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案

  《赤壁賦》是中學語文必學的篇目。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有用。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第四冊古代散文單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強並蘊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讀課文升格為講讀課文,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而且,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影響深遠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選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和學生。

  【學生分析】

  經過近兩年的高中語文學習,學生積累了相當的文學知識,有了一定的文學文化修養,他們已經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層,穿過作品這道長廊,走進作家的內心深處,更深層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任務分析】

  掌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念怒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後赤壁賦》三次詠歎中探討黃州時期蘇軾的思想軌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理解文字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後赤壁賦》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瞭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重點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

  3、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絡。

  【設計思想】

  分兩步:

  一、掌握《赤壁賦》的基本知識及背誦;

  二、比較“三詠赤壁”探討黃州時期蘇軾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美讀成誦

  ***一***導語

  ***投影***:“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祕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講解:這是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分析了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後,得出的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結論。今天我們就來領略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絕唱的獨特魅力。

  ***齊讀***

  ***二***指導誦讀

  1、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韻腳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問詞重讀。

  2、讀出氣勢。如“方其破荊洲,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緩慢低沉***”

  3、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指導學生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為背誦作好準備。

  ***三***內容簡析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寫了什麼?

  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有什麼變化?

  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為什麼而悲?

  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抒發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我”為什麼樂觀?

  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首尾的關係:

  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讀熟

  示範朗讀、齊讀全文、自由朗讀

  第二課時

  理解背誦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明確:

  描寫風月:

  月出: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二***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換。***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於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後背誦。***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脫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從小我的觀點的出的。悲情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

  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清風、明月吾與子共適***。議論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

  ***三***寫法鑑賞***結合學生作文的角度講解,提高寫作***

  蘇軾的《赤壁賦》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

  1、 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 優美形象,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總之,“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遊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到樂極生悲,產生對英雄業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度自我寬慰,確具行雲流水之妙。”***馬積高《賦史》***

  ***四***作業:

  複習《念奴嬌.赤壁懷古》並預習《後赤壁賦》初步領會作者思想

  第三課時

  研討思想

  ***一***梳理讀本上的《後赤壁賦》並理清思路

  ***二***寫作背景

  學生介紹: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詩句進行誣陷***,後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1082年,被貶黃州已經兩年。“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江城的一切,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年四月,他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乘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比較分析蘇軾黃州時期的心路歷程***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使學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1、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我們能讀出什麼?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見景生情,壯懷激烈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少年英雄,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世偉業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自嘆自怨,無奈虛度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滄海一粟,人生虛無

  看蘇軾思想,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三詠赤壁”的第一篇,詞中包含著蘇軾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壯闊的江山與悠遠的歷史,小我的憂患顯得多麼無足輕重!

  素來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巨集偉目標。

  所以,作者在這裡體現更多的是儒家的濟世情懷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2、從《前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出什麼?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樂;

  簫聲悲慼,“客”發人生虛無之感慨,跌入現實人生的苦悶;

  “蘇子”論眼前水月,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解脫。

  稍晚的《前赤壁賦》,從樂到悲,又以樂作結。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鬥爭的縮影。

  老師解說:

  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境中自得其樂,於“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亨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於《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他覺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

  3、從《後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書什麼?

  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

  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更像一篇遊記。

  詭異的道士化鶴的故事收束全文。

  這裡面是什麼思想?

  老師引導:

  如果說,《前赤壁賦》以說理為主,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寓悲憤於曠達;

  後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表現的是一種隨緣任性、清澈無滓的自然之境。詩人處處以自然本心對人處事,無有雜念二心,樂則樂,悲則悲,恐則恐,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發乎自然,毫無刻意造作的人為痕跡。“劃然長嘯”的詩人與“戛然長鳴”的孤鶴一樣,都是滌盡了世俗機心的自然之子,雖敏感於“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這種夢幻般的飛速變化,卻沒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物我合一,無所哀,無所羨。

  可以說蘇軾的豁達超脫更上一層。

  4、小結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該期他的其它詩文中頗有體現。

  可以說正是佛、道思想使蘇軾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變得更豁達樂觀。可以說這是他精神解脫的主線。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礎,儒家入世進取的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的處世原則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業:隨筆《逆境中的超脫-----我看蘇軾》

  【教學總結】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這篇名賦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之一。背誦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而應注意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相機強化。弄清楚黃州時期蘇軾的思想是一大難點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對蘇軾的思想進行由點到面的把握、由表入裡的挖掘,可以引導學生作比較學習,整體把握,做綜合的研究。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有意地聯絡以前學過的東西,既可以幫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啟用已有的積累,有新的理解和認識。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聯絡的意識,整體把握的意識,思維能力提高。

  【教學後記】

  如果僅就課文而言,學習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瞭解蘇軾,使同學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在厄運中的奮爭及精神的救贖可能有點困難,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的渴求及課後的反響使我覺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