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戴的帽子

  東漢的袁閎,見朝政昏暗,就“散發絕世,欲投跡山林”,唐朝的李白髮牢騷,也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電視劇《薛仁貴傳奇》裡,唐太宗上朝,下面一片大臣,帽子那個亂呀,最可氣的是,徐茂公竟然不戴帽子!

  不戴帽子有什麼可氣的呢?我們現在,再正式的場面,除了軍人等一些特殊群體,一般人也不戴帽子嘛。但這是現在,古代可不是這樣,茲事體大啊。有個笑話,兔子在街上遇到狼,第一天沒戴帽子捱了打,第二天戴了帽子但也捱了打。兔子就和老虎告狀,老虎就告訴狼,打兔子不是不行,但要找到正當的理由嘛。之後,狼總是刁難兔子,但兔子總是很聰明地解決了問題,狼找不到打兔子的理由,於是很生氣。終於在某一天狼再次發現兔子沒戴帽子。於是“啪”一耳光:“讓你不戴帽子!”

  你看,叢林世界裡,戴不戴帽子就是件重要的事情,而在我們人類世界,帽子問題,那更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說句性命攸關也是可以的。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男人在二十歲的時候,會舉行冠禮,既然名為冠禮,這儀式主要內容就是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舉行冠禮,意味著這個人已經成人了,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要是一個人下定決心在任何場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著他要自絕於社會了。東漢的袁閎,見朝政昏暗,就“散發絕世,欲投跡山林”,唐朝的李白髮牢騷,也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而且,這帽子也不是隨便戴戴就行,庶民有庶民的戴法***平民戴不起帽子,以黑巾裹頭,所以庶民就叫“黔首”***,官員有官員的戴法,在什麼場合什麼人戴什麼帽子,被國家以近乎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一旦違背,後果難以預計,輕則受頓訓斥,重點罷官免職,再重點要是被扣上藐視朝廷的罪名,那就更恐怖了。

  冠帶

  1.古代男孩發育之後到了允許使用成人裝束的年齡階段或教化儀式,後被引申為五行發展過程十二種狀態之一,古書中也指穿衣戴帽之行為過程。  2.主初始小成,積極向上,蓬勃發展之狀態。取喻男冠女笈之小成。  日曆上的冠帶:冠就是帽子的意思,帶,就是古代配飾的意思。總之是一些裝飾品!  3.據《呂氏春秋通詮·慎勢》載:“冠帶,本指服制,引申為禮儀﹑教化。”  4.借指官吏。  5.指卦象中正印的位置之一。正印臨冠帶, 出生名門, 能顯榮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