐富的動物,包括真實動物隨葬和以陶、銅模擬的動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武麗娜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人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經驗,逐漸掌握了各類動物的習性,並學會了馴養與利用。

  據初步統計,秦始皇陵出土的各類動物以馬的數量最多,包括兵馬俑一、二、三號坑出土的陶馬、銅車馬坑出土的銅馬以及馬廄坑出土的馬骨三大類。其次數量較多的是珍禽異獸及水禽,以及出土後大量尚待鑑定的動物骨骼。

  武麗娜表示,經歷年考古發掘與研究,珍禽異獸坑曾出土鹿、麂類食草動物,及一些雜食動物;水禽坑中共計出土青銅禽46件,其中鶴6件、天鵝20件,其餘為鴻雁等禽類;上焦村秦墓則出土有蚌貝飾件、羊骨、雞骨,陵北部分陪葬墓出土有珍珠;陵園外城北側一號大型陪葬坑出土10餘種禽、獸、魚鱉的殘骨等。

  從用於食用到娛樂的“動物世界”

  古人重視死後的地下世界,講究事死如事生。古代人喪葬理念多有陪葬動物的習俗,古代埃及也有木乃伊貓、狗、鱷魚等出土。古代中國帝王的地下世界裡自然缺不了用於食用或娛樂的“動物世界”。

  考古證實,秦代對動物的利用至少達到12種。馬是一種戰略資源,因此佔有特別地位;鹿、麂是野生動物,是體現狩獵行為的產品;魚鱉、雞羊屬於可食用動物;蚌貝等屬於裝飾品。天鵝、鶴等禽類動物較為罕見,在陵園7號坑展現的是人馴養禽類動物的場景,表現出人與禽類動物、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畫面。

  無疑,在2000年前的秦代,人們馴養動物的種類不但增加很多,而且馴養動物的目的也從獲取肉食資源和祭祀擴充套件到休閒娛樂的精神領域。當然,一些動物骨骼因殘毀嚴重,出土後沒有鑑定,仍有待進一步保護和研究。

  陝西省秦俑學研究會副會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說,人與動物自古難捨難分,動物世界與人類世界是相輔相成的。相較於古人的認知水平,如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理念在動物考古學興起後應當大力倡導。

  二

  以古鑑今話工匠

  今年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是指以手工技藝專長而從事相關職業的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物質或者精神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梳理歷史可以發現,在中國,“工匠精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傳承,從物質到精神多個層面的全面應用,對人類文明和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

  中國自古對工匠就很重視,各朝各代多有專管工程工匠的長官。《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自古以來就把手藝人稱為“工匠”,以體力為主的如船工、河工、窯工……以技術為主者如木匠、皮匠、鐵匠、花匠、裱糊匠、油漆匠……這些多是從事物質產品的工匠,也有從事精神產品的工匠如“樂工”“畫匠”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工匠,巫醫樂師之屬統稱“百工”。工匠既指普通手藝人,也指造詣很高的大師、大家,如“巨匠”等。有的地方把做負責設計的工匠稱為“大作匠”,具體做手藝活的則被稱為“細作匠”。古代的官職中有專管工程工匠的長官叫“將作大匠”,掌管宮室修建之官。

  秦代稱將作少府。漢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改稱將大匠,秩二千石。東晉至南朝宋、齊有事始置,事畢省,樑、陳常置,稱大匠卿。北朝北魏置將大匠,北齊以將作寺為官署名,以大匠為官名。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改寺為監,改大匠為大監,置少監為副職,煬帝改官名為大匠、少匠,繼復舊稱,後又是改為大令、少令。唐復大匠、少匠官名。宋、遼南面官***中原行政區***均為將作監,設監及少監。金不設。元置將作院,設院使。明建國初設將作司卿,旋廢,職歸工部。清代延明。此職歷代多有,名稱小異,職事略同,只是職權日益明確,管理日益細化。

  舊時,在三百六十個工匠行裡,每行都有自己的祖師;在成千上萬作坊,每個作坊都有自己的師承;世世代的工匠,每位都有自己的師傅***師父***。中國最為著名的工匠師傅應首推魯班。木匠、石匠、泥水匠等諸多工匠行,都尊他為祖師。魯班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巧匠,姓公輸,名般。因他是魯國人,“般”與“班”同音,所以又稱“魯班”。相傳他曾發明木作工具,創制攻城的雲梯和磨麵粉的石砣。後世出於對他的敬重,便把一些精巧的建築說成是他建造的。

  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濟源堂***陝西戶縣渭豐鄉***,本來與魯班無關。可是民間認為這種設計精巧,做工精良的工程必定是祖師魯班修建的,並且認為其肯定沿用了祖師魯班建造和施工的很多理論和方法,於是就以魯班的姓氏命名為“公輸堂”。據說魯班生日的農曆五月初七,舊時工匠們每逢此日都要舉行隆重祭祀盛會,祭拜祖師魯班,俗稱“魯班會”。工匠們還給自己的祖師魯班敬奉加封了封建時代管理工程最高長官官銜的牌位——“工部尚書公輸子之神位”。凡遇節日或者開工都要對它焚香跪拜,祈求祖師魯班保佑自己四季平安,施工順利。

  中國不少行業和崗位都傳承著“工匠精神”。紙坊,奉東漢宦官蔡倫為祖師;陶瓷業的祖師,有柏林、虞舜、老子、雷公等,被奉為“窯神”;皮匠、鞋匠以孫臏為祖師;醋坊的“醋湯神”是姜子牙;酒坊的祖師是杜康;豆腐坊以樂毅為祖師……這種傳承在“胡慶餘堂”等老字號,同事之間都是以師徒相稱。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於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是現代的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

  “工匠精神”的傳承,依靠言傳身教的自然傳承,無法以文字記錄,以程式指引,它體現了舊時代師徒制度與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傳承中特別注重精益求精。對工匠而言精益求精,就是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手藝完美和極致,要求工匠對精工細作的執著堅守和不懈追求,讓自己的精品力作流傳於世,造福人類。精工良匠們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的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國自古有“十年磨一劍”的佳話,也有干將、莫邪不惜“以身赴銅水,血凝劍氣”來追求精工良器的傳說,而現存鋒芒如初2000多年前鍛造的越王勾踐劍,就是最好例證……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工匠精神”在一些行業一些領域顯得很“稀薄”,甚至“失傳”了,代之以浮躁粗糙,甚至制劣製假。所以,《政府工作報告》提倡培育“工匠精神”,非常及時,非常有針對性。但願這一倡議能推動各行各業重拾“工匠精神”,傳承、踐行、弘揚“工匠精神”,摒棄浮躁粗糙,崇尚執著專一、精細精緻,創出過硬品牌,擦亮“中國製造”,打造“中國品質”。

  三

  黃岩宋墓考古發掘新聞正式釋出

  6月8日上午,記者從黃岩宋墓考古發掘新聞釋出會獲悉,到目前為止,南宋趙伯澐古墓共發掘清理出五代十國至南宋文物66件,其中出土絲綢文物堪稱“宋服之冠”,是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重要見證。出土的玉璧,原是南唐開國皇帝的祭天之物,為研究南唐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和實物證據。副區長陳金華等參加了釋出會。

  5月2日晚,台州市黃巖區文廣新局接到嶼頭鄉政府報告,稱嶼頭鄉前礁村村民楊計土在建房時發現一古墓,便立即進行了相關部署。5月3日,黃岩博物館派員前往現場,發現墓主趙伯澐妻李氏墓誌銘。通過對墓誌銘的解讀,確定了墓葬時間和墓主的身份。5月4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嘉勵研究員受省文物局指派趕到現場,制定了應急搶救性發掘方案。

  5月5日上午墓主趙伯澐的棺槨完整起吊,下午安全運到博物館新館。同日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副處長許常豐帶領省考古研究所、中國絲綢博物館專家來到黃岩,制定了開棺方案。當晚11時棺蓋順利開啟。5月6日,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專家汪自強、周暘等對出土的絲綢服飾進行應急保護處理。

  到目前為止,此次考古共清理出以絲綢服飾為主的五代十國至南宋文物66件,其中絲綢文物服飾形制豐富,紋樣題材多樣,織物品種齊備,對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趙伯澐墓中出土的南唐玉璧,是他生前把玩的心愛之物,死後隨葬也在情理之中。更為重要的是這件玉璧原是昇元四年***940***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上刻有銘文49字,為研究南唐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和實物證據。

  “這次對於文物的搶救非常及時,一切都是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的,有利於文物的保護和發掘。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出土絲綢以其真實完整性,見證了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歷程,為浙江沿海地區參與海上絲綢貿易提供了重要線索,為中國絲綢藝術和中國絲綢科技史增添了新研究材料,對浙江大力弘揚絲綢文化、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振興台州‘臺繡’絲綢經典產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陳金華說。釋出會上,與會的媒體記者們根據古墓的情況,提出了問題,區領導及專家們一一給予了回答。

  黃岩趙伯澐古墓發掘側記

  不久前,一座古墓、一塊石碑的照片悄然出現在微信裡,網友們開始議論紛紛。有人一聽說黃岩西部的古墓,就聯想到了寧溪牌門村的杜範墓;有人從挖掘出的墓碑上模糊地看到“縣丞”二字,認為這是一位縣丞的墓;稍微有點水平的人,看出了這是曾任縣丞的趙伯澐為亡妻寫的墓誌銘。

  緊接著,關於“嶼頭鄉發現南宋古墓”的帖子刷爆了朋友圈。這究竟是誰的墓?怎麼被發現的?裡面都有些什麼?接下來要如何保護?這些問題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6月8日上午,黃岩宋墓考古發掘新聞在黃岩耀達酒店正式釋出。記者深入採訪,帶您瞭解古墓發掘及文物清理的經過——

  古墓是如何被發現的?

  古墓的發掘,還要從嶼頭鄉前礁村的村民楊計土說起。楊計土是土生土長的前礁人,1985年,他花了一千多元在古墓附近買了三間房子。後來,他外出打工,老宅也荒廢了多年未曾居住了。如今,他66歲了,兩個兒子想著父親年紀大了,也該拆了老宅改建新房了。

  5月2日下午,楊計土打算先把地基挖平,於是叫來了一輛挖土機。“這裡以前是前礁村生產隊的糧庫,前面有一個很大的道地,晒著一些稻穀。”楊計土回憶說,當天上午開始動土,挖到下午四點半左右,挖了大約兩米深,挖到了一塊岩石。

  挖到岩石後,挖土機開了出去,打算先將外面的泥土填平。這時,楊計土和在現場的小兒子楊年志一起靠了過去,竟發現了紅色的一塊。“最初的時候,也說不清是不是棺材,只覺得像是箱子。”楊計土說,他們仔細檢視時,看到的是棺材外面又套著一口棺材。

  前來圍觀的村民中有人提出大家一起敲了看看裡面究竟有什麼,楊年志覺得不能再挖下去了,於是叫挖土機把外面那層土摁了回去。蓋好棺材已經是傍晚5點多了,楊計土一家就吃飯去了。飯後,楊年志打了個電話給在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的哥哥楊年洪,和他商量著該怎麼辦。“當時也以為只是普通墳墓。”楊計土說。

  楊年洪一聽這個事情,憑著自己的經驗,覺得這不是一座普通的墳墓,應該報警。雖然楊計土覺得現在正值五一放假期間,晚上又這麼晚了,就打算第二天再報警,但是楊年洪卻堅持立刻報警。“如果這是一座古墓,裡面有很多文物呢?現在網路這麼發達,要是別人傳了出去,晚上有人來盜墓,豈不是讓國家蒙受損失嗎?”

  在楊年洪的強烈要求下,楊計土當晚讓楊年志撥打了110,當時已經是傍晚六點左右了。隨後,派出所就派了人過來。第二天,嶼頭鄉挖出古墓的訊息也開始在網上傳開了,前來圍觀的人絡繹不絕。

  “這裡以前有個土名叫‘大墳崗’,我也不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楊計土告訴記者,這座古墓西面靠山,他以前曾經去山上砍柴,山下原有一些小墳,後來逐漸不見蹤跡。現在發現的古墓邊上,還有一丘“大墳田”。

  “爺爺在世時,曾經說過這裡面都是墳墓。”楊年洪說。

  在楊計土的記憶中,前礁村還有一座牌坊。“在現在長潭水庫的淹沒區,我小的時候常常從牌坊下走過。”楊計土告訴記者。

  專家是如何發掘的?

  5月2日晚,當區文廣新局接到嶼頭鄉政府的報告時,立即進行了相關部署。

  5月3日,區博物館派人前往現場,發現這是一座磚槨石板頂的夫妻合葬雙穴墓,右穴***女穴***早年遭盜,棺木已朽蝕大半,只挖出了一塊墓誌銘,左穴***男穴***完好無損。當天下午,區博物館將事情及時報告給浙江省文物局。

  5月4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受省文物局指派趕到現場,制定了應急搶救性發掘方案,指導墓葬清理工作。

  “完成攝影、測繪工作後,我們開始拆除墓壁。此時天色已晚,遼闊的湖面一團漆黑,山野之間,四周蟲聲唧唧。”專家鄭嘉勵在《黃岩南宋趙伯澐墓發掘記》裡這樣寫著,當墓壁拆去,棺木完整暴露,已是深夜十點多,白天圍觀的人大多已經散去。

  在這篇文章裡,記者還了解到,鄭嘉勵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覺得棺木雖然表面上看宛然新造,但是內部可能早已進水。他擔心如將屍體浸泡在水中運輸,稍有顛簸,有機質文物必將瞬刻瓦解。但是棺木表面完好,人們根本不相信內部會進水。

  面對這樣的情況,他沒有妥協,堅持要求找來電鑽,在棺底鑽孔。在現場指揮工作的區文廣新局副局長符藝楠見狀,拿起電鑽親自動手,原先覺得不可能有積水而在觀望的民工也紛紛上來幫忙。

  “我們在棺頭的底部及兩側壁各鑽上一個孔,真的有積水通過鑽孔流出來,專家的初步判斷是正確的。” 符藝楠告訴記者,最初排出的是汙水,很快就變成了清水,不一會兒,地上就淌了水。覺得這積水一時半會兒也流不完,他們這才回城休息。

  5月5日清晨,雖然下起了大雨,但是專家們還是回到了現場。八點半鐘左右,天氣放晴,完整無缺的棺槨完整起吊。下午,棺木終於平安抵達黃岩博物館新館。當日,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副處長許常豐帶領省考古研究所、中國絲綢博物館專家來到黃岩,制定了開棺方案。當晚11時棺蓋順利開啟。

  墓主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亡妻李氏,故朝散大夫浙東安撫司參議諱宗大之次女也……前平江府長洲縣丞趙伯澐志。”在女穴中挖出的墓誌銘裡,不難發現這是趙伯澐為妻李氏所寫的墓誌銘。

  《黃岩西橋趙氏宗譜》有記載:趙伯澐為趙子英第六子,系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紹興二十五年***1155***生,嘉定九年***1216***卒,贈通議大夫,與妻李氏合葬靖化鄉何奧,距今剛好800年整。其中相關內容,與墓誌銘上所寫的完全吻合。也就是說,這是一座夫妻合葬雙穴墓,至今已800年整,完整無缺的左穴主人為趙伯澐,被盜的右穴主人是趙伯澐的妻子李氏。

  趙伯澐何許人也?

  紹興五年***1135***,趙子英任台州府黃岩縣丞。黃岩社會安定、環境優美,物產豐富,趙子英就把家安在了黃岩,成為黃岩趙氏始遷祖。其後代人才輩出,有趙師淵,乾道八年進士,官太常丞,與朱熹合編《通鑑綱目》;趙師雍,淳熙十四年進士,官朝議大夫、直寶章閣,朱熹門人;趙師夏,紹熙元年進士,官朝奉大夫,朱熹門人,朱子以女孫妻之……

  也許你沒聽說過趙子英,沒有聽說過趙師淵、趙師雍、趙師夏等人,但作為黃岩人,你一定知道五洞橋。《嘉定赤城志》記載:慶元二年***1196***孝友橋圮於水,趙伯澐糾合重建,築為五洞。即當年墓主趙伯澐主持重修孝友橋,才有瞭如今的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洞橋。

  在墓誌銘裡,記者發現李氏生以紹興己卯九月,戊戌年二十一與趙伯澐成親,兩人育有三男三女,三男為師遲、師耕、師宮。而在《黃岩歷代人名錄》裡,記者也看到:趙師耕,字淵道,嘉定七年進士。

  慶元元年***1195***,趙泊澐長洲官滿,回家路上,李氏得病,於六月初一去世,次年下葬於“黃岩縣靖化鄉何奧之原”,也就是現在的嶼頭鄉前礁村。在墓誌銘裡,趙伯澐寫道:“嗚呼哀哉,惟夫人大家子,登吾門克自勤約,承上字下,舉合儀法,使我進退族聚間無違言,繄夫人是賴,此而可忘,孰致其哀。”夫妻感情可見一斑。

  古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5月6日,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專家汪自強、周暘等對出土的絲綢服飾進行應急保護處理,初步清理出絲綢服飾、玉器、水晶、銅鏡等66件文物。其中出土的絲綢文物堪稱“宋服之冠”,是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重要見證。出土的玉璧,原是南唐開國皇帝的祭天之物,為研究南唐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和實物證據。5月23日,相關專家再赴黃岩對已經揭展的部分服飾進行了初定鑑定。

  在釋出會上,記者瞭解到,趙伯澐墓中出土了大量儲存較為完好的絲綢服飾和少數其它隨葬品。棺內文物提取之後,均由黃岩博物館保管,目前處於四種狀態:玉器、水晶等經過清理進入庫房儲存;部分服飾經過初步清洗平整陰乾,低溫儲存;還有一部分包塊置於密封箱內,飽水低溫儲存;屍體連同屍身服飾整體從棺木中提取出來,暫時低溫儲存。

  “出土的絲綢文物涵蓋了衣、褲、襪、鞋、靴、飾品等形制;紋樣題材多樣,有花卉、花鳥、雲鶴和雜寶等;織物品種齊備,原料包括絹、羅、紗、縠、綾、綿綢、刺繡等品種。”浙江省文物考古副所長、研究員王海明說。

  “雖然絲綢是很難儲存的,但是也不是不能保護,現在也不存在太多的技術問題,只要度過了危險期,就可以進入庫房,長期儲存下去。”周暘說。

  “南宋是浙江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但是南宋紡織品在浙江乃至全國並不多見,浙江近年發現的南宋墓葬共有三例,均為男性:武義徐謂禮墓、餘姚史嵩之墓、黃岩趙伯澐墓。前二者均遭盜掘,趙伯澐墓是唯一未盜的墓例,加之其宗室成員的獨特地位,其重要價值毋庸置疑。”區博物館館長羅永華告訴記者。

  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出土絲綢以其真實完整性,見證了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歷程,為浙江沿海地區參與海上絲綢貿易提供了重要線索,為中國絲綢藝術和中國絲綢科技史增添了新研究材料,對浙江大力弘揚絲綢文化、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振興台州“臺繡”絲綢經典產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四

  南陵鐵柺宋墓考古新聞釋出會:大量出土文物曝光

  一、發掘情況

  2014年6月14日下午,南陵縣在弋江鎮鐵柺村農田改造平整土地的過程中暴露出古墓,我縣文物管理部門立即派人前往現場調查處理,調查現場發現有兩座古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初步判斷該墓葬規格較高,隨即向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所作了電話彙報。

  第二天,省文物局和省考古所派出具有考古發掘領隊資質的專業人員趕赴現場,經省文物局同意,省考古所會同南陵縣文物管理所及蕪湖市、繁昌縣文物部門業務人員對鐵柺古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從省文物局獲悉,墓主包裹在被子之內,肉體已經完全腐化,骨架儲存基本完整,指甲、頭髮尚存,特別是頭骨近乎完好。頭飾有步搖、金簪、金釵、水晶吊墜、耳環和梳篦等。

  身著衣物應不少於三層,由於完整剝離難度較大,目前暫停提取。手臂帶纏釧,腹部壓串錢,小腿後側存有帔墜,足穿繡花鞋。隨葬器物主要置放於靠近棺尾縱向支起的隔板之上:有包裹***衣服、鞋子***、針線、剪刀、木尺、梳妝盤、木梳、銅鏡、粉盒等;另有1只醬釉梅瓶放在棺頭左內側和銀質碗、碟、溫壺,計10只,呈半圓狀包圍在墓主頭頂及兩側。墓主左手旁邊放有白釉執壺,右手之下放有2只粽子,身下鋪一張兩側縫有竹竿的草蓆,再下鋪有兩層雙面黑漆厚紙,最下層為底板,散佈銅錢200枚,年號上限為開元通寶,下限為元符通寶。

  考古發掘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田野發掘,即自6月15日至6月21日,主要工作是清理早期被盜的墓2,並將墓1分塊打包運輸到南陵縣博物館室內清理。

  第二階段為室內清理,自6月22日至今,主要對隨葬器物進行發掘和現場臨時保護。

  根據出土文物種類特性,省考古所邀請了中國科技大學、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南京大學、上海博物館等相關部門及專家參加室內清理和保護工作,共同制定了專門保護方案和修復整理計劃,運用3D掃描技術,測量和提取考古現場的多種資訊和資料,如文物清洗、棺液取樣、脆弱文物***絲綢、紙質***揭取、骨骼鑑定、拍照測繪、特徵描述等。之後,又邀請了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數十名專家來南陵對墓葬的形制、埋葬習俗、隨葬品等作了學術研究。

  二、墓葬形制

  兩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灌漿雙棺墓,相距約2米。其中墓1儲存較好,三合土保護層。呈長方形,長約4.8米、寬2.5米、殘高1.7米,厚度0.5米;

  墓2為異穴合葬墓,兩墓之間以熟土牆相隔,墓穴正上方各有一處盜洞,該墓早年被盜,結構與墓1基本相同。

  三、出土文物

  此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製作精美,型別多樣。從質地上可分為下幾類:

  1、金屬類:有金銀器、錫***鉛***器、鐵器、銅器等。主要是酒具、茶具、香具、配飾品、銅錢等;

  2、陶瓷類:有壺、瓶、碗、盞等;

  3、竹木類:有房屋模型、傢俱、木俑、果實等;

  4、紡織類:有衣服、鞋子等;

  5、其他類:有彩繪、紙質、葬具以及人骨等。並從發掘區附近採集到兩合殘損的墓誌銘。

  四、文物價值

  根據該墓葬的形制和陪葬品分析,該墓葬的埋葬時間在北宋晚期,是一個家族墓葬。

  南陵鐵柺宋墓是一個士大夫家族紀年墓,墓葬形制較大、等級較高。如此眾多的紡織物、完整的木俑及房屋、傢俱組合等在全國是首次發現。它反映了宋代本區域與其他區域的文化交流關係,填補了安徽宋元考古工作中的空白。對研究宋代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地方喪葬制度、民間習俗有其重要的意義。為此,南陵鐵柺宋墓曾入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名單,在蕪湖市也算首次。

  此次宋墓出土文物極大的豐富了南陵縣博物館的館藏,為博物館展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南陵歷史文化底蘊。

  五、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首先是積極配合省考古所,繼續做好文物修復整理的各項工作,在考古簡報發表的基礎上,儘快出版《南陵鐵柺宋墓考古發掘報告》。合適時,邀請權威專家,召開一次專題學術研討會,深入研究文物的內涵。

  二是南陵文物管理部門,要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准的《南陵鐵柺宋墓器物保護修復方案》,逐步落實木漆器、絲織品及金屬器等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在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未到位的情況下,採取“部分先啟動”的辦法,與具有國家文物修復資質的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合作,開展對部分木器和絲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此項工作已經進行之中***。

  三是在專家的指導下,做好文物的日常維護保養工作。

  四是在實物展覽之前,儘快籌辦本次考古圖片展。

  五是在條件具備後,籌備南陵北宋歷史文化展覽館或展覽廳。

  宋墓內棺槨被運往南陵縣博物館***圖***

  最後,希望這批珍貴文物能夠被大家好好的保護起來,儘快向南陵的廣大觀眾開放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