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最初是誰發明的

  我國服裝歷史悠久,款式、面料絢麗多彩,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的珍品之一。那麼呢?下面小編給講一下,供大家閱讀!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古籍中找到答案!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若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至於衣服的由來,我們知道最早的人類是衣不蔽體的,後來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人們開始用樹葉或草皮等覆蓋在身上來取到保暖和保護身體的作用。此後人類手工作業能力發展,人類開始學會用麻、棉等材料製作衣物,這才慢慢演變成我們今天的衣服。

  總之一句話,一切的創造發明都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只有一切具體的科技發明才是個人創造的。

  古代衣服文化

  “衣”在古代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指人體上所有穿著,頭上戴的叫頭衣,鞋類叫足衣,身上穿的則叫體衣;狹義則專指上體所穿的服裝。

  上衣也有長短、內外、厚薄之分。短上衣稱襦,辛延年《羽林郎》中說;“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襦也有長短,顏師古《急就篇注》上說:“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曰襦。”自膝以上的是長襦,類似今天的半截大衣。到腰間的才是短襦。

  《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

  杜甫《別李義》:“憶昔初見時,小襦繡芳蓀。”其中的“腰襦”、“小襦”都是短襦,可見短襦較常見。

  長襦至膝,為何尚稱短衣?這是與“深衣”相對而言的。深衣即是衣和裳連在一起而加上彩色邊的一種服裝,其長度是“短毋見膚,長毋被土”,這種衣服短的也要到踝部,不能露腿,長的則將要拖地了。深衣是貴族所穿,而庶人只在舉行儀式時才能穿,襦則是庶民的常服。

  上衣的單衣叫禪,夾衣叫袷。一般的襦也都是夾衣。漢樂府《孤兒行》裡說;“冬無複襦,夏無單衣。”這種複襦也可能有絮,相當於今天的棉襖。春天或秋天將絮抽出可起秋衣的作用,貼身衣服叫褻衣,也稱中衣,相當於汗衫、襯衣。

  古代禦寒之衣有裘、袍、繭等。裘是皮衣,毛朝外。

  《說文》:“古者衣裘以毛為表,”獸毛外露,不好看,貴族在朝拜、祭禮或待客時要罩上一件衣服,稱為裼衣。裼衣根據不同身份,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形制和顏色。袍是絮了亂麻和絲綿?的長衣,繭絮的則是新絲綿。

  《論語子罕》:“衣蔽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意思說,穿著破爛的袍子和穿著狐貉皮的人一道站著,卻不覺得慚愧的,恐怕只有仲由一個人罷!這是把?袍與狐貉皮毛對舉,突出袍的蔽陋。繭因絮新絲棉,比袍高階一些。

  古代衣服領子有兩種;一種是直領式,領子由頸後沿左右繞到胸前,平直地直垂下來;一種是交領,衣領直接與左右襟相連,並在胸前相交,左襟壓在右襟上,在右腋下打結。衣襟又稱為衽,以右衽為常,如左衽則是異族裝束,因此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古人不用鈕釦,在兩個衣襟間用一根根小帶子系起來,像紐袢,這個小帶子叫衿。系在外面的帶子,用絲織成的,叫做紳,大臣上朝時就把笏板插在大帶子上,紳有時又專指在胸前打結後餘下的下垂部分。《論語》;“子張書諸紳”,紳上寫字,可以說是帛書的前奏。古人常“紳”連言,又寫作,是插的意思。實際是插笏板,“紳”便成了仕宦的代稱。“鄉紳”、“紳士”等詞也由此引伸面來。

  貧民則穿“布衣”或“褐”,褐是用獸毛或粗麻等編織而成的一種粗服,類似麻袋片。《詩經》;“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以後就以“褐夫”作為貧苦人的代稱。《淮南子》;“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

  “釋褐”一詞即是脫離下層人民而進入貴族階級的術語,即脫去“褐”。得中科舉、授官,即稱“釋褐”,穿官服了。

  布與褐屬同類,都是毛、麻織品,布細一些,一般知識分子未做官時常穿布衣,布衣便成了未做官的知識分子的代稱。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畝。”

  《史記廉藺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布衣,即就是平民之意。

  漢服鎖定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衣服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據《五經要義》、《藝用服飾資料》、《說文解字》等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服裝的產生距今最少也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從距今已有十萬餘年的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中發現有比較精細的骨針,完全可以認為那時已有了縫紉。於是,服裝的歷史又可向前推移十多萬年前。實際上,在我國甘肅新店出土的一個新石器時期的彩陶*時人穿的服裝式樣--類似長袍束腰帶。服裝的產生約經歷了一千萬年前的古猿人的樹葉獸皮禦寒、蔽體遮身階段,然後是幾十萬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的用骨針簡單縫紉而初具服裝輪廓,最後到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繁榮的氏族社會中,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都已廣泛開始種麻、養蠶,男耕女織、縫紉初興,衣裳***服裝***初步形成。

  舊石器時代,採集和漁獵是人們的衣食之源。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圖1***。骨針長約82mm,通體磨光,針孔窄小,針尖尖銳,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製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發端。小石珠、穿孔獸牙等裝飾品上有長期佩帶的磨蝕痕跡。其中5件出土時呈半圓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項飾。另有25件還用赤鐵礦粉塗染著色,聯絡山頂洞下室埋葬的屍骨上也散佈有赤鐵礦粉粒,或關係一種飾終儀式,還可能是在衣服上著色所用,反映出山頂洞人的某種審美感情。

  我國服裝歷史悠久,款式、面料絢麗多彩,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的珍品之一。

  我國服飾工藝歷史的源遠流長,經過不斷的完善和改進,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個朝代的服裝,出現了開始講究的商代服裝;服飾齊全的春秋戰國服裝;分類定名的漢代服裝;工藝精湛的唐代服裝;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裝;等級嚴明的清代服裝;以及品種齊全、絢麗多彩的現代服裝等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不少現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裝,以滿足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