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之荀慧生個人資料

  荀慧生 是京劇表演藝術家,也是四大名旦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荀慧生個人簡介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中國著名京劇表演家,“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祖籍河北東光,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與餘叔巖合演《打漁殺家》起,改用荀慧生為名。荀慧生功底深厚,戲劇寬廣,融京劇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的表演於一爐,兼收京劇小生、武生等行當的技藝,到30年代逐漸形成風格新穎、獨樹一幟的“荀派”藝術。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其中代表作為《元宵謎》、《棋盤山》等,與楊小樓、尚小云、譚小培一起稱為“三小一白”,有“無旦不荀”的美譽。

  荀慧生個人生平

  1900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省東光縣***現為阜城縣大白鄉谷莊村***一個捻售線香的手工業之家。幼年家貧無以生計。***又說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

  1907年隨父母到天津謀生,父親將他與兄荀慧榮賣予小桃紅梆子戲班學戲。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罵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後被賣給河北梆子花旦龐啟發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淪為家奴,吃盡苦頭,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與毅力堅持每天練功。夏天穿棉襖,冬天穿單衣,頭頂大碗,足履冰水,點香火頭練轉眼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功練出了硬本領,唱、念、做、打無一不精。8歲在天津首次登臺表演《雙官誥》。又隨侯俊山學梆子花旦。

  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藝名隨師常在冀中、冀東一帶農村市鎮唱廟會和野臺子戲。

  1910年荀慧生隨師進京,得到侯俊山***十三旦***親傳的《辛安驛》、《花田錯》等戲。先後搭慶壽和、義順和、鴻順和、天慶和等梆子班。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戲劇家王鐘聲,同臺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戲,在《革命家庭》中扮演一個鄉下姑娘。後向陳桐雲、李壽山、程繼先學習京昆藝術,直到十七歲才獨立成班。

  1911年入三樂班***後易名正樂***從路三寶、薛蘭芬學京劇青衣、花旦,白牡丹與尚小云、趙桐珊有“正樂三傑”之稱。曾拜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為師,並受孫怡雲、程繼先、田桂鳳、曹心泉、喬蕙蘭、李壽山等名家教益。

  1918年加入喜群社,與梅蘭芳、程繼先合演《虹霓關》,與劉鴻升、侯喜瑞等合作了《胭脂虎》等戲,從此專演京劇。又同餘叔巖、王鳳卿、高慶奎、朱桂芳等合作,並拜王瑤卿門下學習正工青衣。後自組“留香社”。

  1919年加入永勝社,同年楊小樓應上海天蟾舞臺之邀和譚小培、尚小云赴滬,請荀慧生擔任刀馬旦,公演引起轟動,人稱楊小樓、尚小云、譚小培和白牡丹為“三小一白”。荀慧生的表演生動活潑,扮相俊俏,使上海觀眾耳目一新,被贊為“譽滿春申”,後又與周信芳、馮子和、蓋叫天、小達子等人合作,演出《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楊乃武與小白菜》等戲,名震滬上。上海國畫大師吳昌碩同知名人士嚴獨鶴、舒舍予也為宣傳和擴大荀慧生的藝術影響到處奔走。

  荀慧生個人作品

  荀慧生長年與陳墨香、陳水鍾合作,編演了大量的新戲,在排演中得到王瑤卿的大力幫助。他演出的劇目有三百多出,大致有以下三類劇目:一是《繡襦記》、《一綹麻》《丹青引》、《紅娘》、《勘玉劍》、《釵頭鳳》、《魚藻宮》、《紅樓二尤》、《荀灌娘》等新編演的劇目;二是《販馬記》、《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緣》等增益首尾的傳統劇目;三是從梆子移植為京劇的《花田錯》、《元宵謎》、《辛安驛》、《香羅帶》等將近四十齣戲。其他劇目還有《杜十娘》、《金玉奴》、《卓文君》、《胭脂虎》、《霍小玉》等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